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用于中性电合成硝酸氨的金属间单原子合金In-Pd双金属烯

2023/8/7 14:17:38  阅读:44 发布者:

一、文献信息

1.文献名称:Intermetallic Single-Atom Alloy InPd Bimetallene for Neutral Electrosynthesis of Ammonia from Nitrate

2.出版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IF 15.0 )

3.出版时间:2023-06-19

二、主要内容概括

在本研究中,Pd单原子被周围的In原子隔离的ISAA In - Pd双金属烯促进中性NO3RRNH3法拉第效率(FE)87.2%,产率为28.06 mg h - 1 mgPd - 1,并且在100 h20个循环中具有出色的电催化稳定性,活性/选择性增加。ISAA结构显著减少了Pd-d轨道的重叠,缩小了In -pPd-d态在费米能级附近的p -d杂化,导致NO3RRNO3 -的吸附更强,降低了NO3RR电位决定步骤的能垒。进一步将NO3RR催化剂集成到Zn - NO3 -液流电池中作为阴极,可以获得12.64 mW cm - 2的功率密度和93.4%NH3生产效率。

三、研究成果展示

1)结构表征:在(111)面暴露Pd的各向异性生长过程中,采用水热法将PdIn合金化,制备了具有少量原子层的超薄ISAA In- pdene。透射电镜(TEM)和扫描透射电镜(STEM)图像直接揭示了ISAA In-Pdene的超薄形态和表观曲率,其横向尺寸超过微米(1a)。值得注意的是,从褶皱边缘拍摄的横向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图像清楚地显示了六个原子层的厚度(1b)。如图1c所示,x射线衍射(XRD)图显示为近单相晶体结构,其中2θ值为39.2°、56.6°、71.0°和84.2°的峰分别与金属间化合物In -Pd (JCPDS #738988)(110)(200)(211)(220)面衍射相对应。通过XRD谱图证实,在与ISAA In-Pdene合成相同的条件下,简单地去掉In前驱体,很容易得到具有fcc相的高弯曲Pdene。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了ISAA In- pdene的元素组成,得到In/Pd的原子比为53:47。能量色散x射线(EDX)光谱元素映射和线扫描分析表明,PdInISAA In- pdene中均匀分布(1d)。高分辨率HAADF-STEM进一步证实了ISAA In-Pdene的晶体性质(1e)。相应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图显示了ISAA In-Pdene沿[111]带轴的晶体结构。利用STEM图像直接比较ISAA in -PdenePdene沿[111]带轴的表面原子排列,以证明它们在晶体性质方面的差异。图1g显示了图1e中白色虚线框所示区域的放大HAADF-STEM图像。如图1i所示,测得晶面晶格间距为0.266 nm,晶格膨胀率为0.38%,可能是由ISAA in - pdene的曲率拉伸应变引起的。此外,对选定的区域进行几何相分析(GPA),以说明晶格参数的变化和表面晶格应变分布,证明纳米畴的存在和边界诱导的界面应变(1f)。值得注意的是,在ISAA in - pdene的表面观察到不同的原子排列,如图1h所示,这明显表明了ISAA in - pdene的金属间性,这是由于两个相邻原子之间的z -对比度的周期性差异,这与PdIn原子之间的原子序数差异直接相关。图1j分别提供了配位数(CN)79的孤立和非孤立表面Pd位点。

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了ISAA InPdenePdeneIn组成上的差异。Pd 3dXPS光谱表明,ISAA In-PdenePdene都具有Pd的金属态(Pd0)和氧化态(Pd2+)。值得注意的是,ISAA In -Pdene中氧化态(Pd2+)的比例远低于Pdene(2a),这表明由于In(1.78)Pd(2.20)的电负性差异,与In的电子相互作用使得表面Pd原子的亲氧性降低。结果与In三维光谱中呈现的氧化态(In+/In3+)一致(2b)In - pdene的两个Pd - 3d XPS峰的上移表明d波段中心的下移,这与表面价带光电发射光谱一致。如图1k所示,相对于Pdene (- 2.85 eV)ISAA InPdene (- 3.03 eV)d波段宽度变窄,d波段中心略有下移。这种d带中心的下移是由电荷从In转移到Pd引起的,显示出表面上富含电子的Pd原子。为了进一步验证ISAA In-PdenePdene之间的结构差异,使用x射线吸收光谱(XAS)技术评估了PdIn在其局部环境中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Pd k边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如图2c所示。ISAA In -Pdene的吸附边能E0和白线高度Hw均低于PdenePd箔,证明了ISAA in -PdenePd的富电子性质。图2dISAA InPdene的归一化In kXANES光谱,以及In箔和In(OH)3粉末的参考光谱。

