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四“会”一“本” 五育协同——新时代中国绘本教育的理念阐释与实践建议

2023/8/8 15:00:11  阅读:43 发布者:

作者信息

姚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教授。

本文摘要

中国当代视域下,儿童绘本巧妙地将教育、创作、出版、传播、研究等多领域联结在一起,绘本育人理念在社会上已然形成。基于以往对“绘本”概念的辨析,提出“四‘会’一‘本’”的中国式绘本概念表达,即认为绘本是一种具有四“会”特征和功能的教育资源,并从字源学、教育学等角度对此概念展开充分阐释。结合当前“五育并举”的育人思想,建构“四‘会’一‘本’,五育协同”的同心圆式学校绘本教育理念模型,即教育者运用绘本,引导学生会用绘本的图文识别理解,会用绘本的整体阅读学习,会用绘本的哲理思考世界,会用绘本的资源表达运用。针对教师提出几点实践建议,同时呼吁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支持。

在诸多发展领域中,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对于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来说,课堂是主阵地。尤其伴随着儿童语言教育、语文教育领域对阅读的重视,强调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课程化,绘本等书籍被适切地纳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及“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也成为英语等学科广泛运用的语言阅读资源或课程资源。

经过中国基础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十余年的积极探索,绘本被广泛认可和运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学校绘本阅读资源不断丰富、阅读环境日益改善;绘本由最初小范围试点、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偏于一隅,到目前被学校各学科教师灵活运用,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甚至在促进多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开展大主题、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有效联结校内外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质化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语境下绘本的特征与功能是“四‘会’一‘本’”

绘本首先是以童书、图画书的概念和形态被我们广泛接纳和理解的。21世纪初,我国儿童绘本迎来了引进、创作、出版、传播、阅读和研究的热潮,这一“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运动”,为绘本教育教学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成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新的增长点。

(一)以往对“绘本”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

我们对“绘本”及其相关概念的认识,经历了由西方视角下的“图画书”、日本语境下的“绘本”,到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下的“绘本”的发展过程。

1.绘本不同于西方视角下的“图画书”

以往,我们一提及绘本,就会想到由欧美picture book”英文单词直译而来的“图画书”,即有图画的书,图多文少,“一种专门为儿童设计,依靠一连串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或者完全没有文字,全靠图画来传递信息、讲述故事的图书”。这一概念虽可以比较直观地阐释绘本最显性的特点——图像性和初步的图文关系,但是较为表浅,没有完全揭示出这类书籍的内核、特性、价值和功能。

和图画书相关的概念还有连环画、漫画、插画书等,它们共同点是都有图画,以纸为媒介讲述故事,但是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从内容来看,连环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肩负着大众扫盲任务,将长篇故事缩减后用连贯图画的方式叙事,格式是固定的上图下文,题材以中外名著或经典文学为主。改革开放后连环画逐步式微,进入漫画时代。当时的漫画以引进日本漫画为主,也有我国自己的漫画。漫画虽然风格类型多样,比如有单幅、多格之分,短篇、长篇之分,但漫画的文字常以对话框模式呈现,且图像以黑白的、程式化的造型为主。插画书在图像叙事上则与漫画有很大不同,后者以图像为主导,而插画书是以文字叙事为主,插入部分图画辅助阅读,丰富阅读体验。

2.绘本不是日本语境下的“绘本”

至于绘本的概念,有的人认为其源自日本。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经典的“图X文”公式,也成为引用率最高的绘本图文关系理论。日文“絵本”(えほん),在日语大辞林和新明德等工具书中意思是以图画为中心并配以简单文字的、以儿童阅读为目的的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和我国台湾出版的绘本的概念与图画书并无二致。

在辨析“绘本”与“图画书”的区别时,众多绘本研究者还是强调绘本的特殊性。中央美术学院杨忠指出,绘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图文共同叙事,虽然以图画为主,但文本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绘本的灵魂。同时,绘本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手法囊括很多艺术流派,并且在书的造型和设计上不局限于固定的形式,比如有的是常见的平面绘本,有的是立体书,可以通过纸艺和图像结合营造一个立体的视觉空间。绘本借由图画、文本以及书籍设计三个元素营造叙事空间,形成读者的想象世界。可以说,绘本在培养孩子想象力上起到了很大作用,绘本的品质同时也影响了一个人想象力的品质以及审美能力。因此,从图、文和书的构造形式来看,绘本与漫画、插画书相比,文学性以及视觉表达上要更宽泛,艺术形式上去程式化、去模式化,推崇多样性和个性化表达,绘本这一叫法也更符合这个时代对这一类书的认识,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门类。

