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合一 共建高水平专业群
2023/7/25 17:47:09 阅读:31 发布者:
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被评为“优”,专业群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能力比赛、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卫生职业院校第一。作为我国第一所公办护士学校,同时也是入选“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的唯一一所卫生类院校,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群建设有何创新举措?本文为您详细解答。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08年,是我国第一所公办护士学校,有百余年护理学教育历史。多年来,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紧紧依托行业,走学校和医院联合办学之路,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了“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学校与医院共同进行专业开发与建设的机制,为天津乃至全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学校在推进专业群建设有何创新举措?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近期邀请到该校医学护理学院薛梅院长,就护理专业群的建设经验进行了分享。
麦:学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有何特色举措?
薛梅:专业群建设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开展双高计划的重要抓手,学校始终高度重视专业群建设工作。
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创新实施现代学徒制,在3所三甲医院建成“院中校”,创建“总-分校,产教融合育人”天津模式的升级版。另外,我校还创建了“医者仁心、医技精粹”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护理专业职教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并融合1+X证书试点制度,建成“一专多能、分层互通”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形成“新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在卫生职教人才培养方面引领示范。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我们提出了“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以及培养“职业能力系统构建,能力要素精准培养”的“双全双能”核心理念,以解决目前课程设置中教学内容重疾病轻保健、重治疗轻预防等问题。基于专业群建设的研究成果,我校构建了“双全双能,四层三级微模块”结构化课程体系。“四层主模块”,即基础共享模块、专业固本模块、拓展赋能模块与跨界融合模块;同时,嵌入式构建了“初-中-高”三级能力要素“微模块”,补充完善主模块,突显“新、活精”特点,与主模块相辅相成,横向互补,纵向提升。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模块间灵活组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教师团队打造方面,我们扎实推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了校院共建、专兼一体的兼职教师管理模式,搭建了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还实施双带头人制度,实现了“教育、行业”影响力双提升。学校的整体思路是以训促建分层培养,以改促建分类培养,打破专业间的限制,打造了一支教有所长、技有所精、结构合理的模块化教学团队。
麦:学校采取了“院中校”模式来深化产教融合的内涵建设,该项工作具体是如何进行的?
薛梅:产教融合是促进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我校在医药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在校院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形成了“天津模式”。学校在专业层面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的教育教学专家和医院/企业的行业专家共同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都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学校致力于促进专业与企业对接、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通过采取“引校入院、引院入企”模式,以使医院和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学校在医院和企业投放教学设备,实现把学院建在医院/企业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使“学校进企业,课堂进岗位”。
同时加大工学交替力度,让学生一年在学校学习,两年在企业实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学生在岗位上学、教师在岗位上教学,以达到“学生学习不离岗,人才到岗即上岗”的教学效果。
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选派优秀师资组成专兼职教师团队,同时企业遴选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优秀员工,共同组成高质量“双导师”队伍。按照学校的教学管理规范,双方对接产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建设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共同实施教学及进行教学评价。
麦:学校是如何保证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的?
薛梅:专业群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果,而是一个伴随着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升级的动态过程。针对此我们构建了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在专业层面,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面向产业领域和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发展进行常态化研讨,并指导专业群对接产业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市场需求变化,在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平台搭建、实训基地建设、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进行建设。委员会还负责指导修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形成一份专业群组群发展效果及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报告,不断优化专业群对接产业度和自我完善能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为了响应“双高计划”中对专业群建设“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要求,我们还建立了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及动态优化评价机制,与第三方评价机构合作了在校生、毕业生、主要用人单位等调研项目,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毕业生在岗表现、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期望根据调研反馈持续改进培养质量,从而保障专业群利益相关方的长效发展利益,不断提升各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我们认为,调研项目的开展确立了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基本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机结合行业、企业等外部质量评价渠道的反馈,也有助于我们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动态化,持续推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转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