ISAA In- pdeneE0Hw接近In(OH)3粉末的E0Hw,表明InISAA In- pdene中的价态高于In箔,这与XPS结果一致。Pd k边缘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EXAFS光谱的小波变换(WT)表明,ISAA InPdene中的Pd原子的键长为2.51 Å,比PdenePd箔中的Pd - Pd键长0.04 Å(2e,g)。曲线拟合结果显示,PdPd/InISAA In-Pdene中的散射路径,配位数在9.1左右,明显低于Pdene的配位数(10.7)In(OH)3In K-edge EXAFS光谱仅在1.66 Å处显示出非常强的InO配位散射峰,而ISAA In- pdene1.71 Å (InO)2.53 Å (InPd)处有两个散射峰,比InIn键的散射峰要低(2f)ISAA In- pdene的周期越短,PdIn距离越长,与Pd K-edge EXAFS光谱一致较小的振幅表明钯原子在ISAA In - pdene中的低配位环境具有金属间bcc结构。一般来说,参与合成的二乙烯三胺(DETA)配体可以与Pd2+螯合,改变金属前体的氧化还原电位,从而显著降低还原速率慢动力学有利于钯的各向异性生长,导致片状形貌的形成。经XPS测量证实,DETA配体也可以吸附在ISAA In-Pdene表面,以稳定其二维(2D)结构。为了更详细地了解ISAA双金属烯的形成机理,通过TEMEDXICPMSXRD分析进一步揭示了In - pdene的形态、组成和结构随时间的演变。中间产物在反应过程中始终呈片状形态,且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其横向尺寸和形态曲率均增加。纯钯主要在反应的前2小时内形成,这主要是由于Pd2+/Pd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0.95 V vs RHE)远高于In3+/In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0.34 V vs RHE) 反应时间达到6 h后,In的含量明显增加,10 hIn/Pd原子比保持在1:1左右不变。在反应过程中,XRD峰向低角度移动,表明晶格扩展,从而将In(原子半径:1.42 Å)结合到Pd(原子半径:1.39 Å)晶格中。值得注意的是,在2 h后观察到两组特征峰,表明fccbcc相共存。由fcc相的(200)峰与bcc相的(211)峰的强度之比可以估计fccbcc相的相比。在反应的最后2h, PdIn的进一步合金化逐渐抑制了fcc相的特征峰(200),同时提高了bcc相的特征峰(211)

