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国际关系视域中的“国家韧性”

2023/8/1 14:53:24  阅读:30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6P115P116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原题《从国家到国际:国际关系中“国家韧性”的研究视域》,摘自《教学与研究》20231期,汪书丞摘

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韧性”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理思维与方法,用以适应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如果我们将国际关系视为风险交织的场域,那么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行为体,也必然要以“韧性”来预防“黑天鹅”与“灰犀牛”交替所造成的发展断裂。统合当下与未来,我们需要引出一个概念框架来反思与重构大变局时代的国际秩序,探寻不确定性环境中国家的安全之路,分析国际复杂系统中的和谐之道。

韧性的主体演化

概念是理论构建的基础。理解国家韧性,首先需要明晰国家韧性的基本概念与框架。鉴于韧性概念受到多元学科的观照,因此在梳理国家韧性的概念之前,需要明确各学科对“韧性”内涵的话语建构与应用实践,并着重在国际关系范畴内对其进行厘定。

(一)何为韧性

我们可以提炼出韧性的几大特征性要素:第一,韧性包含主体受外界干扰时所具有的适应性能力。第二,韧性包含主体受外界侵蚀时所具有的回应性能力。第三,韧性包含主体受外界改造时所具有的恢复性能力。第四,韧性包含主体受外界冲击后的创新力。奥斯特罗姆指出,“有韧性的制度是一个能够创新的制度”。因此,韧性并不仅仅是一个适应与恢复的过程,还包含对危机过后的学习与反思,以及对现有规则制度的进化与创新,以提高在未来风险来临前未雨绸缪、化解风险的能力。

(二)国家韧性

结合上文对“韧性”特征性要素的概括,我们可以将“国家韧性”的概念内容分为两个维度。第一是能力维度。国家韧性指代了国家的四种能力:(1)面对环境变化时的适应性能力;(2)国家受环境变化冲击时的回应性能力;(3)国家被环境变化改造后的恢复性能力;(4)国家在适应冲击与恢复原态后的反思与创新能力。第二是行动的维度。如果将“国家”视为一个行动者来研究,“国家韧性”包含了国家行动时所受到的观念引导、结构约束,并在行动结果中彰显出关于“韧性”的能力。(1)国家韧性是国家各类实践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基础,“一个行动在它实现之前,总是有一个理由(以观念的形式),因此,理由具有生成性因果力”。(2)国家韧性表现在不同结构中。作为由复杂制度要素构成的“单元”,国家行动一方面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制度体系与政策过程;另一方面受制于同环境中其他主体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综上所述,我们为“国家韧性”作出如下界定:国家韧性是在“韧性”观念牵引之下,国家为了积极应对各类风险与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自身体系变革的适应力、回应力、恢复力与创新力。国家韧性的核心目标是在“风险社会”的宏观背景中统筹发展与安全、衔接应急管理与常态治理,进而实现国家在复杂环境系统中的长治久安。

国家韧性的国际关系转向

国家韧性及其相似性概念主要应用于规范研究的政治学领域,用以说明宏观意义上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及其表现出的治理能力问题。无论是历史维度还是现实层面的国家韧性,都提出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适应性能力,点明了治理体系在风险社会中良好的调适水平,为理解中国国家治理提供了创新视角。然而,在万物互联的全球化时代,国家面对的更多是全球互联的巨系统中涌现出的“系统性风险”,国家安全问题也早已逾越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二分法的藩篱。因此,充分理解国家韧性,还需要立足于更宏观的背景,从国家外部环境透视国家韧性的内涵与表现,而这种视角,也正为国家韧性研究的国际关系转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随着世界整体化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于“国家韧性”的分析也需要放眼于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以更加宏观的维度理解并把握国家生存与发展问题。国际关系领域目前尚未出现对于“国家韧性”概念的清晰界定,同时该领域针对“韧性”的研究也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主要将“韧性”作为西方国家剖析自由主义治理模式的局限性与探求解决途径的分析工具。

目前,国际关系领域的“韧性”研究主要侧重于两方面:一是将“韧性”视为国家有效地回应国际关系中安全问题的思路或方法。“韧性概念的崛起标志着与冷战相关的旧安全逻辑的根本转变”,意味着国家要面对并适应较以往更为复杂的风险。二是将“韧性”能力移植到区域合作的议题当中,强调成员国以“韧性”共同应对政治安全问题乃至区域危机。其中,欧盟、东盟作为典型的两大研究对象备受关注。

在当前国际关系视角对韧性的解读中,多数研究将韧性视为一种治理思维或者方法论,强调国家面临不安全震荡时政策调节的“韧性转向”,这实质上是作为一种安全研究的分析话语工具而存在。对于区域合作中的韧性研究则将韧性理解为在国家间合作中彰显出的一种能力。应该看到,“安全范围的延展使得我们必须要重新构造理解安全的参照系,将国家与国际联系起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将安全置于国家与国际的二元对立中,而是在国家与国际的相互性中把握安全的内涵。”总的来说,在国际关系中理解国家韧性,就是要使国家“内外兼修”,在大变局的不确定环境中寻找安全与发展的平衡。

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韧性分析

(一)纵向空间层次中的国家韧性

就国家韧性而言,“在空间参照系上向多维拓展,强化多层次思考”,不仅有利于我们扩展与国家韧性相对应议题内核的思维张力,还有利于我们建立纵深思维,在宏观的立场上审视并把握这一概念所贯穿问题的整体体系。基于此,我们将由内而外地从边境、区域与全球三个维度来探寻国家韧性如何在这些层次上的问题发挥作用。

其一,基于边境关系的韧性空间。边境作为一国之屏障,是空间意义上国家及其要素在与国际环境联系与互动时最为直接的过渡地带,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防线”,攸关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传统的边境安全通常以军事力量捍卫,任务目标是保障国家领土不受侵犯。随着跨域经济联系的增多与边境地区自身发展需求的提高,边境成为盘活次区域发展的重要支点。

其二,基于区域关系的韧性空间。在区域尺度下,国家作为个体单元与地缘上相临近的其他国家行为体构成了互动关系。然而,在地缘关系的整体毗邻为资本、人口等要素流通提供便捷的同时,却无法避免风险在区域内部更为轻易地传播蔓延。

其三,全球层面国家韧性的作用。全球化时代,国家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问题将来自更为广泛的全球复杂环境范畴。因此,国家韧性的适用性应当面向全球维度,最终落脚于关乎整个人类利益与命运的全球性问题上。

全球化的纵深发展诱发了风险的无界与无序传播。当今世界中的任何国家都难以孤立于世界之外实现自身的发展。然而,这种状况也触发了各种复杂风险叠加的阀门。一方面,人为风险已然成为当下全球风险的主体,市场崩盘、能源短缺、局部地缘冲突与网络犯罪等人造风险已超过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全球化发展的不均衡性为世界带来持续性风险。原有全球化的运行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制定,主要维护的是发达国家的利益。随着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原有的全球化规则出现了明显的“治理赤字”,亟须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重构。

(二)横向问题场域中的国家韧性

竞争与合作是行为体间最基本的互动方式,亦是国家在面对不确定环境时所作出的两大基本战略。

针对大变局时代的不确定性,本文分析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韧性”问题,以期拓展社会科学领域有关“韧性”的研究,为国家韧性提供国际关系视角的阐释。当前,全球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国家作为其内在的一个单元,同其他行为体单元之间构成了复杂多样的联系。审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韧性,必须立足于系统思维,在“纵”与“横”的国际关系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中探寻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