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硕真要 “退场” 了吗?专硕何以 “做大做强”!

2023/7/27 18:24:44  阅读:37 发布者:

学硕要“退场”了吗?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持续扩招,这一问题被反复热议。公众对于“人才过剩”的敏感神经,似乎开始集中在学术型硕士身上。

日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公告,从2024级开始,不再招收统计学专业(专业代码020208)硕士研究生。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也在近期宣布,不再招收软件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的风景园林学、公共管理学两个学硕专业也从2024年起停止招生。

学硕不断缩招,甚至停招,已经成了近几年的趋势。反之,在规模上,专硕开始“做大做强”。

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学硕和专硕各有其特点和培养目标。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于专硕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一直存在争议。甚至有观点认为,专硕是低配版、短学制的学硕。

如何避免“学硕衰,专硕兴”成为“劣币驱逐良币”?调整招生规模,之后呢?

学硕收紧,专硕扩招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已有多所高校官宣部分专业取消学硕招生,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等。

学硕招生的收紧其实早有预兆。

2009年起,我国开始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随后做出了“到2015年全国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将达到1:1招生比例”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中,专硕招生人数增长明显。

2015年,我国专硕招生规模占比45.9%,与学硕规模基本持平。2017年,专硕招生人数40.2万,首次超过学硕,成为研究生教育主体。到了2019年,专硕招生规模占比达58.5%,接近六成。

20209月,教育部公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将专硕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同年,教育部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18.9万,也体现出较明显的侧重,扩招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倾斜,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

将扩招名额大部分落实在专硕的招生上,也是近年来不少高校针对本校招生计划进行调整的方向。

从整体趋势看,暨南大学近五年来招收专业硕士人数逐年增长。从2018年招收专硕1700人,到2022年招收专硕3400人,五年间扩招专业硕士1700人。

2023年的招生简章来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华中农业大学、天津大学、湘潭大学、长安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专硕招生占比均在50%以上。华北电力大学、暨南大学专硕招生占比已超过60%

在今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今后发展过程当中,还要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占比,为国家培养实践型、应用型高端人才。这意味着,专硕占优之势在未来将更加显著。

专硕何以“逆袭”

于是,专硕研究生逐渐就成了研究生教育主体。

“学硕培养方向是学术研究,在我国学硕总体规模已经达到高值的前提下,学硕逐步收窄是必然趋势,毕竟学术研究不需要那么多人。”在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看来,许多学生选择读硕士也是出于增加就业竞争力的考虑,并非一定对学术研究多么有兴趣。

尽管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停招可能是个“坏消息”,但这其实也是眼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专硕面向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专硕的需求面大,因此在研究生招生扩大的过程中,就往这个方向发展。

而理论研究,确实也没有必要再搞人海战术。

据《光明日报》报道,2020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提出要稳定硕士规模,扩张博士规模,“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

从人才培养来看,学术硕士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除师范生外,攻读博士也几乎是必由之路。

做学术的回归学术,其实早已明确。比如,专业硕士生在读硕士期间不能申请博士生,学术型硕士可以申请硕博连读。

除了减少统招,增加推免,有的高校还开辟了新的选拔方式。

2021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宣布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曾引起很大关注。公开资料显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较早从事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位之一。

目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国优秀本科生直接攻博夏令营是该院预选拔直接攻博生的唯一渠道。

而且,学硕虽然重要,但并非所有学科都需要大量的学术研究人才。

同时,从学校自身发展战略出发,调整招生计划也是必要的。学校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对学科和专业进行布局和调整,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些调整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产业。

从研究生大国到研究生强国,改革先迈出了这一步。

特色培养,顺时应变

专硕作为“主动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的主力军,不论是当下,还是在未来,都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学硕、专硕两者定位不同,一个侧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究能力,一个侧重适应行业需要的背景下,不少高校的在培养方案上“有差距无差异”,有同质化趋向。专硕该如何培养,成了一道摆在高校面前的必答题。

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指出:要推动高校在专硕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有新突破,如推动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实践与生产实际相融合、教师队伍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相融合、学位论文研究与行业企业实践相结合。也如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林成华所说:要针对专硕培养方案,做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调整,包括专业课程学习、教师队伍、课程标准、课程资料、学生学业评价等。

“量”的扩增到“质”的提升,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应随时代而变。学硕与专硕同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不同模式,但终点均为育人。

正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给出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可以说,与行业专业结合、十分"专业”地培养专才,才是专业学位错位互补、不可替代的含金量。

转自:“学术国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