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 SSPs 多情景目标的 2030 年成渝经济圈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及其空间优化

2023/8/14 8:35:01  阅读:21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 ,作者李语诗

基于 SSPs 多情景目标的 2030 年成渝经济圈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及其空间优化

引用格式:李语诗, 夏志业, 张蕾, 2023. 基于 SSPs 多情景目标的 2030 年成渝经济圈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及其空间优化[J].生态环境学报, 32(3): 535-544.

文章亮点

  1  

以成渝经济圈为研究区,利用气候情景数据、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PLUS模型,模拟了5种情景(SSP126SSP245SSP585、历史情景、政策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

  2  

定量预测了20305种情景土地利用碳排放,探究最适合成渝经济圈的未来情景。

01

导读

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土地是人类活动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主要载体。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通过多目标情景模拟预测未来土地覆盖变化及区域碳源汇演变,能为未来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对制定碳减排策略具有深远意义。

成渝经济圈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提出,土地资源供求矛盾、人地互动突出,掌握该区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是以成渝经济圈为研究区域,结合SSPs未来气候情景、历史情景和政策情景,分析201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化特征。再基于经济效益、碳排放、碳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四方面约束,模拟并预测2030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及空间优化特征。并深入分析2030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特征,为成渝经济圈土地利用维度的低碳发展提供规划建议。

02

数据图表

03

研究结论

120102020期间,成渝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特征,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

2)基于5种未来情景预测的成渝经济圈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各不相同。SSP126情景下,其他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退耕还林的趋势明显,研究区的西部,林地扩张明显,草地保存较好;在SSP245和历史情景下,整体变化模式与SSP126情景类似,但林地面积增长缓慢;SSP585情景下,建设用地、林地迅速向耕地扩张;政策情景兼顾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发展,耕地减少最多,但耕地面积仍然高于耕地红线。

32030年成渝经济圈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量总体低于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最小的情景为SSP126情景,最大为政策情景。从中长期来看,成渝经济圈的未来政策情景应趋向SSP245情景或介于SSP245SSP126情景之间,以更好衔接碳中和战略。

04

相关文章

[1] 盛美君, 李胜君, 杨昕玥, 王蕊, 李洁, 李刚, 修伟明. 华北潮土农田土壤酶活性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响应特征探讨[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2): 299-308.

[2] 王全超, 吉恒宽, 李思敏, 李财生, 侯正伟, 邓万刚, 吴治澎, 王登峰. 海南东寨港流域土壤-溪流连续体溶解态黑碳分子特征及其界面转化机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1): 139-149.    

[3] 陈乐, 卫伟. 西北旱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9): 1909-1918.    

[4] 王超越, 郭先华, 郭莉, 白丽芳, 夏利林, 王春博, 李廷真. 基于FLUS-InVEST的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8): 1667-1679.    

[5] 王超, 杨倩楠, 张池, 李祥东, 陈静, 张晓龙, 陈金洁, 刘科学. 东南湿润区典型丹霞地貌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敏感性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6): 1132-1140.    

[6] 李美娇, 何凡能, 赵彩杉, 杨帆. 全球历史LUCC数据集新疆地区耕地数据可靠性评估[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6): 1215-1224.    

[7] 陈金凤, 余世钦, 符加方, 徐国良, 于波, 赖晓群, 胡思源, 张开渠, 刘家华. 华南红层地貌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南雄盆地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5): 918-930.    

[8] 杨贤房, 陈朝, 郑林, 万智巍, 陈永林, 王远东. 稀土矿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及网络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4): 793-801.    

[9] 李平星, 邹露.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廊道识别和建设成本研究——以南京东郊地区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2): 277-285.

[10] 付乐, 迟妍妍, 于洋, 张丽苹, 刘斯洋, 王夏晖, 许开鹏, 王晶晶, 张信. 200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10): 1927-1938.    

[11] 王宇姝, 盛海彦, 罗莎莎, 胡月明, 余玲玲. 环青海湖4种生境土壤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分子网络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21, 30(7): 1393-1403.    

[12] 胡琳, 李思悦. 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龙川江流域水质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21, 30(7): 1470-1481.    

[13] 刘强, 杨众养, 陈毅青, 雷金睿, 陈宗铸, 陈小花. 基于CA-Markov多情景模拟的海南岛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 生态环境学报, 2021, 30(7): 1522-1531.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