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5所“双一流”,齐发顶刊

2023/8/2 11:20:36  阅读:71 发布者:

北京时间726-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4所国内高校接连在Nature 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揭示地球地幔演化谜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邓正宾特任教授与多位国际学者合作,成功实现了钛稳定同位素组成的超高精度测量方法,应用刻画了地球形成早期到现代的地幔来源火成岩的钛同位素记录,揭示了地球地幔的运转模式是呈阶段性演变的,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下接近全地幔对流的模式只是地球演化近期的过渡状态。相关研究成果以Earths evolving geodynamic regime recorded by titanium isotopes”为题于北京时间72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304-0

论文第一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邓正宾特任教授,合作者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和法国巴黎地球物理学院。

复旦大学:博士生一作

726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IRDR国际卓越中心王戎团队在《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题为 “Accelerat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towards photovoltaic and wind in China”(注:《加速中国光伏发电和风电的能源转型》)的研究论文,首次从能源系统统筹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加速发展光电和风电、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最优路径,并揭示了中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潜力和成本。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180-8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王怡静为论文第一作者,青年研究员王戎为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张人禾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民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汤绪教授、王琳教授为重要共同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法国气候变化中心、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塞浦路斯研究所气候与大气研究中心、西班牙全球生态研究所为重要合作单位。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为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王戎团队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能源系统的前沿研究,并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次成果为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第二篇研究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揭秘气候变化

2023726日,中国海洋大学蔡文炬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贾凡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Increased occurrences of consecutive La Niña events under global warm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使用未来温室气体强迫下的气候模式,发现拉尼娜事件的连续频率增加,范围从低排放情景下的19±11%增加到高排放情景下的33±13%,并得到了高排放情景下更强的模式间共识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236-9

在温室变暖的情况下,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的平均状态变暖最大值增强了对扰动的区域热力学响应,产生了比20世纪厄尔尼诺暖异常更北的异常东风。赤道东太平洋的一个变暖极大值进一步增加了北阔异常型的敏感性。较慢的热量补给与北展的偏东异常有关,使得拉尼娜事件第一年的冷异常持续到第二年的拉尼娜事件。因此,在历史上连续的拉尼娜事件事件中看到的极端气候可能在21世纪更频繁地发生。

武汉大学:世界首次!

北京时间727日凌晨,Nature(《自然》杂志)发表了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王伟教授团队关于黑洞的最新研究成果,依靠中国天眼揭秘黑洞脉搏。

该成果是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的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的现象,并揭示黑洞系统的该准周期振荡现象与相对论性喷流直接相关。此次黑洞射电辐射脉搏的发现,对于揭示致密天体相对论性射电喷流的起源与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将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336-6

论文题目为Sub-second periodic radio oscillations in a microquasar”(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武汉大学田鹏夫、张平、王伟教授及国家天文台王培博士是共同第一作者,王伟教授和美国内华达大学张冰教授是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陈佳诗、陈骁、赛娜、朱宗宏教授等是共同作者。

王伟团队长期致力于致密天体和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研究,利用中国天眼,慧眼科学卫星、郭守敬望远镜开展多波段天文观测和科学发现,近5年在Nature及子刊等国际一流天文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

南京农业大学:破解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726日,万建民院士领衔,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系统鉴定了引起籼稻和粳稻杂种花粉不育的位点,并对其中一个最主效的位点进行了基因克隆和遗传、分子机制的深入解析,解开了水稻生殖隔离之谜,同时揭示了基因的演化规律以及其在不同水稻种质资源之间的分布。该研究为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Cell)》期刊。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3)00730-4

利用该研究的发现,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规避花粉败育问题,从而推进水稻亚种间超强优势利用和高产品种的培育。该研究还发现,现代水稻育种无意中将这对基因从籼稻引入粳稻后,其在粳稻种群中快速扩散,进一步说明了这对基因的“基因驱动”特性。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将优良基因(如优质、高抗、耐逆)与这对基因串联,“驱动”这些优良基因在后代群体中快速传播和纯合,从而大大缩短育种时间,提高育种效率。

新闻来源:各高校官网、Nature官网、Cell官网

转自:“高绩”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