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原理性研究
2023/8/18 9:16:26 阅读:32 发布者:
中国式现代化在自身形成发展中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实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综合性创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原创性价值。7月22日,在西安举行的“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不断深化原理性的重点研究和阐释工作贡献智慧。
01
把握好新时代重大创新成果资源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领航,伟大的实践也必然产生伟大的理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彻底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有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卓越的中国方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袁祖社提出,伴随着对西方现代化价值理念的矫正、坐标方位的调整以及现代化新模式、新道路价值基础的重置,伴随着对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要求相一致的价值关系、价值实践逻辑以及价值评价标准等的创新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范式、道路及其理论探索和成功实践,鲜明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创新性贡献,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立足真理制高点、实践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重要行动指南。深化当代中国价值论新形态研究,必须把握和运用好新时代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最直接的重大成果资源。
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交汇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既能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又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内在机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苗建明认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有机熔铸形成的独特世界观。在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晓伟看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建构和系统性研究,在“两个结合”中发展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世界观,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技术变革实践过程,不仅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性融汇,而且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与创造的世界历史性演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领导优势和制度特征,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规定;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五大特征”显示出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显著区别,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弊端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悖反。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指引而且实现理论创新的时代,理论创新鲜明反映了实践变化与实践诉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实践为基础,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巨大空间。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问题,唯有在深刻把握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中才能找准着力点,在深化学理研究中不断形成展现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有价值成果,为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持。
02
深化原理性理论成果的重点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取得新突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境界,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遵循。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庭大表示,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重要源泉。这要求我们必须胸怀国之大者,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做好深化原理性理论成果的重点研究和阐释工作。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的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马克思的哲学观本身蕴含着马克思的科学观,科学在马克思的哲学观中不再是以往的形而上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的客观世界,科学的意义和价值也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孟建伟看来,马克思哲学观与科学观在研究对象和意义价值上是根本一致的,马克思的哲学观实质上就是一种科学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一步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为中国共产党科技观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认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学说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的领导、聚焦“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等最新理论成果,对我国在新时代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思想与实践指引意义。
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铸就了精神高地,注入了精神动力,提供了精神指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根基。与会学者明确表示,以文化自信自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根铸魂,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理论,进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发展作出新贡献。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原理性研究,不仅是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来解决中国基本问题,在这个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问题,就要重点做好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包含的原理性理论成果的研究工作,为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有效的学理支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