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必然选择。需要学术界发挥描绘碳中和实现路径、评估潜在多维影响、提出稳健应对策略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前瞻性双碳战略规划和产业链布局提供科学支撑。
支撑碳中和综合决策需要准确辨识人类活动与其他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为此,开发底层逻辑科学可靠、能够反映国家经济社会现实的自然-社会系统耦合模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需要构建融合自然—社会系统多要素交互、多尺度嵌套、多过程耦合的综合模型系统,从系统观、全局观的角度考虑社会经济、资源能源、环境质量等多维度开展政策事前综合评估,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与环境挑战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北京大学相关团队已初步具备模型研发和集成能力,拟重点支持开发气候-能源-经济多维要素综合评估模型以及耦合社会经济模型的本土化地球系统模式,并与众多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现诚邀致力于模式研发与应用的青年学者,依托相关课题组申请博士后或工程师岗位若干名,开展自然-社会系统模式开发与耦合研究工作。相关课题组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还将提供宽松愉悦的科研氛围、优质多元的国内外合作资源、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规划指导、高质量的科研项目申请及实施训练、量质兼优的科研产出等对青年科研人员尤为重要的科研创新环境。欢迎有志于利用复杂系统模型分析手段探索实现“双碳”目标解决方案的优秀学子申请!
一、研究任务
综合评估模型建模方向
候选人主要负责结合降尺度和数据同化等技术,在综合评估模型中构建与地球系统模式的多层次耦合算法与数据接口,满足不同模拟步长和空间精度的需求,评估气候变化对能源需求、社会经济或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在全球、国家、省域多尺度下模拟自然-社会系统双向反馈,开展政策评估和路径优化。
地球系统模式建模方向
候选人将主要负责搭建可扩展、模块化的自然-社会系统双向耦合器,包括地球系统模式内各模块之间的耦合,以及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的耦合。候选人需开发具有通用性的耦合器,并负责对耦合模型的测试、维护和更新,进一步围绕后续科学问题运行相关模拟试验。
以上工作需要与北京大学多个相关的团队讨论和协商,这些团队分布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农学院和能源研究院等。在模式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模式的模块化与可持续发展性,表现优异的候选人将获得签订长期或永久合同的机会。
二、合作导师介绍
综合评估模型建模方向
合作导师戴瀚程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碳中和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国家优青。研究方向为环境与气候政策评估与综合决策,领衔自主开发了气候环境政策分析的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估模型(IMED)。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十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Food、One Earth等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IPCC AR6报告正面引用20余次。2020~2022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 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担任IPCC AR6贡献作者、UNEP GEO-7主笔作者。更多信息可参阅以下信息:
课题组主页:
http://scholar.pku.edu.cn/hanchengdai
北京大学IAM模型简介:IMED综合评估模型体系介绍
IMED模型架构、LEEEP研究进展及团队在线文档:
https://www.jianguoyun.com/p/DVrcIwsQlL7CBhjE13M
代表性作品 | Nature Food: 粮食系统增效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的关键
代表性作品 | One Earth: 碳中和能使中国实现工业用水目标
地球系统模式建模方向
合作导师刘永岗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碳中和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国家杰青。主要通过地球系统模拟的方法研究气候在多时间尺度上和不同外强迫下的变化、响应和机理,在包括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等的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共50余篇。除此之外,独立开发了冰后回弹/海平面变化模式和硅酸盐风化模式,并成功地对一个气候模式和一个冰川/冰盖模式进行了耦合及应用。在《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National Science Review》,《冰川冻土》和《海洋科学进展》等期刊任编委或青年编委。
三、申请流程
申请条件
年龄不超过35岁,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以每个批次申请截止日期为准)或将于次年7月1日前获得博士学位者;
进站后须全职从事研究工作;
具有较高的英语口头及书面写作水平;
热爱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思维和数据建模能力,对综合评估模型和地球系统模式的开发有一定的前期基础,对耦合开发工作有较高热情,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及项目工作的能力,团队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突出。
申请材料
研究计划;
两封推荐信(必含博士期间导师推荐信一封)并签字。
申请时间
常年招收,招满即止。
申请材料提交方式
请将所有申请材料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前以“应聘博士后或工程师(二选一)+姓名+单位+手机”为邮件标题发送至 dai.hancheng@pku.edu.cn 或 ygliu@pku.edu.cn 。不完整的申请材料将不予受理,初选通过后,将邮件或电话通知候选人。
评选标准主要包括申请者的教育背景、学术能力、个人研究计划水平、研究项目与拟申请进站院系科研方面的契合度、推荐信、北京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对申请人进站申请方面的承诺等。
本文转载自智绘科服
转自:“科研圈内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