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佳文推荐】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的空间分异特征与机制——以洞庭湖区为例(《地理学报》)

2023/7/28 8:49:00  阅读:73 发布者:

一︱文章导读

受全球自然和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影响,面对气候变化、传染病疫情肆虐、经济波动等对人类社会的一次次巨大冲击,人们对自身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开始关注和重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明确提到要在2030 年前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问题,为人类提供一个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人类社区。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作为人类社区的主要形式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管控力较弱,易受到各种内外扰动,影响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转型。如何通过科学解析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的特征和内在机理,破解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与实践的重点难点,助力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既契合时代需要,服务国家战略,也是实现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本文运用弹性的理念,结合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多源数据,重点剖析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的演化规律,测度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指数,识别其形成机制,为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的演变过程以及干预措施研究提供参考借鉴,以期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提供基础性研究成果,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质量。

二︱原文摘要

乡村人居环境是城乡复合人居环境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乡村人地关系的综合体现。本文基于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的理论框架,结合独立性权重法和回归分析构建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测度,深入剖析人居环境弹性形成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 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离湖区越近弹性形成值越高,离湖区越远弹性形成值越低,呈现“内高外低”的空间分异特征。② 以灵活性、适应性和反应度测算结果为依据,将洞庭湖区的弹性形成水平从空间上划分为3个环带:华容—临湘环带、澧县—平江环带和石门—赫山环带。③ 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受到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突变、延续、转型等,产生正负作用,从而形成或不能形成乡村人居环境弹性。结合洞庭湖区不同环带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等差异,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提出相应的策略,在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发展过程中,增强乡村人居环境地域系统的监测、预测和抗扰动能力,不断提升弹性,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数据   

文中涉及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类:

1.一般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市县乡(镇) 统计部门,同时查阅20102020 年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南省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中国电子商务报告》、中国农村数据库等。

2.特殊数据为力求准确,通常为实地调研过程中,对村民代表、乡村能人、村镇干部的走访、访谈和座谈会形式获取,通过集体讨论会的方式,由论文研究者通过告知研究目的,逐项解释指标内涵,村民代表和村镇干部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后最后确认。

四︱研究方法

1.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评价指标。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指数(RHFI) 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灵活性(HRF)、反应度(HRR) 和适应性(HRA3个方面展开,具体包括15项指标,下设19个具体要素。结合独立性权重法和回归分析构建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测度。

2.在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空间尺度分析中采用反距离权重法(IDW),用像元尺度变化分析将像元大小设定为100 m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并对精度进行统计。

五︱主要结论

本文选取洞庭湖区24个县市区,构建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评价指标,通过测算辨别不同区域乡村弹性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县域现状,并进行空间差异特征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而言,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均处于正在形成中,在空间上呈现出“内高外低”的格局。弹性形成指数与灵活性指数、适应性指数和反应度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灵活性指数呈现出“内高外低”的态势,反应度指数呈现出“由内及外”的态势,适应性指数呈现出“外高内低”的态势。

2.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可划分为3个环带。靠近洞庭湖区域内核的华容—临湘环带,中间环带澧县—平江环带和最外环带石门—赫山环带。不同环带应结合地区特色,合理规划和开发,推进乡村弹性的整体形成。

3.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弹性的形成受到外源因素和内源因素的影响。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弹性的形成产生正负作用,能增强或减弱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弹性演变,导致各县市区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的速度和程度各不相同。把握弹性形成的合理阈值,有序调控各要素,统筹其互动流通,探索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科学策略和路径,才能驱动该区朝弹性转型升级。

六︱主要图表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汤礼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城乡人居环境,区域弹性发展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成果发表于《地理学报》、《经济地理》、Habitat InternationalLand Use Polic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

通讯作者:龙花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第三作者:戈大专,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