3.需要提出中国当代话语体系下的“绘本”概念

目前在我国,绘本、图画书、漫画、连环画、插图书等概念依然存在较为混乱、杂糅不清的状况,包括很多专业儿童出版机构对于自己出版的带图画的书,到底是绘本,是图画书,还是图画读本,还辨识不清。虽然,在学术语境来看,已有学者认识到绘本与广义的西方图画书有所区分,可以专指“以‘图’和‘文’共同演绎一个故事的书”,但是更多学者倾向于将两者简单化理解。国家政策层面,最新颁布的2022版义务教育16个课程标准中,有7个学科提及相关概念,有的用“图画书”,有的用“绘本”。有鉴于此,我们亟需提出更加清晰的中国当代话语体系下的“绘本”概念。

(二)绘本是进行创作和表达的基础性、根本性底本:字源学的阐释

概念依靠语言来传达和阐述。中国当代话语自然要以汉语言文字为源头和依据。首先,以拆字析字的方法,对“绘”“本”二字作一个字源学的考察。

1.“绘”有“彩绣”“创作”之义

先从字形的角度来看“绘”。“绘”是一个会意字。小篆的“绘”字,由两部分构成,左边象征丝线,而右边则为汇集。从整体来看,就是将丝线汇集到一起,是对丝的一种加工,有刺绣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中“绘”字从丝,“绘,会五彩绣也”。也说明“绘”最初与丝织有关。古人在未染色的白绢上刺绣,于是便有了五彩纹饰。“绘”后来还发展出了用笔作画之义。孔子在《论语》中“绘事后素”的“绘”也指的是彩绣。由“绘”的意义的发展变迁,可以看出,其需要将丝线汇聚在一起,对丝线加工,进而发展成刺绣工艺;五彩丝线要绣于绢帛之上,又有了创作的过程;到后来引申为用笔作画,都强调了对媒材的利用、创作者的巧思,以及意义的传达。

2.“本”有“底本”“根本”之义

,这是“本”字的金文写法,指事字,本义指树根、草木的根或茎干。引申为根源,来源之意。在《现代汉语词典》“本”字的几个义项中,“根本、基础的东西”“本来的,原来的”是第一、第二义项。“本”虽然今天在解释其“绘本”的概念时,强调其作为书本、底本、版本的出版学、典籍学意义外,也不可偏废其本义,即根本、根源。

综上,绘本字源学的理解就是:用五彩丝线在绵帛上刺绣进行创作和意义传达的、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底本。

(三)绘本具有“四‘会’”(绘、会、慧、汇)特征和功能:教育学的阐释

绘本是底本,最初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艺术样式。周作人认为:“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小学校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有三个作用:一是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二是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三是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这无疑肯定了教育与文学、儿童文学的天然联系,从旨趣上,都有促进儿童成长的价值追求。

但是,今天的儿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越来越不像儿童。他们从小生活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天然接受着各种媒介和资讯,更易早熟;加之社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本属于孩童的天真、闲暇、游戏、自然,离他们越来越远。“童年是人生之本,童心是人文之源”,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突破口之一的教育,应该使儿童回归童年,让儿童更像儿童。教育需要体现儿童性,教育的宗旨、内容、方式都应该更符合儿童的本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更体现出其适应性的特点,与儿童的经验、认知、审美相一致,被儿童所接受。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体现“教学要在学生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的教育发展性原则,能够通过教育,引导儿童求真、崇善、尚美,在促进儿童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更向广博丰富层面延伸。

绘本的出现、阅读和运用正是契合了儿童教育回归童年本质的需求。绘本看似浅显、简单、小众,却是为儿童量身定制的童书,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从儿童的现实需要和本心喜好出发的。正如杜威所强调的:“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动力,……具体地说,承认兴趣在教育意义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一个儿童的特殊能力、需要和爱好。”基于此,绘本成为落实“以人为本”“以儿童全面发展为本”的极佳载体:人类的文明从文字的发明开始,儿童的开蒙从书面阅读起步,绘本成为当代儿童开蒙第一书、启蒙之书,它体现了儿童性,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经验,传递儿童能够接受并对他们未来产生持久深远影响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知识素养、过程方法、行为习惯等。

