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跨区域补偿机制

2023/7/28 8:44:03  阅读:5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环境经济研究 ,作者邢贞成

文章导读

碳减排工作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将国家目标转化为地方行动。我国不同省域在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同时省域间广泛而密切的贸易联系对各地的碳排放及碳中和进程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影响。各地区如果忽略贸易导致的跨区域碳联系,仅从生产端孤立地实施碳排放控制,容易造成“碳泄漏”“搭便车”及利益冲突问题,阻碍跨域合作减排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全国减排目标的实现。因此,从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均衡视角出发,厘清区域间广泛而复杂的碳关联效应,提出公平合理的贸易碳排放责任分担方案,建立中国省际贸易碳排放补偿机制,通过区域间的利益协调及优势互补激活协同减排效应,推动跨区域合作减排进程,是实现全国“双碳”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于贸易隐含碳排放责任划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可以被理解为减排应当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承担,但不是将碳排放责任简单地分配到生产者和消费者,而是要通过设定责任分担系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兼顾公平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贸易双方的减排积极性,从生产侧和消费侧共同促进节能减排,从而共同促进减排目标达成。“碳补偿”是全球变化和低碳背景下产生的生态补偿研究的新领域,它是指某一碳排放主体以经济或非经济方式对碳汇主体或生态保护者给予一定补偿的行为。现有碳补偿研究只关注领土排放,没有将贸易引致的碳转移责任纳入考虑中,导致补偿方案的科学性及信服力有所欠缺,不利于碳补偿工作的有效推行及区域间的公平发展。为此,本文从责任与收益对等原则出发,同时考虑贸易中的经济收益与环境成本,提出中国省际贸易碳排放责任公平共担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将双边省域的分担责任与实际排放量进行比较,确定省域间的碳补偿量及补偿方向,并结合不同区域的碳减排成本因素,量化碳补偿价值,提出中国省际贸易碳排放补偿方案;最后,基于碳补偿方案,从补偿方式、运行模式及监督保障等方面构建中国省际贸易碳补偿机制,为构建利益协调、优势互补和多方共赢的区域协同碳减排机制提供研究支撑和路径参考。

文章亮点

01

基于排放责任分担设计跨区域贸易碳补偿机制,反过来又通过补偿实践实现责任公平共担,二者相辅相成,实现“定责+补偿”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02

以双边省域减排责任与实际排放的差距为准绳确定双边碳补偿量,为贯彻落实责任分担方案提供了方法参考,在补偿实践中激发协同减排效应,助力实现全国减排目标。

03

将贸易转移责任纳入碳补偿框架,使得补偿方案更具科学性和信服力,丰富了生态补偿理论体系及碳补偿方法与实践,也为应对国际贸易“碳泄漏”问题提供了碳补偿方式的路径参考。

原文摘要

贸易隐含碳减排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平合理的贸易碳排放责任分担及补偿机制是缓解贸易“碳泄漏”问题及推进合作碳减排进的关键。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省际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责任与收益对等原则出发,提出贸易碳排放责任公平共担方案,并结合不同区域的碳减排成本因素,设计中国省际贸易碳补偿机制。研究发现:2017年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46.6%,且碳转移主要发生在相邻省份之间。人口稠密及经济体量大的省份具有较高的贸易碳排放责任,不过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责任结构有所差异。工业发达的内陆省份具有较高的生产侧责任,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具有较高的消费侧责任。因此,碳补偿方向主要表现为发达省份向欠发达省份补偿,同时补偿量受双方贸易产品碳强度差异影响。由于不同地区的补偿标准差异,省域间的碳补偿量与碳补偿额并非完全一致。最后,基于碳补偿方案,本文从补偿方式、运行模式及监督保障等方面建议构建中国省际贸易碳补偿机制,推动区域间合作减排进程。

作者:

邢贞成: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开放获取

《环境经济研究》所有文章均可在期刊官网(http://eer.hbue.edu.cn/)公开获取。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