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丨程光炜编《走向枢纽点——1990年代文学研究》

2023/8/3 8:49:17  阅读:34 发布者:

文史新书

“重返八十年代”后,走向枢纽点

走向枢纽点

1990年代文学研究

程光炜

内容简介

如果重绘中国当代文学“后三十年”的地图,这几个枢纽点是不应该被忽视的:1976年、1979年、1985年和1993年。1993年作为1980年代文学的终结点和1990年代文学的开启,具有历史枢纽点的特殊意义。因为只有在1993年的文学变局里,1980年代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又一个“黄金十年”的历史命题才是成立的;而正是在这个枢纽点上,1990年代文学才告诉人们,它告别了当代文学漫长的理想浪漫期,回到了文学本来的面貌当中。因此,本书所谓“走向枢纽点”,就是通过对1990年代文学的重新研究,探讨这一时期文学观念、思潮、流派和作家创作诸多剧烈变化的内在纹理。这本论文集是中国人民大学“重返八十年代”博士生讨论课堂论文的结集,收有老师和博士生的研究论文,反映出国内1990年代文学研究的前沿状态和成果。

编者简介

程光炜,1956年生,江西省婺源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首批杰出人文学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出版有《当代文学的"历史化"》《文化的转轨》《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文学史十二讲》等著作。

程光炜

最近一些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重返八十年代”博士生工作坊的同时,有时候也和学生研究一点儿1990年代文学。因为,1980年代在感觉上是很短暂的,而更为漫长的1990年代,在不断回应1980年代文学的问题,有的时候,是对接,比较多的时候,是回应1980年代已经提出,没有来得及展开、延伸、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包括不少固化的社会和文学问题,同时在制造着各种矛盾和麻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不光是我,包括我的学生们,总感到1980年代不过是提问题的年代,1990年代,才是进一步回应和落实的历史阶段。

然而,困难在于,我们对1980年代文学的基本脉络,虽然还较清楚,对于1990年代文学,则大多处在茫然无知的状态。一 般而论,1990年代文学起初是围绕着文学与市场、文学与革命两个维度展开的,对此,做一点儿简单预测和大致判断不太困难,问题是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却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如果说,1980年代文学的文献仍然缺乏,那么1990年代的文献,则基本是一个空白,即使几场影响较大的文学论争、事件、风波,也是如此。这些材料,一部分留存于各种报刊,而大部分,则是人云亦云,很难在纸质材料上坐实, 以提示相对全面的事实真相。

读者可从本书的论文中,看出我们探索的踪迹,也能看出研究者的困惑和先天的不足。有一位从外校来人大参与讨论的研究生,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经过一段时间与课堂的磨合,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对1990年代文学的讨论,怎么不建立一个明晰的分析框架呢?

看我面露难色,这个有意思的话题,便停住,不再往下进行了。我之所以“裹足不前”,并非不知道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分析框架,对1990年代文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是多么重要。但依据我这些年的经验,一方面是材料不足,另一方面也有环境的顾忌,但更多时候,却担心这么明确的路径、动机和目的,会不会也让一些比较复杂的现象,变得简单起来,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难度的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这是一本有备而来的研究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充满探索性、困惑和不满的著作。不过,也因为如此,使它本身充满了对话性,一种具有某种建设意义的质疑和反问的形式。据我有限的阅读视野,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完整地研究1990年代文学的著作问世,如果这样聊以自慰,也算是对课堂和学生的交代。

2023410

转自:“博雅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