结合汉语同音不同义的特点,兼顾绘本的本质特征——图像性、发展性、启智性和综合性,将“绘”的同音字进一步拓展,由此提出绘本的“四‘会’(绘、会、慧、汇)”特征与功能表述。

绘,即绘本单页中呈现的图文关系,直观化、图像性是其主要特点,强调其对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价值,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突出了绘本作为儿童阅读启蒙书的功能,达成儿童会用绘本的图文识别理解的目标,在阅读绘本中学习阅读——会读。

会,即会阅读绘本页面之间的关系和整本书,儿童是否读懂、理解了页面与页面的关系,在翻页、书籍设计、风格等感知体验中形成对整本书意义的建构,更强调绘本在教育教学、学习发展上的功能,与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中认知领域目标的记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相一致,在达到儿童“会读”的基础上,会用绘本的整体进行阅读学习的目标——会学。

慧,即绘本中蕴含的内在知识、智慧和哲理,更突出绘本的启智性特点和育智功能,它与各领域文化知识、技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儿童在此过程中掌握多种思维方法,走向高级思维,从而逐步形成大智慧,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会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会用绘本的哲理思考世界的纵深发展目标——会思。

汇,即汇聚绘本及相关资源展开多元运用,在动态生成的视角下,绘本体现出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与实践性,在“会读”“会学”“会思”的基础上,使儿童会用绘本的资源综合表达和灵活运用——会用。

从以上四个方面对绘本教育资源的阐释,我们看到了绘本教育资源的四“会”(“绘”“会”“慧”“汇”,四字同音,为了便于表述,都用“会”字统摄,以凸显其教育性的旨趣)特征和功能。

二、“四‘会’一‘本’,五育协同”的教育理念阐释

绘本当然具有整本书的体制结构和完整内容,但是随着人们对绘本的认识和实际运用的不断深入,其作为一种“资源”的属性不断显现。“资源”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既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也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绘本是一种被人类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凝聚了创作者(图文作者)、编辑加工者(编辑出版人)、阅读者(儿童与成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资源。

(一)绘本是具有“四‘会’一‘本’”特征与功能的教育资源

教育领域认为,教育资源亦称“教育条件”,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综合。绘本隐含着“引导儿童进行生活、自然社会认知和学习的创作宗旨”,这种教育性使其天然地能够进入教育领域,为各种教育活动提供支持条件,契合教育的物质、人力、环境等诸多要素,成为一种当下新兴的、独特的教育资源。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绘本,是以儿童全面发展为本的、具有图像性(绘)、发展性(会)、启智性(慧)和综合实践性(汇)特点的“四会一本”的教育资源,以实现儿童会阅读、会学习、会思考、会运用的育人目标。

“一本”就是以人为本,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特指0~12岁处于成长初期的儿童,以促进这一阶段儿童充分、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四会”是绘本的“绘”“会”“慧”和“汇”四个方面特征和功能,儿童与“绘”(图像),儿童与“会”(学习),儿童与“慧”(思考)、儿童与“汇”(实践)互动起来,从以往只关注绘本自身育人特征的静态化理解,上升为聚焦儿童学习者发展的人与绘本资源的动态关系。通过大量儿童阅读行为和课堂教学的观察,可以发现处于学龄初期和学龄期的儿童,在绘本中发展阅读兴趣,发展图文识别的能力,在阅读中建构意义,增进对绘本乃至整本书的理解,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和发展学业水平。很多构思巧妙的绘本也以其新颖和创意特性,启发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走向抽象,在充满哲思和韵味的故事中,促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最终在更广阔的社会情境中,促进综合实践运用,进行多元创意表达。

