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成果丨桂琳:类型理论与中国当代影视研究

2023/7/21 10:54:05  阅读:38 发布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库

《类型理论与中国当代影视研究》

作者简介

桂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艺术与人文系访问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文艺学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目前研究兴趣主要聚焦在文艺类型理论、影视理论、跨媒介叙事理论等相关研究。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译文50多篇。主要代表作有:《拧巴的一代:成长视野中的王朔》(专著)、《类型的三张面孔:西方电影类型理论研究路径探幽》(论文)、《作为自动装置和意向性的影像:重思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论》(论文)、《二次元青春片:全媒体时代青年文化的电影表达》(论文)、《电影类型的语义/句法研究路径》(译文)等。其中《类型的三张面孔:西方电影类型理论研究路径探幽》荣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学会奖”学术论文类二等奖。2019年以来活跃在影视评论一线,在上海《文汇报》等报刊发表影视评论文章30多篇,多篇文章被学习强国、光明网、中国文艺评论网等重要媒体平台全文转载。其中《从长安到洛阳:马伯庸配方的复刻与消耗》荣获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类型电影触摸现实如何叫好又叫座》荣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学会奖”影视评论类二等奖。主持并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卓越研究项目《中国当代文艺的类型理论建构》、新文科卓越研究项目《跨媒介文艺的理论建构研究》等。

著作封面&目录(滑动翻阅)

本书是将国际类型理论与中国当代影视研究相结合后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开展此项研究:

一是中国类型理论研究目前落后于国际类型理论研究的整体潮流,亟待提高研究水平。除了大量重要的文献没有被翻译过来以外,因为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少,一些具有方法论价值的重要研究成果即使被翻译过来,也没有引起国内类型理论研究者的充分重视,发挥出应有的理论价值。少数研究者试图直接使用国际类型理论现成的理论框架研究中国类型电影,结果也不理想。这是因为各国既存在相似的类型影视研究问题,也因为不同的文化传统、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和影视发展历史等,导致某些成型的国际类型理论,其研究焦点和问题意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类型影视研究。所以,如何将国际理论资源进行有效的中国转化,使其真正为中国类型影视研究服务就变得十分关键。本书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放在对国际类型理论优秀成果的梳理和评价上,并对其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于中国影视研究展开理论探讨。

本书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研究路径的国际类型理论成果,在进行应用时就需要采用不同的转化方式:其中艺术研究路径的理论成果基本可以采取直接借鉴和使用的方式,比如类型电影的构造研究方面,奥尔特曼的语义/句法研究框架、形容词/名词研究框架、尼尔的主导成分研究框架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类型的复杂性和异质性特征,而且还可以由此探究类型的转换和杂交过程。这些研究方法都能够对我们深入研究类型的构造过程发挥巨大的威力。文化研究路径的理论成果则只能参考其研究思路,但其研究框架却往往不能直接采纳。比如沙茨的文化仪式理论、德瑟的全球类型理论等,都可以学习其研究思路,但却不能将其研究框架直接拿来套用在中国类型影视研究之中,否则容易造成谬以千里的结果。政经研究路径的理论成果在借鉴时情况最为复杂,这主要是因为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差异比较大,由此造成的类型影视生产机制也是千差万别,这一路径的理论成果更适合采取对话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总之,只有合理地借鉴和转化国际类型理论的优秀研究成果才能发挥它们最大的效力。

二是目前国内目前快速发展的类型影视创作实践也急需理论与批评的介入和助力。有鉴于此,本书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如何将国际类型理论合理有效地应用于中国类型影视研究的具体操作实践,这将有助于打破目前国内类型影视研究的瓶颈状态,推动中国类型影视研究走向深入。

首先,国际类型理论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对类型作为复杂研究对象的认识逐渐清晰。研究者们越来越发现类型是一个多向度的现象,包括各种系统和统治这些系统的惯例,它们在类型研究中都需要被考虑到,这就使得类型这个研究对象的面目必然复杂。我们在面对一个类型研究对象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它作为复杂研究对象的各种面向。一个好的类型研究应该能够将其中所蕴含的美学、商业和文化的复杂特性都有力地揭示出来。其次,从类型研究步骤来说,类型研究首先是建立在对类型电影的商业属性的承认和类型生产机制的了解,再通过类型构造的共时研究和类型史梳理的历时研究来判断一种类型是否真正成型,最后再来考察其类型特征、类型价值和类型文化功能又是怎样等,这样的类型研究才是建立在商业特性和历史史实之上的理论总结。第三,类型电影不仅不是传统艺术观念里所形成的程式、呆板、重复等刻板印象,反而充满了流动性和变化性。树立起流动的视野对我们研究类型影视同样十分重要,让我们会对很多影视作品有新的认识。进一步说,建立起类型流动的视野也能够让类型传统有望成为类型创新的资源,对中国当代类型影视的创作实践带来积极影响。

在我们目前这个文艺与商业、科技、媒介等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时代,类型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以类型这个复杂和多向度的研究对象为聚焦,能够将很多的研究问题整合起来。类型电影研究思路还可以被类型文学、类型游戏、类型电视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类型研究所借鉴,形成跨媒介和跨文艺类别的类型研究可能。希望本书能够抛砖引玉,期盼国内学界有更多对类型理论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之中,为中国类型影视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转自:“社科大科研处”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