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里是教课程的地方?”
两年前,当一位教育观察者迈入北京探月学校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学校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校园,倒像是一个联合办公空间。没有整齐划一的教室,没有讲台,空间设计上随处可见学习者的影子。
“比特币交易都匿名进行,区块链也不会存储任何个人信息,但交易信息是向全网广播的,一笔交易一旦发生,全网都会得知这件事。这跟传统记账方式很不一样。”
一位学生正在侃侃而谈自己的洞察和创意。
“中间某个灯亮一下,这个板上的其他所有灯也会跟着亮一下。我想用它解释比特币是怎么一回事。”
老师站在一旁,像是一个教练,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为他出谋划策。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场景?
探月的老师说道:“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学生在真实场景的问题解决中,习得适应未来的核心素养。”
01
做题家背后的现实困境
呼唤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
时间回到202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方案(2022版)》,明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2023年6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对此次重大文件的解读,提炼了两个重点:一是围绕教育目标,聚焦“深化”;二是“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两次重大文件,指向一个全新的素养时代!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传统的课程观、学习观、知识观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我们要重新定义“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评”等问题,这背后除了直面回应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还要直面“数字土著”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的新诉求。
如果说,伴随疫情出现的“教育内卷”“小镇做题家”等结构性问题加速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2023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新技术不断涌现,也加速了我们对现代课程观、学习观本质的审视。当时当下,如何让学生使用技术搭建学习体系,通过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成为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者,似乎更为重要。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灌输者。且传授的知识是碎片的、单点的,学科之间通常存在不可融入的壁垒。教师通过建立课堂秩序,绝对规训,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并在单一的评价机制中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方式以超高的效率,快速将教育大众化,也批量生产了适用于流水线工作的人。“做题家”“有知识没文化”“不会解决问题的搬砖人”,成为这套机制规训下的“产品”。而素养型课堂则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场景构建,教师的角色逐渐转向课堂组织者、支持者,学生通过做项目、任务,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学会信息加工、知识意义构建、情感体验与内化。
北京师范大学张卓玉教授认为,新课标提到的新型教学方式如大单元教学、项目式教学、理解性教学等,围绕素养目标实现的教学方式,其共同性是做项目。具体而言,在结构化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迁移能力。在探究项目过程中,面对一系列真实情境中未知的问题,不断去建立新知,了解未知。从而,使学习者逐渐具备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此外,还有学科实践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内容在依托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等多媒体支撑,充分扩大课程的容量、知识的密度和学习的效度。比如,线上线下混合式空间的构建,可以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空间联通,让“周围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学习者的资源” 。结合VR等虚拟现实手段,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便捷获取学习资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放眼国内,学校领域已经有不少先行者,它们冲破了主流教学方式,回归课程本质,探索出了未来课堂可能的模样,如一土教育、探月学校、华德福学校等。北京十一学校更是达到了在已有评价模式上的相对平衡。
“课程的本质不是知识的注射器,把孩子不懂的知识注射进去。课程的本质是把社会上会发生的真实挑战,浓缩,打包,让孩子们在学校里面提前体验,感受。”
在北京十一学校,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每一个学生按照课程表,走班上课。
“我们有机械技术,汽车技术,服装技术,数据库,动漫技术,看上去对高考啊,对升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对学生的人生却非常重要。”
丰富的课程体系,支撑学科融合的挑战性任务学习,让每一位孩子置身于“准社会”。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的角色和受众会覆盖100多个,而不仅仅是一名初中生或者小学生。课程最后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核心素养能力,发现自己的潜能。一名十一学校的学生参加学校戏剧课程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在灯光编程上有独特的禀赋,毕业后就真正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02
ChatGPT时代: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
多年前,约翰·布兰思福特等教育者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阐释了技术之于教育的想象。而今天,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远比书中预言的还要快速与急迫。
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2023年3月,广州市白云区方圆实验小学六年级的黄嘉伟,成为了一名“准”总经理。起因是,学校开展了项目主题为“芳园里云厨房”的劳动课程,目标为打造一间名为“圆圆居”的茶居。
作为总策划的黄嘉伟,先是带着班上的学生,用周末的时间去茶楼做了市场调研。在了解了广式早茶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茶楼的运营规则后,开始了前期团队的搭建,团队设置为四个职能部门,茶点开发部、环境装潢部、信息技术部、礼仪接待部。每个部门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并对应一位负责人。之后,在班级内部举行招聘,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匹配到了最合适的“职员”。人员配备齐全后,他们便开始了项目落地。
首先,团队确定核心任务——“茶楼出售哪些食物”。在餐厅、茶楼收集各类菜单,调研考察后,茶点开发部初步确定了蒸,焗,咸,甜等50种茶品。但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客流量很多的情况下,如何既能满足顾问需求,又能保证产品质量?”
