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面上优青俱中:选择自己并不熟悉的小课题或研究工作往往是有很高风险

2023/8/11 17:30:26  阅读:41 发布者:

来自tyxsharp老师的分享,发表于2021年:

今年运气很好,面上和优青都通过了。我想分享一点我在申请过程中的体会,但可能申请情况不是特别典型,只能有一说一。为了跟大家交流,也是借机给自己这几年时间的摸索,彷徨和纠结一个总结。

作为一个卷的很厉害的领域,国家对基金申请的思路一来是希望优中选优,促进人才为政府所用,二来也是希望能通过审核权力集中来控制和影响科研的方向,激励课题组往本土化和应用化有帮助的发展。知道这两个根本目的,就很容易把握基金申请文书的基本思路:

一,要强调自身是可用的人才,也是最适合开展这个项目的候选者。也就是要通过相当的篇幅,以及直接和间接阐述方法,全面展现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和应用影响力。以此推论来看,选择自己并不熟悉的小课题或研究工具往往是有很高风险的:比如一个做资产定价的人要申请一个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析课题,虽然课题本身具有一定创新性,但评委会认为此人“不配”做这个课题。这跟风险投资人的思路是一样的:项目讲的再天花乱坠,也要跟创始人的经验和能力相匹配才能放心投资。但要注意有少数评委可能会对方法论比较宽容(特别是优青层次),也就是说一旦你证明了自己在某些方法论和领域课题上的领袖地位,就可以大胆侵占其他的弱相关领域(比如一个概率领域的学者去申请人工智能课题)。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文书的重点还是应该证明自己有能力驾驭所提出的方法上。

二,要强调科研对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说不管从方法创新还是应用场景上,要让评委觉得课题组至少是真心的考虑过国家需求的。至于是不是真的需求引领,其实做学术的同仁都知道这是仁者见仁的事情。基础学科的应用潜力本来就是难于测量评估的,而学术创新点往往太深而视野受限,所以让学界的人来大谈应用并不足取。但是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展现科研的能力,但要表明服务国家的态度。这样才是又红又专的本子。

目前我申请了三次国家基金,两次地区人才基金和两次国际交流课题。不知道运气为什么这么好,百分之百的成功了。要是我的期刊论文投稿也有这么高的成功率该有多好啊!我觉得还是运气和套路的成分更重要吧,因为我的科研实力真的只是一只小弱鸡,而写本子的套路是我通过大量看别人的文书以后琢磨出来的:

1、要有宏大的视野。这个对于很多年轻的科研训练很好但经验不足的海归精英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稍微把握不住就会写的太艰深而忽略了外行评委的阅读体验。毕竟,越高深的学问就需要越清晰的表达,如何将研究讲给大同行听,本来就是一门很难的功课。而对于很多资深但学术上脱离一线的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容易写得又大又空,形散神也散,从而被评委从逻辑上抓住漏洞,在严谨性上攻击项目的实现可能性。那么如何既有宏大的视野,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呢?这就需要合理的控制“讲故事“和“秀肌肉“的节奏和比例。这里无法太多展开了。

2、要有清晰的框架。这一点跟论文写作有相似的地方。记住你的评审可能毫无耐心,他可能先翻看你的个人简历,然后看看摘要,再扫一眼课题内容组成,就打算开始找具体的例子支持或反对你的申请了。因此,要让框架清晰到高中生也可以迅速看明白整个课题在学术文献和应用场景中的定位,以及各子课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比较偷懒的方法一般是将相似的应用场景话题分割成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子课题的展开。然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攻击为各子课题之间缺乏分化或缺乏递进和互补,从而导致失去较苛刻的评委的支持。

3、要有得道多助的资源。科研项目申请是一个社会事件,不是一个书房事件,也就是说社会活动和交际对于申请结果比在书房里闭门造车要重要的多。根据大家不同的特点,你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优势资源来加以发挥:比如指导学生做文献梳理和例证整合,聘请专家进行文本审核和专题调整,多去会议崇拜大佬和宴请同行。这些都有利于申请者增高自己的可见度,获得大范围的支持,并提交一个宽口径可读性强的本子,并将课题申请视同为学术报告类似的交流机会来宣传自己的研究项目和个人价值。另外,学界中口碑和人脉是很重要的,俗称“交对的朋友”。平时要积累人品,对欣赏的人要勇于赞美,而对看不惯的人也尽量避免随意批评,特别是不要在背后评价同行愚蠢或课题肤浅,否则关键时期被你轻视的同行很可能咬你一口。我之所以说我的运气好,是因为刚开始不懂事锋芒毕露,得罪了不少人。但我很快学乖了变得圆滑,不再随意批评,只是尽心帮助其他人改善自己的论文和申请。后来评审我的本子的大概率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4、要有无所谓的心态。有的时候,越在意的事情越难成功,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紧张的时候容易偏执在不重要的地方,反而忽视了更有意义的板块。对于有些场景比如标准化考试,适当紧张可能帮助注意力集中,反而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对于基金申请这种强调大局观的东西,越紧张越有反作用。在我的视角里,那些经常花两三个月时间写作文书的老师成功率反而只有百分之五十不到,而并不自夸的说,我的每次基金申请文书正式写作和修改时间都不超过三天,但积累和思考时间往往在半年到一年之久。这样反而可以轻松上阵,如果不中也只是浪费了三天时间,而前期的准备和思考随时可以转化为不同的申请课题,也不耽误发表论文的进度。

这些年的工作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在国内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有多么不容易,种种压力挑战,琐事干扰和不良诱惑,既要做社会人尊重游戏规则,又要做纯粹的学者影响行业,还要做好师长处理好各种关系,这些挑战是远远超过北美欧洲和港新同行的。成长不易,守成也难。所以我真心期待各领域的同行都能苦中作乐,负重前行,上岸以后也能够不忘选择这个行业的初衷,维持好的人品帮助底下的学生和年轻老师,而不是更加谄媚头上的大佬和领导。国内的真才实学的人每多一个成功,整个学界的希望就多一分。以上也是自勉。

转自:“天天老师说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