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外研社国际汉语 ,作者郑艳群
虚拟交流的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实践
郑艳群
提 要:近几百年的外语教育发展中,各种外语教学法和教学流派不断涌现更迭,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外语观念或外语教学手段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虚拟交流”(Virtual Exchange)的概念,目的是探讨远程协作条件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如今,虚拟交流在外语教学界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产出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这表明虚拟交流在提高语用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虚拟交流在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实践项目中的应用,探讨了通过课程结构改革、资源创设和利用语言应用仿真环境开展国际中文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应用问题。
关键词:虚拟交流;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实践;语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与科技日益融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互动环境已从传统课堂灵活地拓展至生活、工作、社交、传媒中的多样化场景。教师越来越多地使用在线交流工具汇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习者,并为他们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虚拟交流(Virtual Exchange)代表了在线外语教育的发展动向,值得国际中文教育重视并开展实践。
一、虚拟交流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一)虚拟交流产生的背景
虚拟交流的产生依托于教育与网络等通信技术的不断融合。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学者就提出通过建造“学习网络”,辅助学习者之间合作交流的概念,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意义。这一概念不局限于依托网络的学习,更关注学习者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形成的关系网。至20世纪90年代初,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部分高校与科研院所中的普及,为学习网络的概念化设想提供了实践条件,使其被重新提起并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之中。一些院校的学生通过网络合作创办报刊,该做法被证实有助于提高外语读写能力。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远程协作理念推动了网络聊天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但由于当时通讯传输速度等条件的限制,学习者只能在网络聊天中练习写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子邮件技术普及,声像等数字化技术和网络资源也相继整合到课程当中,由此出现了虚拟交流的概念,这为外语学习开阔了视野。随着电子设备大众化和网络通信技术爆炸式发展,虚拟交流的应用条件趋于完善。这种在线、实时、依托信息技术的交流方式将成为外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对虚拟交流的定义是: 它是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者参与在线跨文化交流并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伙伴合作,同时将这视为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O'Dowd、Lewis, 201;O'Dowd,2018)。虚拟交流具有三个特征:①以意义或目标为导向,强调整体学习和反思性学习。②依托当时、当地技术条件,在共享课程和在线对话中,以深度参与社会活动作为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以语言作为开展社会活动的媒介,最终实现国际同伴或国际团队间的项目合作。③在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投身学习活动,尤其是进行跨文化互动。可以看出,虚拟交流顺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未来教育所倡导的外语教育发展的更高目标和美好愿景,即以培养未来的全球公民为导向,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外语语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改善学生在本土环境中的网络学习体验。
(二)虚拟交流的意义
1.符合培养全球公民和终身学习的未来教育趋势
虚拟交流的理念和过程与未来教育以人为核心,以培养国际公民、全球公民为目标的中心思想高度契合。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化活动具有跨文化特点,各高校开始重视在大学期间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机会,部分高校将国际交流正式纳入课程体系之中。然而,这样的机会数量受经济成本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虚拟交流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的跨文化互动方式,不再受地理位置和名额的限制,为学生交流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充足的支持。
Poindexter等(2011)和Risner(2021)认为,虚拟交流有助于全球公民参与国际活动,增强全球公民间相互联系和了解彼此的能力;有助于增强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理解与包容,以全球化视野取代单一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提高跨文化能力;有助于学习者参与并负责任地在跨文化专业和社会环境中提高决策能力。Sierra等(2022)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虚拟交流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中的跨国合作,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关键的学习成果及实现重要的认知、技能和情感教育目标,提高学习者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认识。
随着知识总量的爆炸性增长,未来教育的另一目标就是实现终身学习,强调学习活动的终身性和广泛性,让学习走出学校,成为国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早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欧美许多国家已将终身学习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之中。时至今日,这一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广泛共识。
2.有助于应用外语从事跨文化交流
语言学习者的参与体验是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外语教育目标已经发生了转向一从如何提升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转变为如何快速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已不局限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还包括跨文化交流等互动能力。互动在社会中产生,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体现。因此,获得互动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运用语言参与社会活动。虚拟交流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社会行为,能够为学习者带来贴近现实的、跨文化交流的复杂社会环境。
