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业院校和一线教师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对项目和奖项申报、各种大赛等应接不暇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评价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价值引领和优化迭代功能。具体来看,职业教育评价存在项目化导向明显、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设计以及评价指标体系不稳定等问题。凡评价,必须有目的明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且能达成的质量标准,必须有稳定、科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办学规律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此,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需要对质量标准进行元研究,从元标准视域审视当前质量标准和标准体系。针对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迭代,只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和标准体系,才能开展有效的质量评价,推动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内涵的元分析
元标准即标准的标准。何谓标准?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化原理委员会(STACO)的规定,标准是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的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标准”界定为“衡量事物的准则”和“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将标准分为levelof quality(品质标准)、level of behavior(行为标准)和unit of measurement(度量衡标准)。综合权威概念界定可知,标准有三层含义:一是规则或准则,即主体活动过程共同遵守的规定和要求;二是某个阈值,即对事物状态的定量描述;三是依据,即开展活动的行为依据。根据以上三层含义,元标准视域下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就是通过对职业教育活动及其质量所规定的规则、特殊值或依据的再审视,实现对质量标准制定、实施、评价活动的反思。故本研究所言质量标准是基本的、宏观的、理论的,是对职业院校多种办学活动遵循标准的抽象、提炼和升华,如学校办学标准、教师能力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标准以及学生学业测评标准等的集合,是这些标准的标准。
元标准视域下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审视有两条主线:一是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元标准视域下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审视关涉质量生成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不同要素,具体体现为审视标准的主体、内容、形式和功能等维度;二是根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视为一个动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元标准视域下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审视关涉标准的制定、实施、反馈、迭代等不同环节。根据以上两条主线形成具体分析框架(见表1):第一,在分析维度上,审视标准主体、标准内容、标准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功能等不同维度;第二,在分析内容上,对标准的合目的性、合理性、合法性、实践性、价值性等进行深入分析;第三,在达成目的上,主要分析标准的适应性、客观性、程序性、可行性和发展性;第四,在表达形式上,重点分析标准的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公允性、公益性;第五,在典型特征上,审视标准是否具有权威性、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和生成性等典型特征;第六,在最终目标上,审视是否形成了主体对象责权利一致、内容科学合理、制定过程程序正义、标准实施可操作、能够不断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标准和标准体系。因此,元标准视域下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进行审视围绕标准主体权威性、内容科学性、制定规范性、实施有效性以及功能发展性进行全面审视和系统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质量标准制定主体及权威性,这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合目的性的依据;二是质量标准反映内容及科学性,这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合理性的前提;三是质量标准制定及实施过程的程序规范性,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合法性的来源;四是质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可操作性执行步骤和条件、典型实施案例及成效,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实践性的现实保障;五是质量标准的功能价值实现及发展性,即全面、客观、准确、及时表达质量,认同标准及其对质量提升的作用等,这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功能实现。
元标准视域下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改进是指在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标准审视、反思的基础上,通过质量标准生成迭代,形成科学合理的、可实现的、可操作的、有效的质量标准和标准体系。质量标准改进涉及标准制定主体、执行主体、监督主体以及评价主体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讲,包括政府、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尤其是在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后,各利益主体更加关注质量。政府作为举办者,更关注学校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教育功能的实现;管理者更关注职业教育竞争能力及管理效率,尤其是学校层面更关注自身发展的位置及增量变化;教育者更专注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受教育者更关注自身的成长成才;行业企业更关注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变化及对劳动力市场和工作岗位需求满足的程度;学生家长则更关心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成长发展状况。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改进即要在上述诸多主体间寻求平衡,不断达成共识,为修正与完善标准提供元动力,进而满足各方利益诉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适应性。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存在的元问题
