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
高书国/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本文摘要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典型案例,既遵循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更体现中国本土教育特色。中国教育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跨越发展、均衡发展、教育扶贫、现代化转型新经验,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普遍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全球性与本土性相结合”的新方略。中国教育现代化开辟了全体人民共同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成果共享的新境界,体现出重要的战略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传播价值。
现代化是一个现代性逐步增长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向度社会转型的变革过程。世界各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不同、理论不同、动力不同、进程不同,方式及结果自然各不相同。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一次中国教育自我变革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发展逻辑。从本质上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造福于全体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既体现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又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和重要事件,体现出丰富而深刻的战略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传播价值。
一、中国教育现代化遵循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规律
现代化是现代性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持续增长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从现代化缘起和动力两方面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模式可以分为先发内源型、先发外源型、后发内源型和后发外源型四种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属于“后发内生型”现代化,其特点是现代化的思潮引自于外、意愿源自于内、动力发自于内。在世界教育坐标系中,中国由一个教育弱国发展成为教育大国,正在进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阶段。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中国学习借鉴了国际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遵照国际教育标准,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一)遵照国际教育标准,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
中国按照国际通行的现代化学制标准,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学制体系、布局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师教育体系;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公共教育体系,为占全球20%以上的人口提供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方位普及,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更加先进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的结构体系、更富质量的育人体系和更加现代的治理体系,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目标。
(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持续提升全民教育水平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学习、吸收、借鉴和创新的过程。中国先后借鉴了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尝试过多样现代化模式。在世界教育现代化视域下,中国教育现代化在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方面具有共同特点,并基于中国基本国情进行再创造、再实践、再提升。中国按照国际组织战略规划,持续推进全民教育,成功实现全球教育所确定的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全民受教育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人力资源开发竞争力有望进入世界前10位,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三)在国际组织帮助下,全面推进教育扫盲工作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扫除文盲和教育扶贫工作,建立了覆盖所有贫困人群的教育资助体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指导、支持和帮助下,持续推进扫盲工作。2020年中国15岁以上文盲人口已从2000年的8507万人下降到3775万人,成人文盲率从8.72%下降到2.67%,青壮年文盲全面扫除,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普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男女性别平等水平大幅提升,提前实现联合国确定的教育发展目标,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千年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四)以教育改革为引领,持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伴随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趋势,以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世界各国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成功经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改革作为推进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教育改革,破除不合时宜的体系机制障碍,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社会参与的办学体系和办学机制,持续扩大教育资源,增加教育机会供给,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教育现代化提供新经验
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具有模式创新、塑造与维持功能。在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发展同样具有模式创新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特点,更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进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探索了一条在发展中人口大国迈向教育现代化的成功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人口大国提供了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典型经验。
(一)中国教育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经验
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国情是面积广、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与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不同的是,在改革开放短短的40多年时间内,中国的社会转型是短期的、迅速的、叠加式的,即中国式现代化将四次工业革命、四次科技革命、城镇化进程叠加跨越,混合推进,合并实现,创造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和新范例。在国家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实现了全面扫除文盲,为世界扫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提前完成联合国提出的千年目标;2019年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幅提升了全球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学习型国家建设,成功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网络学习的伟大实践;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排名大幅进步,教育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国从一个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依然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经验
从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是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2021年,中国在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入学权利与入学机会实现均等发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城乡之间实现基本均衡发展,学校之间实现了基础均衡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育部计划在此基础上,2025年有20%的县实现优质均衡,到2035年所有县区全部实现优质均衡发展,这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时代中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好典型和好经验。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教育经费从2000年的2700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接近5.80万亿元,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健全更加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全体劳动者受教育水平,需要更加稳定的总体战略、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
(三)中国教育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扶贫新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和内在要求。贫困是人类发展的最大挑战,智力贫困是贫困产生的深刻根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世界银行认为,几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扶贫和教育脱贫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政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体系,从中央到各地政府全面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教育投入,全社会共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精准分类施策,筑牢乡村教育保障基础,持续提升乡村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全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国教育正在走上一条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的道路。
(四)中国教育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转型的新经验
现代化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更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战略难题。中国借鉴了拉丁美洲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处理好教育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教育现代化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借助工业化、城镇化的动力推进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三全育人,发挥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新时代中国教育正在从以规模发展为主导向教育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
三、中国教育现代化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新方略
(一)战略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以战略追赶为目标,凝聚战略共识,汇聚战略资源,化解战略危机,形成战略合力,系统推进教育现代化,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逻辑。早在1956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超英赶美”的总体战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1964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2年,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基本实现现代化”;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锚定国家现代化目标持续努力奋斗,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教育现代化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既与战略顶层设计有关,更与战略具体实施密不可分。在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战略进程中,先后制定实施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国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文件。根据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中国国情民情和教情,因地制宜地贯彻执行和有效实施。将国家整体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紧密结合,将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与区域教育现代化目标紧密结合,将战略资源的可获得性与战略目标的可达成性紧密结合,保持足够的柔性、弹性和灵活性,宜快则快,宜慢则慢,不懈怠更不盲动。