于是,黄嘉伟带着部门同事采访了从事该领域的专家,并了解了“中央厨房”。通过实地拜访,他们还体验了中央厨房整个的工作流,之后还将该过程拍摄了一则有趣味性的短视频。
卖什么的问题解决后,他们又面临了系列其他的新问题:
“这些食品怎么做出好的口味?”
“食材供应商如何选择?”
“食品成本如何核算?如何定价?”
……
经过美食专家现场教学,学习了每一种茶点背后的故事,选择了提供靠谱物流、团购优惠的食品公司,研发部最终推出了自己菜式。而信息技术部门则是协助开发部,设计简洁明了的电子菜单,运用编程等计算机知识,制作了一个扫码点餐的平台。
与此同时,环境装潢部也经过同样的方式,深入调研了岭南特色茶楼装修风格,如玉石摆件,满洲窗,红灯笼等后,确定了茶居的装修风格,并设计了平面图展示。在整个餐厅的设计过程中,融入了语文,数学,科学和音乐等学科知识。使得学生了解到,要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需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实际上,这样的课程是方圆实验小学项目化课堂的一角。2019年,学校设计了“儿童企业家”课程体系,分为大单元项目学习与主题项目式学习。上述案例,则来源于学校开发的1-6年级基于项目化的劳动课程体系之“云厨房”系列主题,包括“法国美食之旅”“冬奥寻味北京”“夏日饮品推广节”等,所有的过程都记录在学生手册。这些课程的真正意义在于,基于生活化的主题项目,需要真实情境的跨组织协作,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迅速理解自己在真实的未来社会当中,最擅长的是什么。
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校充分结合了信息技术。
为了紧跟信息技术3.0时代,学校更是升级应用了ClassIn 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将活动设计、目标制定、过程管理、能力形成、多样态学习、素养评价全链路打通。
广州方圆实验小学师生在LMS学习管理系统互动讨论项目
在LMS学习管理系统中,网络空间可以记录学生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比如开展项目之前的调研,围绕着项目进行的问题探讨,以及成果的展示。数据赋能让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被跟踪和记录,使学生的成长被看见。同时,LMS系统也支持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当学生在进行项目,遇到挑战性难题时,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寻求可行性解决方案,从而在培养信息时代寻找资源为自己服务的能力。
此外,借助技术记录、存储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学校和教师便于后期项目的再次迭代优化,也有助于将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的差异化评价展示出来,比如哪些孩子显露出了领导力,哪些孩子显示出了技能方面的能力,哪些孩子展现出了沟通能力。
03
以学习者为中心:
LMS回应终身学习、核心素养
如上述提到,教育领域的知识观、课程形态、学习规律、教与学的关系等都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LMS也有了新的内涵与价值。LMS应用程度由浅入深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基本的应用:教与学实施和管理效率。LMS可以大幅度提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管理效率,作业和课外实践的管理效率,以及评价与过程性数据的管理效率,大幅度改善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实施和管理的繁琐复杂的问题。
深度的应用:核心素养课程实施效果。LMS可以大幅度提高核心素养课程实施的效果,践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对话协作学习,大幅度改善教学评一致性的复杂环境及其实施的压力。
广州某小学学生通过ClassIn体验PBL课程
极限的应用:个性化学习、终身全人发展。LMS能够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大幅度提升正式课程和(网络)开放精品课程、非正式课程的融通性与个性化的育人效果,以多种学习范式赋能学习者终身发展、全面发展。
直面当下中国教育体系的“刚性困境”,会发现无论是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还是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都极其艰巨。以LMS为核心的数字基建设施,支撑以素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或许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实现教学目标由知识储备向能力培养转型。
“当未来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为这个国家、社会服务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
转自:“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