根据以上元标准分析框架,综合当前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主要表现为质量标准频出、主体权威性不足、标准内容不一引领性不够、标准形式和过程程序规范不健全、标准执行行动协同力度不足、标准优化迭代机制不完善等。
(一)质量标准权威性、主体互动参与不足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建章立制内涵式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规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词。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关涉方方面面,对质量标准制定主体、执行主体、监督主体以及评价主体等不同利益相关者要求不明,对质量标准制定主体缺乏明确规范要求而造成标准权威性不足。同时,职业教育正面临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叠加影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市场主体关系深刻变革,各类项目建设、评比竞赛、改革发展等作为质量标准对象等问题不断涌现。由此带来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频出、稳定性不强等问题,质量标准执行对象没有参与标准制定和生成全过程,导致质量标准被动执行,效果不佳。
(二)质量标准内容的科学性及引领性有待提升
1.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近些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出台了众多质量标准和发展规范,以此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但在诸多标准实施过程中可以发现标准底层逻辑不清、逻辑标准尚未达成共识而各自实行,造成质量标准框架挂一漏万,标准整体性、系统性欠缺,突出表现在当前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数量众多、层次不一、节奏杂乱、不成体系。例如,国家出台了职业院校办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中职教师和校长标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标准以及顶岗实习标准等,这些标准是否统一设计、统筹考虑,是基于什么逻辑框架、是否充足完备都未涉及,标准之间是什么关系也未有明确指导意见。
2.质量标准的引领性尚不凸显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引领性,一方面是建立在准确把握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方向的基础上,能清晰明确质量价值取向并作出科学取舍,进而准确识别、积极顺应并引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是质量标准自身的先进性,即是否深刻反映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是否积极响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否深刻反映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当前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对象不清、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针对的需求面向不全面,深层次需求没有满足。质量表达的对象主要是表面的而未深入长期、未照顾整体、未体现根本,引领作用也就不够明显,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满足程度不高,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与期待,发展现状与目标定位差距还较为明显。
(三)质量标准形式及形成过程规范性不足
1.质量标准形式缺乏规范性
职业教育密切联系教育、产业和劳动力市场等,质量及质量表达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多向度的复杂特征,但现实中质量标准却表达不一、表达单一,如表达维度不全、表达僵化,特别是表达简单化、浅表化、窄化、固化。表达过度追求客观、量化表征,忽略了职业教育的复杂性、长期性等深层内隐性特征,没有充分表达出职业教育质量的潜在性及长远影响,造成质量标准形式缺乏规范、未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如针对就业质量标准,不仅需要观察其整体就业率,还需考虑本地就业率、中小微企业就业率,而且要统筹考虑升学率、专业对口率、起薪线、三年后职位变化、优秀毕业生表现、自主创业人数和水平等指标因素。就业质量还与生源质量、当地产业结构水平、近期经济社会宏观形势、同类院校就业水平、历年就业质量等密切相关,这些都需要综合研判,才能实现对就业质量的充分表达。
2.质量标准生成过程规范性不足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是根据主体需要、客观条件和现实需求等主客观因素适时调整、不断改进的。正式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需遵循规范性原则的要求,需经历需求分析、主体选择、文本编制、征求意见、发布实施等系列程序。基于程序正义原则,这些制定环节和过程是不可或缺的,且需要有明确标准要求的。反观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形成过程不透明,制定主体条件要求缺乏标准要求,缺乏必要的、充分的公开征求意见环节。标准研制过程缺乏多方监督和多主体制约,随意性、人为性凸显,缺乏对标准的敬畏,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快餐式”标准研制较为明显。
(四)质量标准实施行动协同力度不够
1.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本土化个性化不足
