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线上论坛预告 | “历史图像学”高端对话(8月12日)

2023/8/11 14:08:55  阅读:36 发布者:

“影像时刻:早期中国摄影视觉的发生”系列论坛Ⅵ

Photographic Moments:The Emergence of Photographic Visuality in China,

Serial Forum

“历史图像学”高端对话

The Iconology of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A Dialogue

2023/08/12(周六) 14:00-17:00

主办: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

发言嘉宾(按发言顺序排序)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

郑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系教授)

刘中玉(《形象史学》主编)

唐宏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

主持人

董冰峰(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

论坛流程

14:00-14:20

开场致辞

14:20-14:50

王笛《眼见不能为实:图像证史的方法论思考》

14:50-15:20

郑岩《工匠从作品中复活——中国考古美术史的几个案例》

15:20-15:50

刘中玉《历史研究中形象材料的语言转换问题》

15:50-16:20

唐宏峰《“图像-历史”的可能与不可能》

16:20-17:00

圆桌讨论

论坛概要

史学研究使用图像资料已被视为正途,种种图像以其自身或“见证”或“穿破”之力,影响着历史研究。本次高端对话延请几位史学与艺术史研究中的知名学者,从其自身研究经验出发,对微观层面上历史研究中的图像与视觉问题、理论层面上的“图像证史”观念、图像材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和陷阱等内容进行讨论。

发言纲要

眼见不能为实:图像证史的方法论思考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

图像证史是这些年来历史研究者经常使用和讨论的方法,但是在使用图像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我们对图像的正确使用。这个发言将针对图像证史中存在的种种局限,阐明并不见得有了图像就有了真实,图像不会自己说话,甚至可能误导。图像的形成是人的主观行为,就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只有经过对图像的怀疑、批判和分析,才能真正找到有价值的内涵。

工匠从作品中复活——中国考古美术史的几个案例

郑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系教授)

考古发现的早期艺术品的作者,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那些不以艺术的名义大量生产的作品,其意义不在于体现作者个人的创造价值,故研究者更多地倾向于寻找这些作品与历史整体性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不充分意识到作者的存在,就无法解释这些作品的真正意图及其形式的变化,艺术史也就变得非常不完整。讲者试图证明,一个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单数形式的工匠,就活在作品的种种细节之中。

历史研究中形象材料的语言转换问题

刘中玉(《形象史学》主编)

视觉研究需要与历史考据共振,也即视觉性的艺术语言只有转换成历史语言之后,才能参与到历史研究中去。目前在历史研究中对于图像、实物等形象材料应用的最大问题或障碍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技术”问题,被“技术束缚住手脚,是无法将艺术性的语言转变为历史性的语言的。只有对历史技术学和历史美学产生足够的重视,使技术(语言转换)的逻辑与历史美学(形象建构)的逻辑耦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解密”形象材料,才能树立起形象材料的独立价值与历史价值。

“图像-历史”的可能与不可能

唐宏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

对图像证史持审慎态度的思路,大多是强调史学研究应当充分认识图像自身的特性(甚至是“弱点”)来正确的补充历史叙述而非不要落入“陷阱”。我尝试提出“图像-历史”的概念,认为图像进入历史并非是以何种方式对历史学(文字-历史)进行扩充,而是其进入造成了一种穿破和批判,图像的运动性、脆弱性、非线性、暧昧的特点,对线性的、知识的、叙述的历史本身产生质疑、批判和穿透打碎的作用。这里,图像-历史不是延续和扩展既定的历史模型,而是由于这种联结和进入使得历史模型本身受到质疑。图像-历史也许提供了在历史2(历史学,历史叙述)之外的另一种历史3,帮助我们触摸神秘、幽深的历史本身(历史1,历史事实)。而本雅明的“辩证意象”则为历史3提供了一个清晰、迷人的面貌。我将以《点石斋画报》上的一张在一瞬间放弃了绘画的图像来进入这个问题,将“不能画”转换成“能不画”,展开图像-历史的潜(无)能。

主办方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位于长沙市洋湖湿地公园,由谢子龙先生出资创建,为清水混凝土建筑,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公益影像艺术馆。自2017916日起对公众开放,5年以来共举办馆藏展览、国内与国际现当代摄影及当代艺术等类型展览75个,公共教育活动数百场,至今已有近四百万公众到访。

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

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创立于2022年,是北京大学数智化基地的人文学科实验室,依托于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学术研究传统,致力于推动对图像的历史和理论展开富有原创性、跨学科的研究。

可扫描海报二维码预约直播

来源:视觉人类学观察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