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空间协同集聚对中国工业碳排放的影响

2023/8/4 14:12:47  阅读:43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环境经济研究 ,作者孙鹏博等

文章导读

CO2排放量的增加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恶劣天气频发等一系列气候和环境问题,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解决碳排放居高不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并且在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继续打好污染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二十大报告中也进一步强调“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必须面临的重要挑战。

当今中国正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需要工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好其“润滑剂”和服务工业企业的功能。与工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具有“清洁”和“高效”的特征,而且能够参与并紧密嵌入到制造业价值环节,从而实现工业碳减排。“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回顾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和产业融合下的“双轮”驱动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发达国家成功迈进的关键。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的现实背景下,能否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协同发展来实现碳减排,从而践行大国承诺,完成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双丰收”的绿色发展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文章亮点

01

在研究主题上,相较于已有文献聚焦于研究区域整体碳排放,本文重点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空间协同集聚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

02

在研究内容上,基于考虑投入产出关系的改进的空间协同集聚指数和城市工业碳排放数据,结合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GS2SLS)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空间协同集聚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

03

在碳排放治理路径探索上,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出发,通过融合潜力模型和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构建适宜性产业空间协同集聚指标,探讨在产业空间协同集聚下实现工业碳减排的区位条件和发展前提。

原文摘要

有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空间协同集聚是实现区域协调治理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构造了考虑上下游投入产出关联的空间协同集聚指数,并使用城市碳排放数据以及改进山脉指数和地理中心度两个工具变量,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空间协同集聚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空间协同集聚与工业碳排放呈现倒U”型关系,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及使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此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空间协同集聚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实现了降低要素错配、提升技术创新和推动工业升级从而降低工业碳排放的作用,并且空间协同集聚也是现有碳减排政策发挥效用的关键路径;基于适宜性空间协同集聚视角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的模式能够释放出空间协同集聚的减排潜力;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和推动市场化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是未来通过产业空间协同集聚实现工业碳减排的重要抓手。本文丰富了产业空间协同集聚与碳排放的相关文献,为在新发展格局下通过协调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发展实现“3060”目标提供了有益借鉴。

点击获取全文:

孙鹏博,葛力铭,杨晨. 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空间协同集聚对中国工业碳排放的影响[J]. 202381):1 - 28.

作者:

孙鹏博: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葛力铭(通讯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

杨晨:南京财经大学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

开放获取

《环境经济研究》所有文章均可在期刊官网(http://eer.hbue.edu.cn/)公开获取。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