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两年一届!C9院士校长,斩获最高奖

2023/7/26 17:22:33  阅读:31 发布者:

722日,第二十一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

在大会开幕式上,催化专业委员会颁发了“第九届中国催化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因其在纳米限域催化方面的杰出成就荣获“第九届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

包信和院士长期从事新型催化材料的创制和能源清洁高效转化过程的研发,在催化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新催化剂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发现和阐述了纳米限域条件下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结构、电子特性和催化活性间的关联机制和作用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并成功实践,为催化过程和催化剂设计走向“精准”建立了理论基础。发展出高性能的一氧化碳选择氧化催化剂;创建晶格限域的单铁催化剂,实现了甲烷无氧转化直接制烯烃和高值化学品;首创氧化物和分子筛纳米复合催化剂和催化过程,成功实现煤基合成气一步转化直接制低碳烯烃。为碳基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在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形成了重大影响。

据高绩(IDgjdata)统计,自2006年“中国催化奖”设立以来,共有10位学者获“中国催化成就奖”,其中6位来自高校。

在大会现场,还颁布了“中国催化青年奖”和“中国催化新秀奖”。

中国催化青年奖

浙江大学化学系催化研究所王勇教授荣获”第九届中国催化青年奖”,以表彰其在负载型催化剂微观结构调控、设计及工业应用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值得一提的是,王勇教授曾经在2014年荣获“中国催化新秀奖”。

王勇,1979年生。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加入浙江大学,开展研究工作。

发展了电子和几何效应解耦分析方法,为加氢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开创维生素E绿色合成新工艺,建成我国独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产能最大的VE生产装置;研究工作在科学与产业界均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催化新秀奖

王海,1993年生。现任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致力 于高效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和高值化学品的催化合成研究,以期望解决 实际工况下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稳定性差/寿命短等固有难题。发展了基于反应平 衡原理构筑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的策略,为 MgO等惰性氧化物载体表面金属颗 粒稳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阐明了利用主客体氧化还原作用在室温构筑金属-载 体强相互作用的机制,揭示了Au-TiOx界面结构对于提升工况下CO氧化反应活性的重要作用;探索了沸石分子筛抑制金属纳米颗粒迁移和熟化的原理,创制出一类抗烧结、抗流失的负载型贵金属纳米催化材料,并用于吡啶类化合物催化加 氢的中试过程。

刘礼晨,1991年生。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针对原子级分散的金属 物种和金属团簇稳定性较低的难题,发展了一系列合成方法将亚纳米尺度的金属位点引入沸石分子筛中,通过调控金属物种在孔道中的落位,显著提升了亚纳米金属物种的热稳定性,在低碳烷烃脱氢等反应中取得了优异的性能。此外,还开发了针对金属-分子筛材料的电子显微镜成像技术,实现了亚纳米贵金属物种在分子筛结构中的位置指认,并利用原位TEM技术研究了分子筛限域的金属物种在反应条件下的动态结构演化。

李慕凡,1992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助 理教授、研究员(等同于副高级职称)。致力于纳米、单原子等低配位催化位点的设计及其催化性能的探索。通过构筑表面缺陷、引入单原子修饰、以及均相-异相复合体系获得具有高效率,高稳定性的电催化剂,并通过三维重构及原位表征等技术揭示其构效关系。提出了电化学去合金化方法有效调控铂基纳米线表面缺陷及应力分布,并展现出同类材料中最高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及优异的氧还原质量活性;利用可控电化学部分去合金化方法,实现了对金属铂表面进行单原子过渡金属修饰,极大提升了材料析氢及醇氧化稳定性;通过3D断层扫描技术揭示了多孔金属有机骨架ZIF-8的化学刻蚀机制。

陈晨,1992年生。现任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围绕电催化碳氮偶联 体系构建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创造性地提出常温常压条件下N2CO2碳氮偶联实现直接电催化尿素合成的新反应;揭示了*NCON*中间物种介导 N2CO2与尿素相互转化机制,为碳氮偶联体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调控中间物种吸附行为与偶联过程,开发了碳氮偶联增强策略。

秦瑞轩,1989年生。现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通过纳米催化材料 表界面配位结构设计,结合原子尺度结构表征和DFT理论计算,深入研究并调 控表界面活性氢物种的反应性质与基元反应过程,实现单一性质的活性氢物种的精准反应。突破多相催化加氢反应中活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制衡,实现了单原子催化剂在高温高压下高活性、高稳定性催化加氢;打破多相催化加氢反应中广泛存在的“标度关系”,通过单氢可逆加成等策略,实现化学/区域/立体选择性催化加氢、定向氘代等一系列极具挑战的选择性加氢反应过程。

龚鸣,1989年生。现任复旦大学化学系青年研究员(等同于副高级职称)。围 绕“电催化反应机制”开展研究,针对电催化多场多相界面下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中间体较难辨认的科学问题,开发并利用探针分子研究电催化氧化反应的关键中间体和反应机制。开发了与电催化原位条件兼容的探针分子,利用探针分子揭示了电催化析氧过程中的氧物种中间体及其决速转化步骤;利用探针效应揭示了多电子转移有机物电氧化反应中碳-碳(氮)键断裂的反应机制;借助探针工具发现了电极|电解质界面上的层级离子结构及离子-中间体相互作用,提出了优化电催化性能的离子环境调控策略。

中国催化奖

“中国催化奖”由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包括“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中国催化青年奖”和“中国催化新秀奖”。其中,“中国催化成就奖”是中国催化领域的最高学术奖励;“中国催化青年奖”是奖励在催化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做出创造性成果、为催化科学和催化应用的发展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青年催化科学工作者(年龄45岁以下);”中国催化新秀奖“授予在催化科学和技术研究中独立做出具有一定显示度或创造性成果、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青年催化科学工作者。

转自:TOP大学来了”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