同时,在教育中还有一个核心要素——教育者,这里尤其指教师。当教师与儿童、绘本相遇时,又会产生神奇的效果。教师天然地带有学科的专业性,绘本可以成为教师教学资源,发展教师的教学观;绘本可以成为教师扩展其他领域知识的书籍资源,发展教师的知识观;绘本作为沟通两代人对话对比的文学资源,还可以帮助教师发展儿童观、学生观。在大量鲜活灵动的绘本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利用绘本的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绘本图文和整本书的同时,推动学生的阅读理解;在绘本中深入挖掘教学要素,以展开具体教学实施,指导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体验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教学提问,引发学生质疑探究,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最终进一步拓展相关教学资源,评价检验,推动学生新一轮的阅读和学习。

“四‘会’一‘本’”概念各要素互动起来,就有可能实现绘本教育“四会”目标:儿童会用绘本的图文识别理解,会用绘本的整体阅读学习,会用绘本的哲理思考世界,会用绘本的资源表达运用,具体概念各要素分析详见表1

(二)“四‘会’一‘本’”的教育资源促进五育协同

蔡元培提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被认为是“五育”并举思想的开始,“五育”成为共时性育人目标。众所周知,当今的五育指的是“德智体美劳”。至于五育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五育失衡、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过程。提出“五育协同”是认为“协同”比“并举”“融合”都更加贴切,“协同”指的是各方相互配合或甲方协助乙方做某事。五育之间是彼此助力协作、互相支持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融合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目前,虽然五育对于育人价值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是如何协调五育,还存在现实的问题,特别是“五育”教育力分散乃至割裂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契合点,把原有分离、割裂的教育形态,通过一个共同的契合点连接在一起。我们找到了绘本。

1.绘本因其主题的广泛性,满足五育内容需求

梳理国内外优秀绘本,发现其涉及的主题内容包罗万象、异常丰富。在一个个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绘本故事中,儿童获得了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对养成美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严谨的法治意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更不用说绘本本身以图文合奏的特质,涵盖了诸多儿童感兴趣和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这本身正是指向儿童智育的层面,包括语言文学的(神话绘本、古代寓言绘本、民间童谣绘本、儿童生活故事绘本、童话改编类绘本等),数形空间的(数学绘本、财商绘本、建筑绘本),自然科学的(科学绘本),社会科学的(历史故事绘本、人文地理绘本)等。还有,绘本本身必不可少的“绘”的要素,使其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体育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的主题内容,也大量存在于绘本之中。例如冬奥主题绘本、“新冠肺炎”绘本、“爱劳动”主题绘本、职业教育绘本等。

这种绘本自身主题内容的多元性、广泛性,使其可以与当下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巧妙关联,各领域和学科教师都可以从中找到所需要的绘本教育资源。

2.绘本因其呈现形式和运用方式的灵活性,融通五育实践

在实际绘本教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绘本内容不仅多元广阔,有的还具有深奥的哲理、曲折的故事、复杂的符号、高超的技艺、隐藏的笔法,给五育实践带来运用实施上的诸多空间:德育领域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故事为案例、以人物为榜样、以讨论促思辨、以活动促践行;语言领域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观察、提出质疑、理解思考、语言表达;数学教师可启发学生展开数字计算、统计分析、排列组合、解决问题;科学教师可推动学生科学发现、直观演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美术、音乐教师可指导学生临摹、写生、创作、欣赏,等等。这些领域的教育实施方式在保持各自独特性的同时又具有一些共通性,使五育之间能实现交互与融通。例如,语文或英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机械鱼的科幻绘本时,其中机械鱼的结构、工作原理并不是语文或英语教师专业所能涉及的,科学就势必可以参与进来,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阅读与表达,还可以展开实验探究等活动。

另外,绘本整体的形式和设计感,也会激发多学科教师的教学实践灵感。绘本除了强调图文合奏外,其精巧的设计、独特的构思,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游戏互动绘本、立体绘本、“折页”绘本、“卷轴”绘本、“墙上”绘本等,以其新颖的设计形式给儿童带来全方位、新奇、有趣、独特的阅读体验,满足不同儿童发展的需要。例如,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教师受到《地球通史》(一种“墙上”绘本)的启发,合作开展了指向高年级学生“联系思维”“整体思维”等高阶思维发展的阅读实践活动。也有因为一本颇具设计感的翻翻书《兔子的12个大麻烦》,引发了语文、数学、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体育、劳动等全学科教师的兴趣,将跨学科教学推向深入。