在大学外语教育及其中的互动学习方面,虚拟交流比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更具潜力。虚拟交流为学习者提供了真正走向社会实践的机会,因此比慕课更易引发互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内容相对简单划一,但跨文化的开放式交流涉及宗教、性别、阶级等许多复杂、敏感的话题。对于以实现日常交流为学习目标的外语学习者来说,虚拟交流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将语言本身视为一种参与社会活动的资源,进而使语言学习更接地气;它不仅纠正学习者的语言形式,还指导学习者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最终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在社会化、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获得成功。Loranc和Brett(2022)指出虚拟交流为习得第二语言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环境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虚拟交流是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者语用技能增强的有效工具。
在虚拟交流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发展各种通用的、相关的、可灵活运用的技能。这些技能将帮助学习者在国际化合作中顺利实现目标,同时也是全球化时代跨文化工作中的关键技能和宝贵财富,未来将属于拥有这些技能的群体。因此,语言教育应清醒地认识到虚拟交流在语言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语言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理念,体现了语言教育的变革方向。在实践过程中,其应重视通过虚拟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习者在未来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完成复杂的任务。
二、虚拟交流国际中文教学项目实践
(一)通过课程结构改革提高口语交流能力
近十年来,新西兰与中国关系发展形势较好,新西兰中文教育进入了快速、稳定发展的新时期,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新西兰中文教学的特点,制定符合其国情的教学方案。
1.中文口语交流项目背景介绍
新西兰受远离大陆和国内分南北二岛的地理特点的影响,远程教育普及率高且广受欢迎。梅西大学开展远程教育历史长达半个多世纪,有丰富的远程教学经验,学校选修中文课的学生中也有许多人采用远程的方式。远程中文学习者除了在校学生以外,还有在职人员、家庭主妇和华人配偶等不同群体,因此学习需求非常多样化,将这些学习者置于一个班级中组织教学难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另外,许多学习者并非全职学生,他们因公务或家事无法参与直播课程时,只能利用录播课程补课,也就失去了直播课中在教师指导下的口语练习机会。这样的学习机会供给结构显然无法满足学习者对中文口语学习的诉求和愿望。
2.教学方案设计
近年来,关于如何提高外语口语教学的诸多研究以在课程内部进行教学环节的细节调整为。如Artunc和Ortatepe(2019)利用大数据对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旨在为口语练习中的学生配对提供最佳方案。
针对梅西大学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在原有通用课程(General Course,简称GC)之外,增加一对一同步在线辅导课程(Synchronous Chinese Online Language Teaching,简称SCOLT)的方案。可见,“GC+SCOLT方案”是对原有课程结构所做的优化,因为它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补充,辅以结构性调整,实现更优的结果,而不是从原有课程内部(授课环节的实操)进行优化。这相当于在梅西大学通用中文课程之外,附加了一个小型的在线口语辅导课,它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都是有限定的,旨在满足学习者基本需求的同时,探索如何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效能,使课程建设等教育供给与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教育需求相适应。在该方案中,SCOLT为每位自愿参加实验的梅西大学学生安排一位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的口语辅导教师,每对师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5次在线辅导课,每次辅导课时间为15-20分钟,全程录音或录像。本项目使用的交流工具是简单易操作的Zoom软件,参与该项目的师生均通过了梅西大学伦理审查,并签署了自愿协议。需要说明的是:①梅西大学的学生已经通过直播或者回看录播的方式接受了中文课程的学习:② SCOLT辅导课程是以“满足个别化教学”为目标,结合学习者自身需求,为其提升口语能力提供帮助。
3.问题探讨与成效分析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开展了相关研究。包括:如何帮助学生在社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各种调节方式,跨越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知识内化;如何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在关注意义的同时适时地聚焦语言形式:如何开展更有效的导入,使学生顺利进入任务角色、引发交流等。我们基于事先设计好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教师教学数据和教学环境数据等的分析,发掘这一项目设计中的语言教学特性,最后反馈于SCOLT教学,实现对教学实践的优化。
梅西大学与北语双方已经联合开展了六个周期的实践,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该方案以补足新西兰中文学习者口语交流能力为目标,通过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为新西兰中文学习者提供更为充分的利用中文进行交流的机会(White等,2020;郑艳群、White,2021)。
SCOLT通常以会话或学习者为主的叙事形式展开,可以看作是补充型虚拟交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①加强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兼顾跨文化交际。通用课程对所有学习者来说都是基础和核心目标。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动机和需求,可以通过系统性的辅导课程,加强口语实践训练。该方案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对原有课程的巩固,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适当减少了学习职业中文或专门用途中文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②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尊重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学习风格和听说技能水平各异的学生,可以及时得到教师的差异化精准教学辅导支持,每位学习者都可以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针对性提升。并且,SCOLT辅导课时间安排灵活,师生可以自由商定。③能够调动和发挥师生能动性。通用课程教学可谓众口难调,而在SCOLT辅导课中,教师能通过在线方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手段和环境,使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励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体现“语言一能动性一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White等,2020 )。
(本文节选自《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3年第2期
转自:“北外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