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荐读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3/8/11 11:13:34  阅读:54 发布者:

摘要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创新。深入理解,进一步挖掘和分析二者在内容、方法、价值上的相融相通,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让二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地结合,能够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就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并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实现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不断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在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进程中,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相通。

发展演变

20138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回顾历史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深厚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这表明中国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20185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强调:“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与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结合。

20217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202111月,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坚持理论创新”部分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将“两个结合” 在“历史决议”中明确下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再次进行强调,并特别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详细阐释:“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鲜明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深层逻辑。

内容上的广泛联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等也都深深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关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自然界严厉的惩罚。“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希望人类能够吸取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地的教训,与自然和平相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和一”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并强调要保护环境。在传统典籍《论语·述而》中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中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等论述,西周时期还颁布了专门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令《伐崇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于对小康生活的向往,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指出要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古人早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提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终身奋斗目标。《礼记·大道之行也》中对美好生活进行了描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奋战,终于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关于人类、世界如何发展的问题,马克思站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发展、进步的角度,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随之会发生变化,随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原本封闭的状态就越容易被打破,“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与“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理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当前,气候变暖、资源能源危机等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为此,中国积极探索、总结自身发展经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新倡议,彰显出中华民族坚持不懈为全人类谋求幸福与发展的使命。

方法上的高度契合

内容上的广泛联结,源自方法上的高度契合。作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实事求是”,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方法,它揭示和体现着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逻辑脉络之中。

关于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恩格斯的论断体现的正是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中国历朝历代的人也都强调实事求是。孔子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班固评价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王符在《潜夫论》中提到“大人不华,君子务实”,颜师古推崇“务得事实,每求真是”,张居正讲“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 等。毛泽东同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创造性地赋予了实事求是新的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改革是一种重要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勇于听取时代声音,善于挖掘社会实践,从而直面现实问题,只有站在时代的面前,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不断激励中华文明伟大革新,先后涌现出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志士仁人,为打破僵局,力行变法,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改革实践的理念,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要不断学习东西方文化中蕴含着的改革、变法精神,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思想解放、自我革命。改革开放 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勇于、敢于啃硬骨头。随着“五位一体”式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质的飞跃,改革的作用正在并将继续彰显。

价值上的深度融通

内容上的广泛联结、方法上的高度契合,最终统一于价值上的深度融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他们是每个时代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创造主体,也是社会历史变革的主要力量, 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敬德”“保民”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从“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到“民,吾同胞”。

关于人民的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中都强调这一点。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很多政治家、思想家也强调人民在维护政治统治方面的重要作用。《尚书》 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老子讲“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孔子讲“仁政”,荀子讲“水则载舟,亦则覆舟”,还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等,都体现了人民在政治统治、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宗旨,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重要论断,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与中华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的生产主要是为了实现所有人富裕,是人人共享的富裕。恩格斯认为,未来的社会应该给人们提供平等的工作机会、休息机会。在中华文化中,也有人人羡慕的生活圣地——桃花源,人们也都向往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在中华民族的不断努力下,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奋斗,为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自己的努力。

 关于个人的使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生命要融于争取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要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素来怀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诸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如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再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将个人的使命担当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离不开每一位中国人的努力与付出,要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结合起来,不断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动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与演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追求与文化内涵,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历史渊源。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中国历史、中华典籍、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研究,使文化自信的根基进一步夯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 供强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

立足中国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扎根中国大地、丰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当前,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不断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研究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秉持着和而不同、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传统观念,创造了一系列奇迹。这些都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与担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推动中华历史文化赓续、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当前,必须更加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实践基础上的二者的结合,从而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

【来源】《时代报告》2023/5 总第488

【作者单位】

韩雨颖,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继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