3.绘本因其贴合儿童和便于表现的直观性,助力五育评价

教育评价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难点问题,特别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实施的背景下,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表现性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因此在运用以往传统评价方式的同时,兼顾一些创新的方式方法是未来教育评价的一大趋势。让学生自创属于他们的儿童绘本,就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手段。

例如,道德与法治学科可在小学高年级指导学生创作法治绘本;语文学科可引导中低年级学生自创童话故事绘本、儿童生活绘本;数学学科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创作“生活中的问题”系列绘本……学生自创的绘本是他们不同领域学习成果的体现,更是他们多领域综合素养的集中展现,既可以有一定的量化评价标准,也可以有过程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质化评价标准。另外,很多自创绘本的诞生,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需要个人和他人乃至团队的合作,这就形成了符合儿童兴趣、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和深度学习样态,更好助力五育的效果评价和目标的实现(见图1)。

从理论到实践,依托绘本教育资源能促进五育协同发展;同时反过来,在五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绘本四“会”的特征与功能将更为凸显,它们呈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图1中,“四‘会’一‘本’”的绘本与“五育协同”的理念有机联系在一起,紧密围绕“本”的“圆心”,形成一个同心圆的圈层结构,从目标到内容高度一致,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德智体美劳具有各自独立的价值,也具有整体的育人功能,需要各显其能,也要协同并重。德,强调立德,绘本中的德育功能特别突出;智,绘本阅读中的阅读智力推动不同领域智力(智能)的发展,特别是推动学生学习力的发展;美,更是直观的表现形态,强调审美教育、美感教育;体、劳,强调身体力行和实践运用,内容、形式和应用层面都有体现。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必然环绕在儿童主体和绘本资源周围的五育因素,又能够因为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资源的共同性、教育方式的交融性和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将各学科领域的教师都有机地团结在一起,使基于绘本资源的跨学科教学得以实现。

三、“四‘会’一‘本’,五育协同”绘本教育理念的实践建议

“四会一本,五育协同”理念的阐释,意在强调绘本育人的价值和内涵,而思想理念需要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能焕发真正的生机。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到底应该注意什么,怎么做呢?在此对广大教师提出几点实践建议,也从社会生态机制层面提出几点支持建议。

(一)在绘本教育内容选择上,教师应优选文本,整合主题,挖掘“图”“文”“书”的教育要素

教师在利用绘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认识、挖掘和利用绘本中最有价值的教学元素。所以选择合适的绘本展开教育教学是关键。绘本表达或传递着一定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不管哪个领域、哪个学科的教育,都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在主题的确立和选择上,需要关照整合的大主题,例如成长、自然、爱等。成长是一个时间向度的大主题,围绕它还可以分解出个人的身心成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人类历史与文明等次主题;自然是一个空间向度的大主题,围绕它还可以细化为神奇的动植物、微观世界、宇宙太空、海洋世界、我们的地球等小主题;而笼罩在成长和自然之外、同时也是渗透其中的是无处不在的爱的主题,也可以探讨各种类型的爱,小到爱自己、爱一草一木,大到爱家乡、爱祖国等。

从这些主题出发,可以找到匹配的高品质、综合性绘本。绘本的艺术性、文学性、传达性、儿童性、整体性的高低,决定了其品质的高低;绘本主题的含蓄性、包容性、多向度、开放性,决定了其综合的力度。例如,《兔子的12个大麻烦》一书,在小学不同学段、不同领域,教师都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探究意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数学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感悟人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除了绘本自身的品质外,其教学适应性,既要便于教,又要易于学,也是在内容选择上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把握绘本“图”“文”“书”三大系统中的教育要素。先从整本书的角度关注其完整的书籍形态,包括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以及其他辅助的出版信息,这些体例结构自成一体,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看整本书还要进入书籍内部,关注绘本的图文关系、对开的页面设计、注意翻页的艺术、把握整本书整体的艺术风格等。然后从绘本的图像系统和文学(文字)系统进一步阅读分析,其图画中所传递的画面的连贯与叙述、图画的大小笔画、色彩的运用与色调的变化、内在的节奏、画面中的细节、留白与空白页、图画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视角的运用、框线的有无与设计等都是重要的图画语言要素。其文字或文学的语言表现的故事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甚至是语言文字描写和修辞等,都是进一步可以把握的教育要素。整体要素分析思路是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归整体。