2)电化学性能图:ISAA In- pdene的成功合成为揭示In配位实现的二维隔离态如何影响Pd的电化学硝酸还原(NO3RR)性能提供了机会。电化学测量使用三电极系统在气密氢电池中进行,在室温下,在0.5 M Na2SO4溶液中含有100 mM NaNO3。首先在ar净化的1.0 M KOH溶液中,以50 mV s1的扫描速率记录催化剂的循环伏安曲线(3a)。通过以0.7 V为中心的氧化钯还原峰计算了钯基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s)。值得注意的是,ISAA In -PdeneECSA79.65 m2 gPd1,比Pdene (61.37 m2 gPd1)大得多,这表明ISAA in -Pdene传递的Pd活性位点增加。在Ar净化的0.5 M Na2SO4溶液中收集CV曲线,揭示其在测试条件下电化学特性的差异。与Pdene相比,ISAA In-Pdene的阴极波在0.1 ~ 0.2 V之间有24 mV的负移,这表明ISAA In-Pdene表面对H的吸附和演化较弱此外,0.5 ~ 0.7 V之间的阴极波可以归因于表面氧化Pd的还原,这是PdO结合能的描述符与Pdene相比,ISAA In-PdenePd氧化物还原峰发生了70 mV的负位移,表明PdO的结合能更强,有利于NH3的合成。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显示,ISAA In-Pdene的析氢反应(HER)活性极小,与PdeneIn板相比,其起始电位更负(3b)。考虑到Pd的成本,所有LSV电流都用Pd的质量归一化,以证明ISAA In-Pdene相对于其他Pd基催化剂对NO3RR的质量活性增强。NO3−存在下,ISAA In-Pdene的电流密度(0.7 V时为704 mA mgPd1)显著增强,起效电位正移542 mV,而Pdene上的电流密度增加非常有限(0.7 V时为229 mA mgPd1),起效电位正移282 mV。此外,In-Pdene的阳性电位为0.13 V,远高于Pdene (- 0.07 V),这表明ISAA In-Pdene的中性NO3RR动力学明显高于Pdene。计时电流测量(CA)在不同电位下以20标准立方厘米/分钟(sccm)的恒定氩净化速率进行。采用基于吲酚蓝分光光度法的比色法和Griess检验分别定量生成的NH3NO2−。电催化剂的法拉迪效率(FEs)NH3产率(YRs)和质量活性如图3cd所示。NO2−被认为是NO3RR的重要中间体,在电位范围内几乎可以检测到催化剂。当阴极电位从−0.3 V降低到−0.8 V时,ISAA In-PdeneFE(NO2)逐渐降低,FE(NH3)先升高后略有降低(3c)。特别是,FE(NO2)在−0.3 V时高达15.7%,随后在−0.7 V时大幅下降至最低1.4%。这表明NO2 -作为主要中间体可以进一步还原为NH3,并具有越来越负的电位,这与先前报道的理论结果一致当阴极电位从−0.3 V降低到−0.6 V时,FE(NH3)39.2%提高到87.2%,提高了两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 0.6 V电位下,FE值最高,FEYR、质量活度和能效(EE)均有显著提高,该电压被选为稳定性试验的最佳工作电压。在−0.6 V电位下,NH3的产量占主导地位,年产量为28.06 mg h1 mgPd1,质量活性为477 mA mgPd1,是中性条件下最出色的NO3RR催化剂之一(3d)。相比之下,Pdene从−0.3 V开始出现明显的副反应和HER,达到最低的FE(NH3)。−0.8 V时为6.8%HERISAA In - pdene促进NH3生成的抑制作用证明了二维金属间结构中分离的Pd原子将中性电催化NH3合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的有效性。此外,纯In板对NO2−的选择性高于NH3,表明PdNO3−选择性生成NH3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排除催化剂、电解液和环境等其他来源的N污染物,对照实验在−0.6 V的条件下,在不含NaNO3的空白Na2SO4溶液中进行。电解质中几乎没有检测到NH3 (0.04 mg h1 mgPd1),这表明N源的存在可能来自表面吸附的DETA配体、溶液溶解的N2以及微量杂质中可能存在的N种。为了进一步证实NH3的产生源于投料NO3−的还原,我们进行了15N同位素标记实验。如图3e所示,以100 mM Na14NO3Na15NO3为反应物,在−0.6 V下电解后,用1H核磁共振(NMR)谱法确认了−0.6 VFE(NH3)YR(NH3)。这些值与比色法测定的值非常接近(3f),表明参与反应的N污染物的贡献很小。值得注意的是,Na15NO3中电流密度和YR(NH3)的降低意味着15NNH3产生负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这可能是由于15NO3−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较弱。除了优异的NO3RR活性外,ISAA In- pdene还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测试了ISAA InPdene催化剂在−0.6 V工作电位下连续20次循环的耐久性。如图3g所示,FE(NH3)YR(NH3)在最初的5个循环中分别增加了4.312.5%,然后在随后的7个循环中稳定在~ 89%~ 30 mg h1 mgPd1FE(NH3)YR(NH3)在第15个循环时达到最高,分别为92.0%33.05 mg h - 1 mgPd - 1,并保持稳定,直至最后一个循环。长期稳定性方面,在NO3RR连续电解100 h的测试过程中,电流密度保持高度稳定,稳定性测试后FE(NH3)YR(NH3)分别提高了4.67.1%

