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揭示!上海“硬核”女博导:聚焦细胞焦亡,重大进展成果登Science子刊!
2023/8/7 10:06:23 阅读:76 发布者:
细胞焦亡是继细胞凋亡之后新发现的一类细胞程序性死亡类型。细胞焦亡广泛参与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对细胞焦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认识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刘琴教授课题组在细胞焦亡进化起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在模式动物水螅中解析了动物界中的祖先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并揭示了其保守的抗感染功能,相关成果以“Caspase-mediated LPS sensing and pyroptosis signalling in Hydra”为题在线发表于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刘琴,博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从事病原细菌致病机制研究及疫苗创制,聚焦细菌毒力因子与宿主免疫系统的互作机制,系统开展了疫苗的设计与应用实践,在相关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曾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资助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获海洋与湖沼学会“曾呈奎海洋创新青年人才”奖。(部分数据截至2022年6月)
利用刺胞动物门的代表物种水螅作为模式动物,刘琴教授课题组建立了LPS活体递送的动物模型。该研究对于认识动物界中先天免疫反应在漫长岁月中的适应和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针对细胞焦亡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理性设计、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机制的解析提供了新的理论动物研究模型。
华理生物工程学院博士后陈守文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琴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教授和阳大海教授的大力支持,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和上海奥普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资助。
水螅HyCaspA-HyCARD2-HyGSDME级联信号通路介导的焦亡机理图
2005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刘琴教授选择的生物工程学院底蕴深厚,办学历史起源于1955年国内最早成立的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多年来,学院面向生物工程学科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秉承道器合一理念,构建完整创新链条,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华理结缘的数十载时光里,刘琴从一名“青椒”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与荣誉和收获相伴的,是她燃烧的青春和才智,是她挥洒的辛劳和汗水,是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如磐初心,是她科研报国、勇攀高峰的执着坚守。
作为高校教师,她以育人为根本,是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守护者”,先后为生物医药产业培养和输送了包括国家“优青”在内的多名优秀人才;作为科研工作者,她扎根病原细菌治病机制及疫苗创制领域,和团队先后研发两代“鱼疫苗”,是百姓餐桌安全的“守护者”。
带头研发世界首支获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牵头组建了国内首个水产疫苗产业化开发平台——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余年来,刘琴和张元兴教授带领团队在病原细菌治病机制及疫苗创制领域深耕细作,填补了相关领域技术空白,获中国授权专利12项、疫苗临床批件3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2项,在科研创新的舞台上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部分数据截至2022年9月)
“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仍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做一名有担当、有作为、有情怀的教师!” 关于未来, 刘琴坚信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
本文素材来源: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官网、华理生工园官微、华东理工大学官网、花梨先生官微
转自:“生物医学科研之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