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科研 | 中南大学吴畏/黄琼/艾可龙教授团队发表纳米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系列研究成果
2023/8/7 11:20:29 阅读:54 发布者: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外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吴畏教授、药学部黄琼副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艾可龙教授团队在炎症性肠病(IBD)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Therap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with Highly Specific and Durable Targeted Ta2C Modified with Chondroitin Sulfate (TACS)” (硫酸软骨素修饰的高特异性持久靶向Ta2C (TACS)有效治疗炎症性肠病)为题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32.086)以编辑精选论著形式发表,为临床IBD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向,有重大的临床转化前景。
本项研究是吴畏教授、黄琼副教授和艾可龙教授团队,继2023年2月在《Small》(IF=15.153)发表“Oral Metal-Free Melanin Nanozymes for Natural and Durable Targeted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口服黑色素纳米酶精准靶向治疗炎症性肠病)后,在IBD领域内取得的又一项原创性研究成果。该团队正在开展关于IBD治疗的系列研究,有望取得成体系的研究成果,为临床转化提供充分的依据,相关临床转化准备工作正在紧密推进中。
IBD是一种胃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发病高峰20-40岁,对社会劳动力影响巨大,大部分患者需终身治疗。目前不仅存量患者人数庞大,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渐增高,我国新发患者数增长更为迅速。当前临床IBD诊治困难,反复检查和长期用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该团队结合IBD的分子病理特点设计开发了一种双靶向策略用于IBD诊疗一体化的TACS纳米药物,能够与IBD病灶特异性黏附,结合CT成像可以为IBD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有望一定程度上替代肠镜检查。
IBD的临床治疗药物多样,特别是生物制剂临床应用以来,治疗IBD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IBD仍然无法治愈。大部分患者要经历一次或多次手术治疗,根本原因在于IBD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明确,当前临床治疗药物效果不佳,往往伴随着严重的不良反应和继发性抵抗。目前研究已经证明活性氧成分(ROS)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异常的免疫炎症反应、肠上皮屏障损伤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密切相关。靶向清除病变局部的ROS可以作为治疗IBD的关键点。TACS纳米片和黑色素纳米酶是强效ROS清除剂,通过精心设计,团队开发了适合口服的TACS和黑色素纳米酶用于IBD的治疗,Ta作为临床医用元素,黑色素作为生物体内自身成分,都具备了极佳的生物兼容性。在小鼠IBD模型中,TACS和黑色素纳米酶均可通过对病变局部ROS的清除,重塑局部微环境平衡:主要包括氧化应激、免疫炎症、肠道屏障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同时避免影响系统性的氧化还原平衡,实现持久靶向作用和安全高效的治疗效果。靶向ROS清除是治疗IBD切实可行的治疗策略,为临床IB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吴畏教授从事IBD的临床诊疗工作多年,对IBD的诊断、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理解,致力于解决IBD临床诊疗中的难点。黄琼副教授深耕于代谢性疾病药物药理及纳米药物研究,具有深厚的药理学基础和丰富的医工结合交叉学科研究经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病理微环境靶向设计纳米药物相关的高水平论文。
艾可龙教授长期从事纳米药物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取得大量的高水平原创研究成果,如首次实现黑色素纳米颗粒的体外合成和控制,并获得国际赞誉。三位教授组建IBD诊疗攻关团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纳米药物诊疗IBD的理论体系。研究团队表示,将继续以纳米药物治疗IBD领域为团队研究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争取开发更多可用于临床转化的创新纳米药物,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提出IBD治疗的湘雅方案,为科室和医院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来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转自:“威斯腾生命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