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李峰课题组《自然·通讯》:使用小分子DNA binder实现可编程动态DNA化学
2023/7/26 10:46:31 阅读:40 发布者:
引言
小分子通过插入或沟槽结合的方式与DNA的双螺旋结构结合,可能会显着改变DNA的稳定性和功能。小分子与双链DNA(ds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许多抗癌和抗感染药物的基础。迄今为止,DNA binder的大多数应用依赖于它们与dsDNA或更复杂的DNA结构的静态相互作用。
成果简介
四川大学李峰教授课题组证明了toehold介导的链置换反应(TMSD)在低金属阳离子条件下的反应途径可以使用小分子DNA binder进行编程。基于此,实现了对于小分子binder的一站式综合分析,可准确测定其中关键的结合参数,包括结合常数(Kd)结合位点大小(n)、协同性(ω)、焓(ΔH)和熵(−TΔS)的贡献以及序列选择性。还利用这一特性实现了高通量药物筛选,从700种化合物的库中成功发现了8种新的DNA binder。该成果以“Enabling programmable dynamic DNA chemistry using small-molecule DNA binders”为题发表在Nat. Commun.期刊上。第一作者为许骏鹏,通讯作者为李峰教授。
图文解读
图1:DNA链置换反应的反应途径。a,实现典型的TMSD反应的两种可能的反应途径(SN1 和 SN2)。b,常规TMSD反应以S N2为主反应途径,其中金属阳离子有助于稳定中间三链体产物。c,在不含或非常低浓度的DNA binder的缓冲液中激活TMSD反应的SN1反应途径,其在BIND曲线中标记为I。d,低浓度的DNA binder的缓冲液中两种反应途径均被抑制,在BIND曲线中标记为II。e,高浓度 DNA binder的缓冲液中激活 SN2反应途径,其在 BIND 曲线中标记为III。
图2 不同亲和力和电荷条件的binder的响应曲线。a,通过绘制链置换反应产率与SG-I浓度的关系图而建立的典型BIND曲线。b-c,Kbind和ΔGbind与SG-I浓度的定量关系拟合。d-e,不同亲和力和电荷条件的binder的反应活度系数变化。f-i,不同亲和力和电荷条件的binder的BIND曲线。j-m,二乙酰胺三氮脒,醌霉素A,二氯三(1,10-菲罗啉)钌(II)和1-BQC的BIND曲线。
图3 使用BIND分析DNA binder作用的亲和力。a,在BIND曲线的SN1反应区域确定小分子的亲和力。b,使用BIND测定的16种小分子的Kd值与文献报道值对比。c,使用BIND测定的16种小分子的结合位点大小与文献报道值对比。d,通过绘制临界小分子浓度与测定的Kd值分析16个小分子的结合协同性。e,协同的binder Eva Green的BIND曲线。f,非协同的binder Pico Green的BIND曲线。
图4 使用BIND分析小分子binder的结合热力学。a,使用BIND计算的15个binder的ΔG,ΔH,和−TΔS值。b,比较使用BIND获得小分子的的焓的贡献值和文献中报道的12种binder的焓的贡献。c,插入结合binder噻唑橙的ΔH和ΔS计算。d,使用分子对接预测噻唑橙的结合模式。e,小沟结合binder Hoechst 33258的ΔH和ΔS计算。f,使用分子对接预测Hoechst 33258的结合模式。g,netropsin的ΔH和ΔS计算。h,使用分子对接预测netropsin的结合模式。
图5 使用BIND确定DNAbinder的序列选择性。a,用于确定DNA binder的序列选择性的竞争性BIND反应的示意图。b,更易于与sink序列结合的binder的BIND曲线预期偏移示意图。c,sink序列结合没有选择性的binder的BIND曲线不会偏移。d,使用BIND确定DAPI对包含5'-TAAAT-3'序列的选择性的示意图。e,[sink]/[CP]比从0增加到100的BIND曲线的偏移。f,通过不同[sink]/[CP]比例下的临界浓度确定DAPI的选择性系数。g,使用BIND对不同GC含量的sink进行序列选择性分析。h,用BIND定量分析九种代表性DNA binder的序列选择性。i-n,不同binder的序列选择性分析, netropsin(i,j),放线菌素D(k,l)和SYBR Green I(m,n)。
图6 使用BIND高通量筛选新的DNA binder。a,串联BIND反应作为新DNA binder的高通量筛选的设计原理。b,串联BIND反应的流程图。c,使用已知结合能力的分子对串联BIND反应进行验证。d,700种化合物池的高通量筛选BIND测定结果。e,使用netropsin作为阳性对照,1-BQC作为阴性对照确定串联BIND反应的Z’系数。f,确定反应高通量筛选中样品的影响的Z系数。g-j,从串联BIND测定中获得的4个hit的结构。k,使用BIND确定S20的结合亲和力和结合位点大小。i,存在不同浓度的S20时dsDNA的熔解曲线。m,使用BIND测量的S20的关键热力学参数和使用分子对接的预测结合模式。
总结与展望
本文中,作者研究了不同浓度binder存在下的DNA链置换反应原理,利用这一特性,实现了对于小分子binder的关键结合参数的准确测定,包括结合常数(Kd)结合位点大小(n)、协同性(ω)、焓(ΔH)和熵(−TΔS)的贡献以及序列选择性等。此外,利用竞争性BIND反应,实现了药物的高通量筛选,从700个化合物中筛选出8个hit。
文献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032-3
转自:“高分子科学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