3)理论分析: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理论模拟使我们能够解耦PdIn合金和Pd原子隔离对NO3RR的影响。因此,用六原子层模型构建了fcc Pd(111)fcc PdIn(111)bcc PdIn(111)三个表面。为了揭示*NO3−与催化剂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它们的电荷密度分布可视化(4a)。用Hirshfeld法计算电荷转移。与fcc Pd(111) (0.45 e)fcc Pd - In(111) (0.34 e)相比,bcc Pd - In(111)表面对*NO3 -的中间电子转移(0.36 e)表现出明显的吸附模式,表明bcc Pd - In(111)表面相对于fcc Pd - In(111)fcc Pd(111)表面对*NO3 -的适当吸附。此外,计算了与*NO3−的O原子结合的表面PdIn原子的偏态密度(PDOS)(4b)。由于孤立的PdIn原子包围,Pd-d态的能带明显变窄,电子密度大大增强。这种价态差的模拟结果可以通过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实验显示,ISAA In-Pdene相对于Pdene的强度增加,价带变窄。结果,在bcc PdIn(111)表面上传递了在费米能级(EF)周围重叠的狭窄的In-pPd-d态,这显著影响了吸附物的活化,从而导致了对NO3RR过程最活跃的表面。与fcc Pd(111)相比,bcc PdIn(111)Pd-d态和EF附近的电子密度下降与ISAA In-PdenePdeneXPS表面价带一致。研究了中性NO3RR在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上的反应途径,采用脱氧加氢工艺,根据已有的机理,这是热力学上最有利的。如图4c所示,在热力学计算之前,每种中间体沿着NO3RR步骤在三个表面上的吸附模式都进行了优化。图4d显示了在0 V vs RHE电位下,用大正则DFT方法计算的反应路径和每个反应态的自由能。特别是NO3 -的吸附使*NO3 -fcc Pd - In(111)bcc Pd - In(111)上的能量显著降低,分别为2.832.94 eV,表明NO3 -ISAA inpden1上的有利吸附,这与NO3RRISAA inpden1上较低的起效电位一致在反应过程中,*NO*NHO的第一个质子化是热力学上坡的,这与*NO*NHO是过渡金属上NO3RR的电位决定步骤(PDS)的共识一致。该步骤的自由能增长从fcc Pd(111) (0.41 eV)大幅降低到fcc Pd - In(111) (0.25 eV),而在bcc Pd - In(111) (0.11 eV)上进一步降低,这清楚地表明Pd - In合金和Pd隔离对促进*NHO形成的作用,以促进能量驱动NO3RR。在最后一步,*NH3从表面解吸产生游离NH3bcc PdIn(111)上是最耗氧的,这表明*NH3最容易释放以重新激活表面活性位点。与NO3RR涉及9个基本步骤和8个中间体相比,竞争HER在中性条件下仅涉及3个步骤如前所述,NO3−和H2O的吸附自由能(Eads)NO3RR选择性的两个重要指标然而,NO3−在bcc PdIn(111)上的EadsH2O3倍以上,表明表面活性位点基本被NO3−占据。由上述理论计算可知,bcc PdIn(111)NO3−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有利于*NHO的形成,对HER竞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金属间化合物中Pd的分离可以从根本上调节表面活性原子的局部电子结构,促进NO3RR电催化生成NH3

四、结论

此文报道了具有少量原子层和金属间结构的ISAA In - Pd双金属烯的合成,用于选择性和持久的NO3−到NH3的电催化。ISAA In-Pdene表现出良好的中性NO3RR性能,FE(NH3)87.2%NH3产率为28.06 mg h1 mgPd1,循环稳定性在20次以上,长期稳定性在100 h以上,是中性电合成NH3最优秀的催化剂之一。与fcc Pdene相比,ISAA In-Pdene具有2D孤立PdIn原子配位的特征,显示出Pdd态的降移,能带明显变窄,从而导致电子密度显著增加,In-pPd-d态之间的pd杂化在EF附近变窄,DFT计算和XPS/UPS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它能够更强地吸附NO3−,降低PDS形成关键反应中间体*NHO的能垒。

转自:“科研一席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