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毕业季伴随着盛夏而来。毕业生们已然匆匆离校,他们的潜心耕耘和学术生长却值得记录和回味。
这个暑期我们将陆续推送“学术生长”优博专题,介绍我系2023届优秀博士论文。
希望读者能从中汲取学术生长的力量,也希望这组专题成为2023届毕业生燕园故事的结点和未来学术生涯的新起点。
优秀博士论文写作感想
历史学系2023届毕业生 陈佳奇
我是历史学系2018级的博士研究生陈佳奇,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导师是臧运祜教授。
2023年5月21日,我的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中国中间党派的认识与政策——以民盟和民革为中心》正式通过了答辩,心中颇为感慨和激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如今我已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即将开启新的人生征程。
博士论文写作是我求学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学术训练,回望这段经历,我想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十个字来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与体验,以供各位在史学道路上探索追寻的学友共勉。
一、博学:在广泛阅读中寻求论文的选题
寻找合适的选题,对博士论文的研究至关重要。
我的导师臧运祜教授曾言“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确立一个“取法乎上”的选题将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博士生必须在选题环节深思熟虑。
不过,合适的选题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研究者在广泛的阅读中去寻觅。
对博士论文而言,选题最好能够大小适中,既具备可操作性,同时也有一定可延展的空间。这类选题一般包括三种,一是整体性研究,侧重于制度、政策、国际交涉等领域的问题;二是区域性研究,主要利用地方文献,发掘地方历史发展进程的独特价值;三是个案性研究,通过“小题大做”,以局部观察全貌,以微观透视宏观。
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可借助三种渠道来增加阅读量,以挑选到适合自己的选题。
第一,积极主动参加师门的读书会。
我通过参加师门的读书会,既学到如何阅读文献著作、把握相关领域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趋向,也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展开思考;
第二,通过阅读大部头的史料,得到选题的灵感。
以中外关系史研究为例,通过查阅体量庞大的档案文献,例如美国外交文件集(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简称FRUS)、英国外交部外交事务绝密文件(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简称BDFA),或某一档案馆、图书馆所馆藏的史料,从文献的目录入手,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政治史、思想史等领域,也可从某一具体人物的档案及其著述入手,以寻觅与自己有缘的题目;
第三,从既有研究成果出发,对前人研究进行补足。
这需要关注学界重要期刊上发表的笔谈、文献综述、会议综述,以了解各领域正在讨论以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自己平时经常会阅读《历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集刊》、《开放时代》等刊物上发表的此类文章。
二、笃志:在日积月累中坚定研究信念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治学的写照,也是历史学人在研究中应追求的境界。在论文写作中,搜集、整理和分析史料是一个“功夫活”,而功夫就是时间。
当我们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时,多有望洋兴叹之感,甚至心生焦虑。而我认为克服焦虑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日积月累中坚持行动,按计划完成每天的写作任务,以树立坚定的研究信念。
我的博士论文研究需要利用大量美方的档案文献,最初我有些望而却步,但经过一年的时间,我编写完成了几十万字的资料长编,这使我逐渐自信起来。因此,花时间做好资料长编不仅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更会提升我们开展研究的信心。我想在整理资料长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按照时间线索形成每一年份的资料长编,从而帮助我们丰富对历史细节的认识;
二是使用外文资料时,最好能将人名、地名、机构名、职衔等专有名词进行集中记录与整理,便于在写作中随时查阅;
三是准备论文各章的写作白板,随时记录所思所想。而这些在阅读史料时联想出来的“只言片语”,集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论文的段落;
四是将不同章节所引用的文献留存好,形成资料包,便于日后在发表论文时核对注释;
五是在运用史料时必须学会取舍。博士论文需要在明确的问题意识指引下围绕主线展开研究,因此,有些史料有可能仅仅存留在资料长编中,而不能用于正文的写作。
三、切问:在写作过程中及时向导师请教
在博士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有幸能够一直得到导师的指点。每每想起业师的教诲,都深感受益颇多。
在论文的开题环节,我的选题聚焦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这一党派史的研究。然而,在开始搜集和整理史料时,我逐渐发现相关史料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作为一个前人研究已多有涉及的旧问题,我很难再做出新意。
在我的论文写作进入瓶颈时,业师给了我最关键的支持。他明确告诉我要调整选题的角度,关注美国对中国中间党派的态度、认识与政策。如果没有业师的指点、鼓励与包容,我怎能有勇气在博士三年级做出更换论文选题的决定呢?而正是因为业师在我迷茫困顿中的指引,才能让我找准方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设计论文的章节框架时,我先后三次向业师请教,最终明确了按照时间线索展开历史叙事。
然而,由于我缺乏划分历史阶段的意识,因此,在论文结语的写作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对此,业师及时指出了我的不足,教会我使用“横纵结合”的方法,指导我全盘调整结语的内容,让我真正理解学位论文结语的写作技巧。
在我完成博士论文初稿以后,业师更是帮助我调整文字表述,删减文章的枝蔓以突出主题,引导我在论文写作中也要学会取舍。
我认为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中切忌闭门造车,更不可幻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写出一本空前绝后的名著。唯有在论文准备与写作阶段都能及时向导师请教,发现问题随即修正,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高质量的博士论文。
四、近思:在不断思考中修改与打磨论文
在我的博士论文送交匿名外审之前,业师曾送我八字以作勉励,那就是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论文的篇幅无论长短,都需要在写作以及接受外界检验时,通过不断的思考来进行修改与打磨。其中,我认为有四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正确对待外审专家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些外审专家会撰写很长的修改意见,此时,这样的意见恰恰需要我们的高度重视。即使在修改论文时难以逐一贯彻,但外审意见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论文的不足,以便我们在关键部分投入更多精力去查缺补漏;
第二,在论文写作与修改环节,需要仔细斟酌各章节的标题,以便于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理解文章论证的思路;
第三,绪论与结语的写作须投入更多的思考。这主要是基于在论文完成后,我们的思路有可能与开题时南辕北辙。因此,最好能够腾出时间,重新审视绪论的内容;
第四,耐心仔细地打磨文字并核对注释,毕竟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
小结
美国历史学家柯文(Paul A.Cohen)在其著作中谈到了历史的三种调性,分别是作为事件的历史、作为经历的历史和作为神话的历史。而历史学人要做的,恰是通过史料来呈现过去,书写“作为事件的历史”。博士论文的写作与修改不仅是提升个人研究能力的过程,更让我们形成对学术的敬畏,同时以热诚执著的态度,去关心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之赓续。章开沅先生曾指出:“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史学的研究一方面要具备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另一方面,作为研究者个人也需要刻苦钻研、自我提升,最终走向“圆融贯通”之境。博士论文的研究,恰是我们为此所迈出的第一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最后,祝愿每一位博士生的论文写作一切顺利,科研之路星光璀璨。
作者简介
陈佳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2023年7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是臧运祜教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外关系史、中共党史。曾在《抗日战争研究》《城市史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北大史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成果,其中有两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博士在读期间曾获得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三好学生”、“学习优秀奖”等荣誉。
转自:“考博早知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