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证言、理由与局部还原论

2023/7/24 16:25:31  阅读:39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6P41P42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摘自《哲学动态》202212期,邵贤曼摘

在社会知识论领域,一个核心议题是解释基于证言的信念(简称“证言信念”)是如何得到辩护的。或者说,什么样的规范性条件需要被满足,才能使证言信念得到辩护、进而成为知识。在这方面存在两个主要的理论框架:还原论与非还原论。

理论背景

PART 01

还原论与非还原论的主要分歧在于,证言信念的辩护是否要求作为认知主体的听者(即接受证言的一方)有非证言的正面理由来相信说话者提供的证言是可靠的。还原论者认为这样的理由是必要的,非还原论者则认为这样的理由并不必要。

根据休谟式还原论,如果一个证言信念获得辩护,就需要听者通过非证言的手段观察到大部分证言是属实的。换言之,听者必须通过一些非证言的手段(如知觉、记忆和推理)先确立作为整体的证言的可靠性,方能使一个具体的证言信念获得辩护。

然而,人们普遍认为休谟式还原论太苛刻了。由于每个人的阅历都是很有限的,因此个体无法通过任何非证言的方式去确立证言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来源的可靠性。如果接受休谟式还原论,就很容易滑向关于证言知识的怀疑论。

正因如此,当代还原论者普遍主张“局部还原论”。后者采纳的是介于非还原论与休谟式还原论之间的一种中间立场。其核心主张可以总结如下:

对于一个成熟的听者来说,他基于一个说话者的证言而产生的信念p是被辩护的,当且仅当(1)他没有反对p的反面理由;(2)他有非证言的正面理由认为该说话者所提供的证言是可靠的(且他的信念P是基于这些正面理由的)。

局部还原论的“局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和休谟式还原论相比,局部还原论降低了对听者的认知要求。听者无需掌握证言作为一个整体知识来源的可靠性,他只需要有理由相信一个具体的说话者提供的具体证言是可靠的。

其次,根据著名的局部还原论者弗里克的观点,局部还原论的主张仅适用于“成熟”的听者,即那些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心智成熟的个体(即一般意义上的“成人”),而并不适用于尚处于智力发展阶段的儿童。

对局部还原论的两种诘难

PART 02

局部还原论虽然比休谟式还原论降低了要求,但仍面临一些反驳。这些反驳主要有两类。

1.“缺乏正面理由”反驳

和非还原论相比,局部还原论者提出的“有正面理由”的条件实质上是要求听者必须对他人的证言采取一种相对理性的批判性态度,而不能毫无理由地轻信他人。不少学者指出,这一要求虽然在一些情形中可以被满足,但在另一些人际交流的情景中则存在“正面理由不足”的问题。

比如,在典型的问路场景中,听者缺乏相关的正面理由来支持证言是可靠的(对方完全是陌生人)。因此,根据局部还原论,这些信念似乎是不能被辩护的,也不能构成知识。这显然就不当地缩小了证言知识的范围。

为回应这一反驳,有必要先区分出“具备正面理由”和“意识到正面理由”。这两者容易被混淆,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前者才是局部还原论的要求,后者则不是。例如,在问路场景中,成熟的听者通常可以从对方的面部表情、口音中获悉对方是否对提供的方位信息的准确性有信心,是否熟悉当地环境。对于这些正面理由,即便听者在接受证言之际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是作为接受证言的相关信息,听者通常是具备这些理由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理由往往对听者形成相关的证言信念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在认识论上并非形同虚设。这一点可以通过如下的反事实条件句表达:如果听者不具备支持证言p的上述正面理由,那么他就可能不会相信p

2.“双重标准”问题

对局部还原论的另一个反驳是针对弗里克所采纳的“双重标准”。魏纳(M. Weiner)对此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儿童对于可靠证言的判断能力显然不如成人。面对不可靠的虚假证言,成熟的认知主体相比于儿童更有可能发现这样的证言是不可接受的。例如,儿童很容易被“世上有圣诞老人”这类谎言欺骗,但是成人显然不会。因此,一般来讲,儿童所获得的证言信念的辩护程度应当普遍低于成人所获得的证言信念的辩护程度,而上述双重标准则并不尊重这一直觉。考察如下反例:

