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从职场到课堂 人才培养全面改革

2023/8/10 11:26:30  阅读:37 发布者:

进入新时期,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遭遇新挑战。该校高职教育改革研究中心负责人徐伟处长谈道,“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追求应是促进人职匹配,实现人有其事、事有其人、人事相生相长。”学校如何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事”相辅相成呢?

近年来,不少大学在组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或相关研讨会等。人才培养对高校来说不可或缺。另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家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近60年的水利行业高职院校,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成熟,数字化教学资源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与学校已有的教学和管理方式产生了矛盾,也为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原动力。麦可思研究与该校高职教育改革研究中心负责人徐伟处长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学校近年来基于人职匹配的高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反馈 “找准”改革方向

学校认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徐伟处长谈道,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曾援引某权威机构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评价结果,其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企业文化认知情况的满意度为45%,对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的满意度为56%,对专业知识的满意度为53%,对团队合作精神的满意度为54%,对胜任工作能力的满意度为51%,“总体来看,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普遍不高。”

2013年起,学校长期追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同时与第三方评价机构合作,着重关注学生进入职场后的适应情况,并对人职匹配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全面分析了学校以及高职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确定了四类问题。

一是目标欠适应,即人才培养目标难以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强调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但学校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限于校企合作、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内涵建设等多方面原因,岗位职业能力没有完全融入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中,致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能同频共振,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落后或偏离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二是教学显落后,即人才培养的内容、方法落后于现实,不能完全支撑培养目标达成。校企共同制订或修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等举措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但在实施过程中,受限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办学资源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课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不能更有效地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形式达成最终目标,制约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是评价不适恰,即人才培养评价与企业、社会要求对接不够。评价即评定其价值,但当前的高职教育人才评价重分数轻素质、重学校轻企业、重自评轻他评、重认知轻能力的错位倾向较明显,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学校还是采用纸笔测试,分数导向的传统评价模式,企业、社会参与度低,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过程较少融入企业和社会需求,难以符合职业教育的评价规范,也难以实现评价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的功能。

四是环境缺要素,即学校人才培养环境与企业文化融合不够。文化育人可谓教育的高端存在和终极境界,但因“软任务”的特点和“长周期”的特性,其成效也往往是隐性的,通常停留在倡导要求层面。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将企业、职业、岗位等企业内在要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评价模式和考核鉴定等方面,从而形成校企融合的育人文化,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进一步践行落实。

31”模式 连接职场与课堂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追求应是促进人职匹配,实现人有其事、事有其人、人事相生相长。2015年,学校副校长陈吉胜教授发表《人职匹配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模型的建构》,提出了高职院校人职匹配就业模型,并衍生出了“31”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

31”即三大指标体系(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岗位分析体系、人职匹配结合体系)和一个变量(环境因素),该理念阐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岗位分析体系、人职匹配结合体系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关系,为人职匹配理论应用于人才培养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数据链接:

麦可思数据显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文化育人工作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帮助较大。本校系统接受过水文化教育的2017级学生在文化基础素养、自主发展素养、社会参与素养方面的达成度比未系统接受过水文化教育的2019级学生分别高2%4%3%。同时,结合学校自有数据分析发现,接受过水文化教育的学生在竞赛类与非竞赛类获奖、出勤率等学风情况、毕业与就业质量、违纪行为等方面与未系统接受过水文化教育的学生相比有优势,文化育人工作成效良好。

学校将该理念扩展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继而具化为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文化环境对应环境变量,以基于岗位要求的素质、能力和个性的“三结合”对应人职匹配结合体系,以“三阶三型”的课程体系对应岗位分析体系,以“校企社”三鉴评价体系对应人才培养评估体系。

31”人才培养模式中,文化环境是上位的统摄机制,学校结合实际打造“若水文化”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浸润式水文化、水利行业文化教育。同时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适应力。

三大指标体系是下位的内涵各异的支撑机制,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职”的匹配,确立了“人职匹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包括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内的理论框架,进而构建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新模式以及更为全面的评价体系。

※“三阶三型”课程体系

具体来看,学校设计了“三阶三型”课程体系,打造了“低阶”共享的“平台型”课程、“中阶”提升的“赋能型”课程以及“高阶”自选的“定制型”课程。平台型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若水文化课程”构成,促进学生社会融入匹配;赋能型课程主要由“专业课程+实训课程”构成,促进学生职业胜任匹配;定制型课程主要由“专业拓展课程+个性特长课程”构成,促进学生个性自适匹配。

基于该课程体系,学校聚焦学生学业、职业、社会和个性四大素养提升,建构了“专业学习课堂、社会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和素质拓展课堂”四堂联控机制,扩大了“课堂”育人的内涵。

※“五环四步”教学策略

具体到教学环节,学校广泛推行基于人职匹配的“多线导航·五环四步”教学策略。学校认为,人职匹配的关键点是能力,包括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人的职业能力,这两类能力既有基点性要求,也有发展性特征。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在于促进两者在变化的轨迹中实现交汇、同行、融合和新生。从职业发展来看,交汇表现为初次就业,同行表现为稳定就业,融合表现为变职业为事业,新生表现为创造新职业、新事业。

为此,学校建构了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动员、诊断、训练、鉴定、反思”的教学五环节,核心是训练环节,按照明确任务、小组行动、作品展示和相互评价四个步骤进行。

※“校企社”并行的职业能力评价

在评价学生能力上,学校构建了3维度9要素”评价体系。“3维度”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包括学校、企业和社会,评价内容为素质评价、能力评价和个性发展评价,评价方式分为及时点评、量表评价和反思评价,这些构成了评价体系的9项要素。同时,学校开发了相应的评价工具和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并对不同主体的评价方式赋予不同权重,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客观。

“总体来看,学校从调适目标、创新教学、改革评价和厚植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校研究发现的培养问题,将行业、职场的需求与课堂教学真正联系了起来。”徐伟处长说。

改革成效 数据呈现

2017年,学校开始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环境监测与分析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中推广“31”人才培养模式,共计2229名学生参与。第三方评价数据显示,2017级学生能力提升效果较为明显。例如,分析毕业生企业融入能力、职业胜任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和岗位发展能力提升情况,相比2016级专业学生,2017级试点专业毕业生这4项能力提升比例分别为52%35%67%125%,月收入增长3.8%。此外,学生在校期间参加重庆市级以上竞赛的奖项数量增长了123%

除了学生受益外,参与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师也获得了成长,学校在改革过程中培养出市级教学团队1支,全国水利职教名师2人,全国水利职教新星4人,重庆市骨干教师3人,共计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奖25项。

2018年以来,学校继续扩大改革规模。在校内,学校推广到建筑工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测量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6个专业。在校外,学校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8个本地院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19所兄弟院校推广该人才培养模式,涉及40余个专业、160余名教师以及超过5000名学生。

“同时,重庆市水利水电职教集团、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推广应用改革成果,获得了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等行业协会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徐伟处长表示,“一些参与改革的专业顺势建成市级、国家级骨干专业,教育部1X首批试点专业等,有效提升学校专业能力和育人成效。”

转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