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是一所双非师范,工作一年后辞职,七月开始脱产考研,最后403分上岸华中师范大学,其中333是133分,826是135分。
选择考学科语文的研究生其实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工作后,我实实在在认识到做语文老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想在这条道路继续探索,但也越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考研的念头就这样悄悄萌芽了。
起初我没有完全做出辞职备考的决定,后面在学校经历了这样那样的事情以后,我大概判断出继续呆在这里确实是很难得到长远的发展了,必须要走。
选择脱产考研,一是觉得换一份工作治标不治本,更想先提升学历;二是想对自己和学生都负责,不想工作学习一起抓,弄到最后两个都应付不来,所以和家人沟通了一下,最终也顺利取得了他们的支持。
既然决定走这条路,就破釜沉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最后一天,那是一个艳阳天,把学生送出校门后,我摁下电梯,走进了年级主任的办公室……
学习安排(时间线)
虽然辞职确实很爽,但做出选择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推翻了自己一年的工作经历,我也只剩下6个月的时间,完全地脱产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7月之前我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看了一遍现代汉语的教材,没错只是浏览了一遍,我从7月初才开始正式投入学习,其中333我是第一次接触。
在较短的时间学习较多的内容是需要一定策略的,我在探索期间也走过很多弯路,经常大半夜的敲开学姐的微信各种发问,感谢庆庆学姐的耐心。总之,这六个月的学习安排我梳理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01
择校与自我评估
我认为客观而诚实地评估自己的功底和痛点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是择校期的自我评估。
我横向对比了部署师范的专业二考察范围,我个人认为文学大综合背诵收益小压力大,所以不考虑考大综合的学校;写作在评分上不确定性太大,大比分考察写作的科目很难把握;只考察一两本书的学校,可能需要更多的拓展更纵深的探索,短期很难实现……
华中的专业二主要包括三部分,现代汉语(1本书,有一定难度,但题型明确),古代文学史(内容多,但就历年真题而言不刁难考生,偏题怪题少),教学论(有挑战性,但我自己有一定经验),我个人认为是比较适合我的。
萌生考研的想法是21年10月,我简单考量了一下就果断选择报名一次练练手,那时候全部精力都在工作上,我没有做任何准备,什么也没学就去考试了,主要目的是试水,努力把自己会的都填满了。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826考了90分,我个人感觉给分是比较公正,甚至宽裕的,题目也不算偏怪,所以最后确定了自己的选择。
其次是复习前的自我评估。
如果你英语底子还不错,本身也是文科生,那我建议把重心、大头放在专业课上,我的想法是,在所谓的水区,靠公共课拉高总分是有可能的,但湖北毕竟不是水区,80+高分很少的情况下,专业课才是最能拉开差距的。可能你投入很多时间,公共课也提不了几分,反而专业课的回报是可观的。
其次在专业课部分,我认为重要的是去找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发挥长处,尽量把这一块的分拿下,但也不要沉迷于自己已经学会的,要去拿下自己不会的,关关难过关关过,到后期这都是你给自己的底气。比如我本科期间现代汉语学的不是很好,这一门我会学得更仔细更认真,把书里里外外地去翻,就怕考到自己的知识盲区,我觉得直到考试前一晚,都要保持这种危机意识。
02
公共课
时间紧任务重,我分配在公共课的时间是非常少的,可能两门加一块一天也就一个小时,所幸最后政治压线8分险过,只给大家一些失败心得,这门学科我做过的无用功包括
①刷题不带脑子,没有分析,刷完全忘了②后期企图用思维导图整理错题,浪费时间不说也不实用③这个老师看一点那个老师看一点,毫无知识体系可言。
英语阅读还是可以写一些经验的,我到10月的时候刷了一遍英语一真题,错误率稳定在0-1个,然后开始刷英语二真题,正确率也蛮高的,最后正式考试客观题部分扣了3分或者4分。
我的感受是可以先做一遍英语一真题,它的意义在于词汇量大、需要细读,在做英语一的时候注意①扫清生词,不需要拿单词书背的滚瓜烂熟,只需要在真题里反复和它见面②自己读长难句,可以对照译文逐句过关,或者听录音自己在心里翻译,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英语一的意义在于把你的阅读水平带到next level,再见英语二你会觉得它比晚饭还亲切。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英语二,我的感受是英语一和英语二的考察重点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在不认识某个单词的情况下推测出英语一的答案,但英语二本身词汇难度不大,连蒙带猜是绝不达标的;英语一通常需要你针对某一个句子细读,英语二更多在于大段文字相互勾连。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感觉,未必科学,但我认为从英语一过渡到英语二,一定要转变自己的思维,适应英语二独特的出题方式和考察方向。
网上也有很多视频大家自己去参考一下,有时候宏观的、技巧上的解读, 是比单篇讲解更有用的,先打开思路,再调整细节。
03
333教育综合(133分)
我的333是复试名单里的第一名,如果说总结什么经验,我最先想明确的是心态。大家一定在网上看到了五花八门的333经验,也许你看到有人3月已经可以背诵了,也许你看到很多博主给出了n轮背诵规划,也许你面对陌生的四本书手足无措,有些知识让你觉得有点无聊,有些很复杂让你头晕眼花......没事,这也是我曾经经历过的。但大家要明确一点,333的满分只有150分,你可以看一看目标院校历年的复试名单,有多少130+?又有多少140+?如果很多,恭喜你,学校给分比较宽裕,如果几乎没有,那背一百遍又有什么用?
