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记和书信文献颇受欢迎,出版界也乐于推动刊行,利用这两种特色史料研究近代史渐成方兴未艾之势。的确,与档案文书、报刊、方志等资料相比,日记、书信类史料别有意味,这可能源于它们本质的一种属性——私密性。
日记属于私人文献,形式上是“排日记事”,一般是当天所写,也有数日后补写的,经过逐日、逐月、逐年记录,累积而成。这种在光阴流转中逐步形成的编年体文献,将作者的言行、见闻、思想乃至情绪,随时定格、固化后,“镶嵌”在特定的“地层”中,日记的“原始性”也因此而与众不同。日记也可能会成为著作,一旦作者有了将来公之于世、流传下去的想法,写日记时就会多几分思量,难免有掩饰、隐晦的痕迹。尽管如此,曲笔之处也会被即时保留在日记原稿中,不能再随意更改。有时,本应“秘不示人”的日记,经作者允许,为了某种目的,也会在亲朋好友间传阅欣赏,甚至生前已经主动刊行于世;更多的情况,则是作者身后才被后裔、门生公布出来,或者遗落坊间被外人收藏并刊行。日记通常内容琐碎,不过,某些零星记载往往在不经意间会解决一桩长期悬而未决的历史疑案,霎时间令史学家激动不已。当然,这里有可遇不可求的机缘因素。“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用这句话比喻引用日记史料的妙处,倒是十分贴切。
与日记相比,另一种私人文献——家书和友朋书札,常见于生活中,读起来更亲切,语言没有雕饰,意随笔到,多是坦露衷肠之言。这些信函原本有很强的私密性,当初只是为了完成即时传递信息的目的,并无公布于众的考虑。甚至有些内容生怕他人知道,收信人阅后还被要求“付丙”“付祝”(烧毁)。在历史学家看来,这种“讲私房话”的原始文献,一旦被保存下来,披露出来,可信度更高,因而备受青睐。与“密信”相近的还有“密电”。电报传入中国后,书信传递消息的速度已大为逊色。时至清季,无论是官家还是民间,凡电报线所到之处,紧要事情使用电报告知已很普遍。官员间甚至有固定的密电码,用以电文内容的保密。在史学家眼里,这类“密电”的史料价值与“密信”并无二致。对于从事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书信早已成为史料中的“宠儿”。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原档案馆(现已归并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藏有丰富的稿本文献,其中包括不少近人日记手稿和书信原件。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笔者曾供职于该馆,有幸对部分馆藏日记、书信进行过仔细研究,取得了一些收获。本书即是以日记、书信为核心史料撰写的14篇论文的结集,所依据的材料大多源自近代史所藏档;也有些系私人朋友提供或已刊者。此外,另有附录两篇。本书所收文章的大致情况如下:
(一) 《张荫桓与英德续借款》一文,比较集中地利用张荫桓、翁同龢、李鸿章、赫德、金登干、盛宣怀、顾肇新等当事人的日记、书信、电报,对1898年英德续借款的形成过程进行细致研究,力揭这些原始文献的重要意义。
(二) 军机大臣廖寿恒戊戌《抑抑斋日记》,虽属残篇断简,仍透露出戊戌八月慈禧宣布训政、捉拿康党、处置戊戌六君子等内幕情形。
(三) 南书房行走左都御史陆宝忠的未刊日记,反映出作者的学政、考差生活,以及戊戌、己亥、丙午、丁未各年的京官生活,对研究科举制度史、南书房翰林生活以及丙午官制改革、丁未政潮前后清廷内部派系斗争的动态也有参考价值。
(四) 军机大臣荣禄致袁世凯书信手迹为私人收藏,信中透露了戊戌政变后荣禄、刚毅两位满洲权贵在军机处明争暗斗背景下新贵袁世凯的艰难处境。
(五) 释读清季重臣李鸿章、总理衙门总办章京顾肇新,以及民初官员黄元蔚的部分家书。李鸿章致兄长李瀚章的信中对子弟教育尤为关切;顾肇新家书对1897年中德胶州湾交涉、1898年春张之洞入枢受阻、翁同龢开缺原因、总署议复康有为《第六书》、政变后张荫桓革职原因及光绪皇帝征医等问题,都有记述和评议,臧否人物、评议时局,多是局内人言,可纠正以往成说之讹误。
民初官员黄元蔚是戊戌维新志士康广仁之婿,这种特殊身份使得他与康有为、梁启超、陈昭常乃至其他粤籍名流具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在致其妻康同荷的家书中,对1913年至1916年前后的北京政局内幕及康、梁等粤籍人士的活动有不少记述,有助于丰富人们对北洋时期政治生态的直观感受和认识;由康同荷保存下来的康有为3封亲笔信函,也是了解保皇会时期康氏思想的珍贵文献。
(六) 所藏张之洞档案中的部分电稿,对考订丁未政潮后梁鼎芬两次参劾奕劻、袁世凯的原委至关重要,尤其是第二次参劾行为,直接导致入枢的张之洞处境尴尬,张、梁关系由此疏远。
(七) 释读近代学人的未刊书札。近代史研究所藏有丰富的学人手札。笔者查核资料,对3封王国维致缪荃孙、劳乃宣书信;16封叶德辉致易培基书信;19封江瀚致易培基书信做了考订和释读。这些书信都写于清末民初,涉及时局、学术、交游等情况,信息丰富,可补充既有研究之不足。此外,另有一文是对张荫桓致赵新、刘传桢一批未刊书信所做的研究和介绍。
(八) 民初遗老郭则沄的自订年谱稿本一直由其孙郭久祺先生保存下来,年谱记述了谱主60年的生平经历,历史信息丰富,对研究清末民初政局、派系斗争、遗老活动等问题都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九) 探究清季查办藏事大臣张荫棠家世、宦迹和交游,对研究近代政治外交也有积极意义;通过对张荫棠的考察,可以反映出唐绍仪、梁士诒为首的粤籍乡党势力兴起在朝野的反响,提示出地缘、姻缘、血缘关系交织下地方派系对社会变迁的深远影响。
本书收入附录两篇。附录一是笔者为曹淳亮、林锐选编《张荫桓诗文集珍本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所写的出版感言,介绍了著名学者王贵忱先生对张荫桓研究的贡献。王先生是享誉当代的文献收藏家,藏有《张樵野戊戌日记》及丰富的近代名人手札,也是利用日记、书信进行学术研究并富有成果的前辈学者。先生治学严谨,无征不信,堪称年轻学人的榜样。收入此文也是想借此感谢20多年来王贵忱先生对笔者的不时指点和提携。附录二是笔者在2020年11月12日为安徽大学史学新讲堂第十三讲所做学术讲座的整理稿,因内容涉及日记史料问题,故予收录,供读者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利用日记、书信等原始文献,研究的都是具体问题,可能澄清了一些疑难,推进了某些研究,丰富了相关历史认识,但是,能够与读者分享的收获也是有限的。经验告诉我们,对日记、书信这类私密文献也不能太过迷信。一味追逐那些揭示内幕秘辛的珍稀史料,终究不是史学研究的坦途。史料类型各异,本质却是平等的。说到底,研究中没有哪一类史料能够包打天下。日记、书信虽是考订历史细节的绝好材料,也要与其他不同类型的资料对应互证,方能在人们探求历史真相的努力中,显示其独特价值。当然,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充实理论素养,拓宽学术视野,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在宏大精深的理论思维观照下,像日记、书信这样的珍贵史料才能被“点石成金”,发挥出耀眼的学术光芒。
马忠文
2020年12月
作者: 马忠文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0634374
版权声明
本文节选自《晚清日记书信考释》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