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写作与发表 | 陈铭聪:守得云开见月明

2023/8/4 14:14:04  阅读:4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科学杂志 ,作者陈铭聪

陈铭聪 |

很荣幸拙文能够在《经济科学》2023年第2期顺利发表,在此我想与各位学界同仁分享该文写作到发表期间的心路历程。拙文执笔于2019年底(当时笔者正处于硕士二年级),恰为我国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当时我查阅文献发现,关于绝对贫困的研究算得上是“海量”,但相对贫困的研究仍比较匮乏,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商量后便定下了相对贫困测度的“大方向”,希望能做出一些边际贡献。我国绝对贫困的大幅削减已然成为“共识”,但相对贫困的变化如何仍有待考察,特别是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的定义存在“交叉”的情况下如何做到“精准”识别。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合作者一步一步思考和研究,便有了这篇文章的初步想法——尝试对我国过去几十年的贫困“全貌”加以刻画,科学评价扶贫成效。

论文初稿完成是在2020年的6月,当时导师程振源教授建议我不要着急投稿,得带着工作论文去参加学术会议,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听从了导师的建议,决定带着论文出去“遛达遛达”,吸收一下意见。非常幸运,工作论文先后入选第六届全国高校研究生统计论坛以及2021年厦门大学现代统计学研讨会,汇报期间收获许多与会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具体来看,专家们提出了工作论文存在文献梳理缺乏逻辑、数据处理不当、参数定义混乱以及一些研究结论经不起推敲等明显问题。我在当时还是一名“学术小白”,对于参会者的质疑有点始料未及,手足无措,对有些提问未能做出具体的回应。虽然颇受“打击”,但这些参会经历仍然是难得的锻炼机会。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当时的稿子,确实“不堪入目”,明显看得出写作“功力”不足,行文颇为“幼稚”。根据会议学者们提出的这些宝贵意见,我们几位作者对工作论文做了大篇幅修改,部分实证算是直接推倒重来。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于2021年秋季学期有幸旁听由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陈少华老师讲授的发展经济学课程,期间学习了许多贫困研究的新进展,也和陈老师交流了一些想法,并将相关内容融入工作论文中,最终拙文于2021年底得以成型。不得不说,一篇好的学术论文真的需要作者的长期观察思考和大量文献积累,以及“不厌其烦”的持续打磨。

看着工作论文整得“有模有样”之后,接下来便进入漫漫“投稿之路”。前期的投稿工作并不顺利,毕竟“一击必中”的概率过低。投稿失败使得我的学术热情受到不少打击,自我否定和焦虑已成常态。好在身边的师友不断鼓励我,让我放平心态,不必患得患失,常言道“拒稿是常态,录用纯意外”。随后,我便将这篇文章重新修改和完善,这个过程中又更正了多处不通顺的语句以及逻辑不清晰的段落,也难怪前期“命中率”低了,只能怪自己没有完全“上心”。当我和两位合作者都认为文章到了“真的改不动”的地步时,就是投稿的“恰当”时机了。在重新评估了多本经济类期刊的选题方向、刊文量以及审稿周期等多个指标后,我们于20225月初决定将《经济科学》作为目标杂志。投稿后一个月左右便收到了编辑部发来的返修意见,可谓“久旱逢甘霖”,但欣喜之余又带着担忧。两位审稿专家提出了十来条修改意见,好几条都非常“犀利”,我和合作者也是“绞尽脑汁”来思考如何修改以及回复,丝毫不敢马虎。不过,也正是这些宝贵的修改意见,再次提升了文章的学术质量。非常幸运的是,稿件经过一轮返修便得以录用,总耗时不到半年,编辑部老师与审稿专家的负责与高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每次发送邮件后,《经济科学》编辑老师回复中的一句“祝好”就如同一股暖流,能让作者明显感觉到这是一本有“人情味”的期刊。

回想起来,发文之路甚是不易,但都是值得的,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次宝贵投稿的经历,让我成长很多,更是坚定了自己的学术信心。即便已经见刊,但没有“完美”的论文,拙文仍有一些有待商榷的观点,有待学者们后续采用其他大型微观家户调查数据加以论证,以更好认识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贫困”问题。遗憾的是,在拙文见刊前的2022年底,我的学术偶像——世界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马丁·拉瓦雷(Martin Ravallion)教授因病去世。拉瓦雷教授多年来始终关心中国的低收入群体与扶贫政策,拙文多次引用他的观点,在此对他在贫困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最后,感谢行文中给我帮助的一众师友,感谢《经济科学》编辑部老师的支持和辛苦工作!

陈铭聪,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