一定不要被网上五花八门的进度唬住,保持自己的步调是最重要的。我9月才读完了教材,10月中旬才结束第一轮背诵,但我最后考试还是挺得心应手的。所以大家要心态要稳,不要管别人怎么样。备考333,我想有几件事大家是需要大家明确的:
①第一轮无需死磕背诵,更多在于形成宏观的认识,带着问题去读书。比如,每本书的重点分布是不一样的,外教史后几章非常重要,而教心前几章理论多密度大,一轮、两轮下来,你是否清楚每本书的重点在哪?你学习吃力的地方在哪?哪几章背诵难度大?你是否能在后期的复习规划中安排更加合理?
②分析真题,有真题意识。我买了小红花贴纸,第一轮读资料的时候就在考过的知识点边上贴上一张,后续每一次背诵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关注真题。大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后期你随便一翻书就知道该重点看哪里。
③不要买椟还珠,耽误时间在视频课/做精美笔记上。我自己时间比较紧,只看了一方真题课的PPT,看课也是根据看书期间的需要,挑着、跳着简略地看,或者学不进去的时候看一看。笔记我尝试过多种方式,都觉得不太实用,333内容毕竟太多了,全部手写是不现实的。我默写、梳理思路的时候会写一写,不知不觉也有一沓纸,我的想法是不要把看课、做笔记作为日常的任务,它们是你的工具而非目的。
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我个人没有这种感觉,书依然是背不完的,所以后期也非常崩溃。我回顾后的看法是,所谓“质变”,应该是你能越背越快,快到考试前你能一晚上把四本书翻一遍,看题目能回忆起大标题,看大标题能回忆起内容和一些关键词。这样考试的时候知识的确会喷涌而出的。
04
语言文学综合826(135分):
333背了就有分,而学习826,我认为要做好做无用功的准备,因为826的题目很多并不是直接写在教材或资料里,近两年教案的题型变动也比较大。826的学习我也是报了一方的辅导班的,接下来分点说一说。
现代汉语
首先说现代汉语。大学学过黄廖版的现代汉语,唯一的记忆就是难,邢版的编排不太一样,自然是从头开始学。我这门的时间安排如下:【7月前】读一遍教材,大概知道有什么内容【7月-8月】读第二遍,依然只是读、圈画,没有背诵【9月】读第三遍,这一遍重点关注教材举的例子,尽量去理解,同时整理笔记。【10月后】背诵,滚车轮背诵大概三四遍,越滚越快。
在这里说一下笔记,决定自己整理笔记原因有三①只有一本书,本身内容不多,任务不重②现代汉语需要理解记忆,而资料毕竟是别人的成果③教材内容繁杂,在教材上做笔记、再拿着教材背诵效率不高。所以最后我决定自己做笔记,以框架的形式逐章整理,红字写框架标题,黑字写内容,蓝字补充例子,在做笔记的时候就有答题意识,这在后期帮了我很大的忙,正式答题的时候我甚至能回忆起自己的排版。算是回报比较高的一份工作。
华中的现汉有两种题型,简答题可以背诵,但分析题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分析题不算很难,在复习过程中一要注意课本举的例子,二要总结一下往年的真题题型,后期每天做两道题练练手,保持状态。
古代文学史
没时间从头看教材,我自己是直接拿一方的资料在背的,一方这本资料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每章都有一页空白给你自己总结框架,学文学史一定要有框架意识,因为很多知识是相互勾连的。我9、10月就以一方的资料为基础,自己整理了思维导图,现在想想其实是比较费时的,但确实有助于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完整的文学史框架。
古代文学史也要多看真题。我在后期复习时拿一张白纸,分诗词、小说、散文三部分,分别以朝代为线索列举了所有简答题知识点,然后标注出哪些真题考过、考过多次,我认为这个步骤是不能省的,它是一枚指南针,让你有目标地学习,也是一颗定心丸,因为列出来也就那么多。要有逻辑地背诵,有些知识点是横向联系的,比如庄子、孟子的散文,有些需要纵向来看,比如从元嘉体到永明体到宫体诗的流变,像明清的一些文学理论,要先弄清楚他们的观点阵营、前后联系,再去背诵。
主要还是背框架,弄懂了以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学烦了可以找一些诗词例子、情节故事作为补充,让自己的答案充实起来也是有必要的。
语文教学论
主要考察形式是名词解释、简答题、教案写作。前两类题目,我个人觉得比较常规,处在择校期的同学可以去看看真题,和其他学校比对一下,看哪个学校的风格你个人更能接受。这里主要说一说教案写作。