(二)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范畴,理论是行动的基础和指南。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理论创新,是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早在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国现代化阶段性特征提出的创新思想和现代化新理论。
“学习是组织取得可持续战略优势的唯一源泉。”发展动力的内生性与自主性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典型特点。现代化基因与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相互结合、相互融合、不断演进,演绎了一场人类教育现代化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教育改革。一个民族的集体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是国家现代化最为重要的内生动力。“一个集体学习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最有希望和发展前途的民族,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一个政党在内化、一个民族在内化、一个国家在内化,正是这种内化生成和凝聚起中国现代化的内生力量。”
现代化是一个民族学习、一个国家学习和全体人民共同学习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视角分析:一是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世界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殊的国情民情和教情,善于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好思想、好方案和好经验,从中汲取现代化的智慧和力量;二是对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总结、提升、提炼,通过不断地调整、改进、提升,逐步形成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指导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三是通过政策、规划和各种现代化的文件,促进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方式、方法更加系统、规范和成熟;四是逐步探索和形成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国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向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坚持独立自主地走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国立足于自力更生,自主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资源、自身的动力、自身的文化变迁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国家,探索、推进和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面对全球疫情影响和逆全球化浪潮,中国始终坚持教育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政策实施普遍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策略上,持续推进教育体系现代化、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对于世界教育现代化来说具有普遍意义和共同价值。1990—2010年,以教育体制改革为牵引,持续增加政府公共教育投入,扩大教育机会,分区规划、分区推进,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11—2020年,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调动社会支持教育积极性,先后实施三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40%上升为85.2%,超预期实现规划目标。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立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特殊矛盾的把握和特殊问题的解决,形成了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成功源自教育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源自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源自中国人民的力量。
教育现代化战略的核心是顶层设计,关键是落地实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中国教育现代化目标逐渐清晰,政策逐渐丰富,灵活适用;改革持续推进,步骤持续加快,逐步追赶,拾级而上,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同时,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探索了新道路,积累了新经验,不仅解决了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理论问题和战略问题,更加深刻地解决了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策略、路径和方法等一系列实践性问题,使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不仅具有必要性,更使其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增强了所有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信心和勇气。
(四)问题解决的全球性与本土性相结合
在发展中人口大国实现普及教育是联合国千年目标的重要内容。面临学龄人口多、发展水平低、投入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增加教育参与机会、提高教育普及水平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学龄人口约占世界的22%~24%,比例高、规模大、压力大。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各种教育挑战、教育难题和教育困境,中国政府从解决80%文盲人口问题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基本实现教育公平到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建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到在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和本土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试点、实验和实证方法,探寻问题,解决矛盾,寻找解决之道,不仅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好战略、好思路,更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好实践和好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谈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时明确指出:“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定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滋于中国,长于中国,成功实践于中国,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华本土特征,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不可替代的典型特点和特殊价值。立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把握和特殊问题的解决,形成了教育问题的系统政策和配套方案,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为世界性教育问题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有助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成功跨越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中等收入陷阱,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实现共同富裕到实现共同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人类文明新样态的形成,促进世界各国人民更多更好地享受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四、中国教育现代化为世界教育现代化开辟新境界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教育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教育现代化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一)中国教育现代化开创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新境界
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涵,更是党的宗旨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实现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教育现代化,是促进全国人民共同发展的教育现代化。促进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为世界教育现代化开创了理论新境界、实践新境界和发展新境界。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开创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未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将是一种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富质量的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将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达到新水平。新时代新征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显著增强,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教育综合实力、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增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将更加完善、实践将更加丰富、故事将更加生动。
(三)中国教育现代化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进入21世纪第三个1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标志的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进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总体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方向和新目标,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趋势和新选择。
新征程需要计划新蓝图,新征程需要开辟新赛道,新征程需要提供新动能,新征程需要培育新优势。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立足当前,面向世界,谋划长远。怀进鹏部长强调指出:“谋划教育强国战略。组织实施建设教育强国战略谋划工程,立足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格局,置身世界教育强国的大坐标,系统谋划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思路、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搭建起教育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从现在起到2035年,中国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为实现国家教育整体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中国教育现代化开创世界教育现代化成果共享的新境界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的文明进步,更是人类的共同成果。早在1890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如今的中国全面普及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学。中国学生多次在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英国官员、学者和教师先后到上海开展交流、相互学习。“教研”被视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秘密武器”,中国中小学教师通过国际会议、学术论文、网络信息向世界各国教师分享经验。中国政府推出“鲁班计划”,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大批优秀工人和技术能手。2020年,疫情背景下中国中小学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居家在线学习,成功探索重大公共安全的应对机制,受到联合国组织和许多国家的高度赞扬。中国正在从一个好学生转变为一个好老师,乐于为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
2022年11月,美国著名哲学家、汉学家安乐哲先生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文明的国家。中国的快速崛起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让世界感到震撼。从中国自身来说,想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需要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理论自信之上,中国教育现代化正努力实现“三个同步”: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步而行;二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同步而行;三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同步而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需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更需要提高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的普遍性、广泛性和可接受性,用世界能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教育现代化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方案和教育智慧。
完
本文刊登于《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五期,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