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一部人名史看近世日本的社会变迁

2023/8/4 9:19:59  阅读:35 发布者:

日本人的姓与名

日本人的姓与名:江户时代的人名为何消失了

[]尾脇秀和著

王侃良译

精装·292页·69.0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37

日本人今天使用的姓名很容易被认为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实际上却大约是明治政府创造的。江户时代,人名有表示身份的作用,但王政复古时发生大混乱。在明治政府的临时应对中产生了现代的姓名,变成了管理国民的工具。本书即详述这一演变过程。

推荐语

l一部人名史看近世日本的社会变迁

本书以江户时代的人名常识为起点,对“氏名”这一现代人名形式及其衍生的观念常识,在明治初年诞生、成型的全过程进行了追根溯源。人名嬗变的背后是社会状态的写照,本书在对人名变化的勾勒中,发现不同时代对人名观念的变化并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政治、社会因素,从日本人名的变化出发看透日本社会的变迁。

l探究江户时代日本人的独特“人名”文化

人皆有名,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对“人名”有不同的认识。江户时代的“人名”,不仅从文字上有着与现代日本人名有着迥异的气息,在取名、用名、改名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习惯。江户时代的人一生会有多少名字?江户时代的“人名”为何会不断更替?江户时代的朝廷对“人名”有怎样的特殊认识?江户时代的日本人,究竟把“人名”视为何物?江户时代的传统又为何没有延续至今?这些看似稀奇的问题,本书将一一回答。

l跳出原有研究模式,呈现有生命的日本姓名文化史

本书的研究内容不再执着于“姓”“氏”“苗字”等概念的解释,从人名的“概念史”转向人名的“一般知识”,将目光聚焦到使用这些概念的人的身上,将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的普通日本人如何认识这些概念、如何使用这些概念、对姓名概念认识如何改变作为主要议题,以此呈现了有生命的日本姓名文化史。

试读

当我们翻看江户时代的古文书,林林总总的人名总会倏尔跃入眼帘,喜三郎、源藏、庄助、文吉、新之丞等诸如此类。虽然其中一部分仍沿用至今,但占据数量大半的依然是甚左卫门、久右卫门、九兵卫这样的人名。每每听闻,总给人们留下“旧时代人名”的印象。或许随着时代变化,人名亦日异月殊。

然而就江户时代与现代人名的异同而言,受文化或习俗等诸多因素左右,两者又在许多本质问题上差异显著。以大名或旗本这样的上级武士为例,大冈越前守、远山左卫门尉、西乡赖母等等这样的,乍一看便与一般庶民之名迥异;又如田沼主殿头意次或长谷川平藏宜以之类,像是在其名之后,还拖着一个似名非名的“部件”。

另外江户时代也不限制改名,人名更迭不停。小时候被唤作浅吉,成年称作源次郎,等到继承家业成为一门当主时又变成了源左卫门。在当时人看来,幼名、成人名、当主名随个人生涯的每个历史节点变化,本就理所当然。还有父亲叫嘉兵卫,儿子、孙子,甚至曾孙都叫此名一一代代当主都承袭同一“人名”,也是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惯例。

“人名”还会随主人身份及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替。如一男子,去岁还是八文字屋左兵卫,转眼来年就成了大坂屋喜兵卫;又或是一人本来还叫三文字屋仁右卫门,不知怎的成了哪家的御家来,就改称中尾嘉内。无论背后的原因形形色色,在江户时代“人名”的肆意变动非常普遍,可以说没有一个男性一生只拥有一个“人名”。像这样江户时代“人名”的基本常识,显然与现代人的“氏名”观念格格不人。

那么,江户时代的“人名”是为何物? 它又是何时变成现在“氏名”模样的呢? 江户时代的传统为何没有延续至今?在它消失后,“氏名”又是如何在近代诞生的呢一一本书将带着这些问题,对这段历史追根溯源。

或许在人们的“想象”中,氏名的诞生应归功于明治时代“御一新” 带来的划时代变革,但是笔者通过考察后发现,历史真相恐怕与这一“想象”大相径庭。“王政复古”是引领我们解密真相的关键词一一一虽然粗看之下似乎与本书主题并无瓜葛,可就在明治初年,围绕着人名问题,它掀起了一场令人悲喜交加的风波。

