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JIA | 安徽省农科院稻麦绿色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团队稻茬小麦起畦种植通过提高光合源强和改善穗分化来提高穗粒数的研究

2023/7/25 14:34:34  阅读:4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农业科学微平台 ,作者杜祥备

渍害是限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小麦产量潜力的主要因素。为克服稻茬小麦生育期的渍害难题,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稻茬小麦种植方式—起畦种植(RBP),稻茬小麦起畦种植显著降低了畦面土壤含水量,增产显著,其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增加,然而,起畦种植模式下稻茬小麦穗粒数增加的生理机制尚不清楚。

近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绿色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团队完成的题为Raised bed planting promotes grain number per spike in wheat grown after rice by improving spike differentiation and enhancing photosynthetic capacity”的研究论文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2023年第6期正式发表。

该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稻茬小麦小花发育、籽粒形成和花后旗叶的衰老特性,解析了起畦种植模式下穗粒数增加的生理基础。该研究以常规平作种植(FP)的稻茬小麦作为对照处理,设起畦种植(RBP)模式,比较不同种植模式间小麦小花发育和籽粒形成特征及叶片光合源的差异。结果表明,RBP模式改善了小花发育过程中土壤-植物的氮素供应,促进了小花的平衡发育,每穗可育小花数增加了9.5%RBP模式延缓了小麦旗叶衰老,叶片源强增加13.9%,为籽粒灌浆提供了更多的光合同化物。叶片衰老延缓的原因是由于叶片氮含量升高和抗氧化代谢活性增强所致。最终,RBP模式小麦每穗粒数增加7.6-8.6%,产量提高10.4-12.7%。本研究结果可为稻茬小麦抗渍高产栽培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绿色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团队吴文革研究员和孔令聪研究员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副研究员为该文章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301306)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D0300906)的资助。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2.08.035

Cite the article:

DU Xiang-bei, XI Min, WEI Zhi, CHEN Xiao-fei, WU Wen-ge, KONG Ling-cong. 2023. Raised bed planting promotes grain number per spike in wheat grown after rice by improving spike differentiation and enhancing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2(6): 1631-1644.

研究团队简介

吴文革研究员(前排左起第四位)

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稻麦绿色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团队”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稻麦绿色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团队”由吴文革研究员领衔,主要开展团队针对稻麦生产科技、产品开发及资源节约、环境优化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等开展针对性和前瞻性研究。研究涵盖两大主粮作物生产全过程:从前端生产、后端加工与品牌,同时兼顾固碳减排、数智技术与农艺的融合等。吴文革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省“115”产业创新团队负责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作物丰产增效”专项国家咨询专家组成员;先后承担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农业行业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在水稻高产生理生态与栽培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本文转载自农业科学微平台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