拿到题目的那一瞬间,我就想,哇,刺激的来了。
这两年的教案设计其实都不算常规,去年考察了群文阅读的设计,需要自己想一则材料,今年考察整本书阅读,不仅要给出整体方案,还要完成一个指定课时的设计。
我想这是一个信号,就是大家不要寄希望于常规的模板,或是基础的教案写作训练,一定要有所储备,去应对题型的变化。比如群文教学,如果你知道这个概念,同时熟悉过教材,快速头脑风暴出一篇材料来是不难的。《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相比你有多了解水浒传,我想更多在于你的设计,分为几个课时?每一课时做什么?作业怎么落实?把这些搞清楚了,也就“下笔如有神”了。这可能就需要大家多去积累,看教材,看教案,趁现在还有大把时间,打一打基础。
没怎么写过教案的小伙伴就从最基础的练起,没经验就早一点开始,就拿初高中课文练手,有一个平台叫“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里面有初高中所有课文的录课,它一课时只有十几分钟,思路明确,课件清晰,可借鉴性很强。有经验的老师就可以走出舒适区,各种类型的教学设计都练一练。
一些技巧
333告诉我们,要学会监控自己的元认知,专业课安排以外,还有一些学习小撇步供大家参考:
灵活地利用时间管理app
你可能会辛苦学了一天,偷偷看一眼自习室,结果发现自己的时长连前二十都挤不进去,当场就吓晕了。我想说考研焦虑的来源实在太多,我们尽量不要自找不痛快。
我自己的习惯是一旦跑神就马上停止计时,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所以在时间统计这一块不能弄虚作假,必须诚实地鞭策自己。但是实在学不进去了,我就会放宽标准,允许自己摸摸鱼,结束后告诉自己“哇!!还是学了两三个小时的嘛!!”这是一种战略性溺爱。
方法是灵活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调节学习策略,都说与人斗其乐无穷,其实考研很多时候需要和自己“斗”,也是很有意思的。
及时自我奖励
我的小红花贴纸的另一个用途就是鼓励自己,每天只要努力学了就在倒计时表上贴一个,不算努力但有在挣扎就给自己贴一个黄色笑脸。备考的过程是很辛苦的,一定要给自己正向的反馈。
每日计划量化到知识点
因为333、826内容都比较多,一章可能背个一天也不过分,每天规划的时候就把背诵目标具体化,比如你背五星教育家,就把这几个教育家的名字都写在计划本上,背一个打一个勾。完成前有助于梳理思路,检查复习安排是否合理,完成后会更有成就感,判断复习有没有真正落实。
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我觉得考研战线这么长,严格执行时间表是很难的,没有说几点到几点一定干什么。我会根据自己的状态给自己安排任务,状态好就多学习一会儿,心里烦躁就拿笔写写框架,不想看书就戴上耳机刷刷anki。可能每个人学习习惯不一样,大家可能更多去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可以参考网上的一些时间安排,但是不必奉为圭臬。无论怎样,保持自己的节奏,保持相对稳定的学习状态是最重要的。
一些心里话
噼里啪啦打了这么多字,我也在想,假如我运气不好没有考上,那么这些文字是否还有意义。
复试那两天,走在武汉的街头,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我发现我好像从来没有后悔过辞职考研的决定,即使这一路的确非常痛苦。这半年里,我也很多次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总是说着话就不自觉地流泪,考公共课前一晚我失眠了,翻招聘信息翻到凌晨两点,打着简历的草稿。
考试结束那个下午,晦暗的天空开始飘雪,我走出考场,感觉飘飘然,坐进车里第一句话,也是我唯一的念头就是: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不后悔了。
我们用经历塑造着自己。我相信做出了考研的决定,主动也好无奈也好,是需要付出很多的,这其中的滋味别人无法理解,也许会有眼泪倾盆的时刻,也许有很多不眠的夜晚,用这些际遇去认识自己吧。相信一年以后,你也会惊叹于曾经这些风雨飘摇的日子,最后笑着提笔和这一年挥手告别,继续前行。
转自:“学科语文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