姓名才是人名

一条左大臣、久我大纳言、森岛因幡介、池田左马大允等,它们在用途上和武家或一般社会上的井上越中守、伊东主膳、伊势平八郎等“人名”一样,都被拿来做人名使用。不过朝廷这边还会在这些官名(或是通称)之上加上称号。日常生活中互相称呼时,也会念到称号,但是它并不被视为人名的一部分。这也是朝廷常识(人名观念)与一般常识截然不同的重要之处。

在日本人名的历史上,姓名(本姓+实名)要早于人名(称号/苗字+官名/通称)登场,也曾存在姓名作为人名通行于世的时代。然而正如前章所述,“姓名并非人名”在江户时代既是事实,也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常识。对于朝廷而言,他们有和一般社会接轨的一面,即使用“称号+官名”当作人名称呼他人,与一般常识中的“人名”并无太大区别。然而在朝廷内部的正式文书中,却依然坚持只有姓名才能作为最正规的人名来使用。

本书第一章有述,“南部三郎”任官后改称“南部信浓守”,在武家社会的观念里不仅将其视作“改名”,实际上就直接以“改名”称之。但朝廷社会是绝对不会用“改名”一词来描述这一行为的。譬如堂上家的平信坚(称号为西洞院)任官为左兵卫督,便会在日常生活中以“西洞院左兵卫督”,即称号接官名的形式做人名使用。然而如果以朝廷常识来看,此人姓名为平信坚——这才是人名,官名又不是人名。因此,就算他任官为左兵卫督,其“名”(实名,即前文所述武家或普罗大众观念里的名乘)仍旧是“信坚”,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故而也谈不上改名了。

另外,武家或一般社会把官名视为通称的一种,即规格最高的通称(正式官名)。在这点上,朝廷常识也与之相差甚远。虽然朝廷社会也会把官名和通称当成人名来使用,但决计不会将两者视为一物。通称由个人随意取用,但官名是必须经由敕许才可使用的官职之名——即便它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被当成人名。在朝廷常识中,官名绝不是通称(仿官名、一般通称)的同类——通称是通称,官名是官名,泾渭分明。既然两者并非一物,自然不会将两者相提并论。

在朝廷社会的观念里,并不通行于世的姓名(本姓与名乘)才是真正的人名。对普罗大众而言,通称为“名”;而在朝廷诸臣眼中,人“名”只能是“实名”,官名不是通称的同类,也就不可能是人“名”。

综上,江户时代朝廷社会的人名常识与一般大众截然不同。然而此二者又共存于世——这一点定要千万留意。

作者简介

尾脇秀和,现任神户大学经济经营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日本近世史,著有《一人两名:江户日本不为人知的双重身份》《近世社会和一人两名:身份、支配、秩序的特质和构造》《近世京都近郊的村庄和农民》《刀的明治维新:“带刀”是武士的特权吗?》。

译者:王侃良,日本名古屋大学人文学研究科博士,现任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日本江户时代语言史、教育史与思想文化史。

目录

序曲 人名常识的百态

第一章 “人名”的一般常识

一、一般通称的世界

二、以官名为名

三、仿官名及其衍生物

第二章 姓名非“人名”也

一、名乘书判的常识

二、本姓与苗字

第三章 流连于古代的常识

一、朝廷官位与“人名”

二、姓名的用途与人名的原型

三、官名与职名

第四章 常识摇摇欲坠

一、倡议正论的人们

二、人名部件汇总

三、官位褫夺与王政复古

第五章 王政复古拉开帷幕

一、官位与职名

二、武家官位的命运

第六章 “正名”的结局

一、职员令的冲击

二、姓尸名的狂潮

三、骤然终结的“正名”

第七章 “氏名”与国民管理

一、强制推行的苗字政策

二、新的常识:限制改名

尾声 人名的未来

附录

附录1 部分专有名词对译表

附录2 明治初年人名形式的变迁及主要相关事项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译后记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社科文献社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