假设有两个成人,张三和李四,他们看到十字路口有个黄色的箱子,并且都曾被告知这个箱子是用来控制红绿灯的。然而,张三是在他还是小孩的时候被告知这一事实,李四则是在最近才被告知。此外,假定二人都没有正面理由认为这一证言是属实的,也没有反面理由怀疑这一证言。

在上例中,根据局部还原论,张三的信念是可以被辩护的:他是在儿童时期获得了相关信念,因此没有相关的正面理由也无碍于他的信念获得辩护。李四则不然。由于李四是在成年的时候接受上述证言,缺乏正面理由的支持就意味着他的证言信念没有得到辩护。魏纳指出,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李四的信念得到辩护的程度不应当比张三的信念获得辩护的程度低。因为作为成人的李四掌握了接受证言的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之上,他接受上述证言就意味着该证言已经符合了他作为成人接受证言的最低标准。当张三接受证言时,作为儿童的他很可能没有掌握这样的标准,是很容易被哄骗的。因此,“张三的证言信念被辩护,而李四的证言信念没有被辩护”是错误的。

这一论证的关键前提实质上是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儿童与成人的认知活动,并指出由于儿童的认知表现并不如成人(即更容易受骗),因此作为成人的李四的信念的辩护程度不能低于张三。不过有理由认为这一前提是错误的:对个体的认知活动的评价是依赖于该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的。因此,对认知能力完全不同的个体来说,用同样的标准来评价他们的认知活动是不恰当的。

诚然,张三在产生该信念时的认知表现不如李四,但是由于二者需要各自满足的规范性标准不同,所以这种不同的表现也无碍于只有张三的信念获得辩护。

基于证言置信度的对局部还原论的支持

PART 03

在证言知识论领域,还原论与非还原论争论的焦点是证言信念的辩护。然而,一个在解释力方面具有优势的理论理应也为证言置信度的辩护提供恰当的说明。本文认为,在这方面,局部还原论优于非还原论。考察如下两个案例:

场景1:小李是一位偏头痛患者。今天,他在街上和一位陌生人聊天,对方告诉他X药物对缓解他的症状有效。小李并不了解这位陌生人:他不知道对方的职业,也不知道他何以认为X药物对缓解偏头痛有效。不过小李接受了他的证言。

场景2:小张是一位偏头痛患者。今天,他拜访了他的好友小王。小张知道小王为人诚实可靠,且他也知道小王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从医数十年,对治疗包括偏头痛在内的症状有大量临床经验。小张告诉小王自己受到偏头痛的困扰。小王便告诉他X药物对于缓解他的症状有效。小张接受了小王的证言。

在两个场景中,我们假定小李和小张都持有0.95的高置信度认为他们所接受的证言是真的。自觉上,小张的高置信度是得到辩护的,小李的置信度则不能得到辩护。

对此,局部还原论者可以提供恰当的解释:正如证言信念的辩护需要正面理由的支持,局部还原论者可以声称证言置信度的辩护同样取决于听者所掌握的正面理由。更具体地,什么样的置信度能够得到辩护取决于听者对说话者在认知层面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说话者所提供的证言的可靠性的判断。当听者对说话者的知识背景很了解,知道对方是所提供的证言话题的权威时,相应的高置信度就可以得到辩护,反之则只有相对低的置信度才能得到辩护。而这些考量都可以被归结为听者所掌握的“正面理由”的多少。

局部还原论的理论框架不仅可以解释证言信念的辩护,而且也为解释证言置信度的辩护提供了恰当的资源。非还原论却很难兼容后者。由此看来,局部还原论所提供的框架比非还原论更具解释力。只要采纳前者,就可以一石二鸟地同时解释证言信念与证言置信度的辩护。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