(二)在绘本教育的实施方法上,教师应创设情境,大胆创新,推动跨学科教学

绘本教育在教学实施层面应重点探讨绘本与各领域、各学科结合的适切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因为有了绘本资源,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绘本所呈现的故事情境、问题情境、任务情境设计和实施教学。教学实施的过程也最能体现“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在阅读指导和教学活动中,创设真实的情境问题,特别是提出和解决学科内或跨学科问题,如开展数学、地理、历史探究,创作文学作品,在群体讨论中有效表达、倾听等。所谓“真实性”,是学生能够整合已有的知识、技能、兴趣、态度等,并将其用于有意义的新问题情境,表现出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作用的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有的问题也许依靠单一学科可以解决,但是可能更多的问题任务,是需要通过学科之间的合作来解决的。“五育协同”的理念下,基于一个大主题的目标内容,各学科教师需要思考学科之间为什么进行合作教学、哪些地方合作、如何分工合作、合作中如何保持学科特性、合作后效果如何等问题。当然在探讨各种学科组合和合作方式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段特点。关注学科知识、逻辑体系,需要上下勾连、前后贯通。

在当今“双减”背景下,进一步思考关于学科合作、跨学科教学、整体性教学的问题,尤显其价值。这其中“质”也许比“量”更为重要。“质”体现在找准教学的关键问题,聚焦儿童,突出儿童全面发展中的“儿童”主体性和中心地位。其中,我们发现“语文”学科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这正体现了语文的基础性地位,体现了“会阅读”这一基础学习力,可以说,阅读是儿童成长的原动力。

(三)中国绘本教育的发展需要良性社会生态环境的支持

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生态理论,强调“人在情境中”,把人类生存成长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制度、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除了学校这一主阵地,推动绘本教育向绿色、生态、和谐发展的力量还来自社会各个层面。

首先,大量优质中外绘本的创作出版,为绘本教育生态圈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进行绘本教育时,需要考虑今天中国的儿童缺失什么的问题,即绘本教育目标的问题。中国当代儿童教育尤其应该在想象力、探究力、科学与审美的协调统一上用力。儿童应具有想象力,在想象世界里,他们上天入海,无所不能。人类如果没有想象力,甚至无法生存和思维。但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今天的孩子在想象力上是相对缺失的。而众多优质的中外绘本,恰恰是在想象力上见长,或是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想象,或是来源于精神世界的心理想象,大大扩展了儿童想象的空间,提升了想象的品质。儿童是充满好奇心和具有探究能力的,他们对有趣和新鲜的事物充满了乐趣。但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今天的孩子越来越没有时间、空间触及那些最自然、本真的外部世界,去看到神奇的一花一叶、一鸟一虫。而绘本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现实的无奈和缺憾,它用直观的图画为孩子们打开神奇世界的大门,孩子们徜徉其中尽情探索。在此过程中,儿童更像儿童,回归童年,丰富体验,发展乐趣,包括阅读图文的乐趣、发现的乐趣、探究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游戏的乐趣、审美的乐趣、情感的乐趣……儿童是求真和尚美的,科学的求真、严谨,与艺术中的优雅、动人并不冲突。在诸多的儿童绘本中,都体现了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例如《小种子》《两个天才》《新生命》等。从出版环境来看,呼吁创作更多贴合儿童审美和需要的、具有想象力、兼顾科学与审美的、富有儿童情趣的中国原创绘本。而这除了有创作和出版领域的自觉和素养提升外,也离不开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和完善。

其次,家庭是给予儿童成长的爱的港湾,家长在绘本教育中天然地能够参与进来并发挥作用,更多地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依托绘本资源和多种活动形式,加强家校联动,形成越来越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

另外,儿童图书馆的大量涌现,也为儿童成长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提供了资源和环境保障。儿童的成长更离不开全社会、全领域的支持和参与,教育管理和决策部门的指导,前沿的教育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出版学等的研究,网络、技术、传媒等支持力量的加入,共商共话,凝聚合力,一定能够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性机制与和谐社会生态圈,支持并促进中国儿童的全面发展。

本文内容刊登于《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三期,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