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有自身鲜明的体系特征。职业教育质量有丰富深刻的内涵,质量标准的表达既是形式多样的,也是螺旋上升、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人们对职业教育质量及质量标准的认识有不同的立场、视角、动机和目标要求,那么,质量标准在生成实现和评价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被评价对象、内容及发展阶段等,会发生碰撞调适、消化吸收,对其加工以实现本土化和个性化,这样才能实现质量标准对职业教育活动的规范和引领。当前,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在实施落地和执行过程中,对被评价对象的个性动机和价值态度关注不够、忽略忽视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不同的质量标准内容还未表现为最佳的状态和最具特色的表达形式,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系列化的标准体系及层级递进逻辑。
2.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运行体制机制亟待改进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在生成和实现过程中,需要对谁制定质量标准、谁实施质量标准、如何实施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如何引领教学改革等系列问题统筹设计,需要对质量标准运行体制机制不断改革,从而整合各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的力量,形成合力。只有通过各方协调一致行动形成协同效应,才能将质量标准全面、系统、完整、科学地贯彻落实,进而发挥出质量标准的全部功能、达成制定标准的最终目的。当前,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出台,普遍未对制定主体、实施主体、实施过程、实施方式方法、实施效果等进行统一规范和科学指导,未形成合理有效的运行体制机制。因而,在实际贯彻执行过程中,造成政出多门、条块分割、选择性执行、尺度软硬不一等现象,质量标准无法有效实现其应用价值。
(五)质量标准优化迭代机制不完善
任何质量标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有生命周期的,需要建立优化迭代机制不断实现自身革命。
1.质量标准解读机制不完善
解读机制本质是如何处理标准制定及其解释权与执行者和评价者之间的关系,即质量标准由谁制定、谁来解读、解读口径与创新空间大小、解读的内容和时机、解读方式和话语体系以及标准的最终解释权和争议处理等问题。解读机制不仅通过媒体宣传、阐释理解、执行纠偏等实现有效认同,而且是对标准的反思、更新和完善的基础。当前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生成、发布缺乏相应的解读配套机制,一般仅通过答记者问或者发表专家学者解读文章实现,力度和普及度还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使得标准在一线职业院校理解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误解,无法实现质量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连贯性和一致性。
2.质量标准动态反馈及时更新机制缺乏
质量标准的适用范围、影响因素、外界环境和应用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为此,标准自身也需要以与时俱进地动态调整实现自我革新、适应变化。可以说,任何标准均需要有一个动态的反馈、整改和及时更新机制来保证标准的敏感度、生命力和针对性,增强适应性。更新机制既包括标准的动态变化,也应依据变化的外在条件和教育教学实践改革,还应包括不断充实完善质量标准指标和体系。当前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缺乏及时更新、修补完善和定期清理机制,在标准的发布过程中未明示有效期限和范围,缺乏对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未形成改进和动态调整机制。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改进的元策略
根据元标准视域下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审视的分析框架,针对质量标准存在的现实问题,质量标准的改进主要应通过推进标准主体多元化、社会化来提升质量标准的权威性;通过推动标准科学化、专业化来增强质量标准的先进性和引领性;通过过程链接及形式统一来实现质量标准形式和实施过程规范化;通过行动协同来强化标准本土化推动质量标准贯彻落实;最终,通过标准制定、实施和迭代来实现标准信息化和价值最大化,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和标准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和质量提升。
(一)在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强化主体多元互动,提升质量标准的权威性
从质量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我们需要强化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主体的多元性,需要科学审视各类标准制定主体的来源范围、类型定位和素质要求,特别是将质量标准的对象纳入制定主体中,从而调动标准执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标准执行结果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在推动主体多元化和明确各主体要求的基础上,强化质量标准制定实施迭代过程中的主体间的互动,包括制定主体之间互动、执行主体之间互动以及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之间的互动。通过各主体之间的互动,赋予质量标准以生命,强化标准反映各主体利益诉求和共情理解,为实现标准动态生成、落地实施和优化迭代奠定基础。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学校、第三方等,其中,政府代表举办者的利益,社会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学校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第三方主要是行业协会和专业的评价组织等。在多元主体架构中,政府与社会、学校以及学校管理者与广大师生、教师与学生等之间有不同的互动内容、互动过程、互动方式及互动结果。各主体面对的场域、拥有的权利、沟通中的共情及价值观等各不相同,如何达成动态平衡、谁居于优势地位、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如何关照对方的合理关切以及协商妥协的空间在哪里等均需要各主体深入互动,从中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平衡点。只有各方诉求都得到合理关切,标准才能得到各方认同,奠定标准实施和优化的基础,不断提升标准的权威性。如果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缺少全生命周期的某个主体,或某个主体的合理关切没有得到响应,或各方主体权利分配不科学、互动过程不充分,都难以实现质量标准的价值认同,权威性则会大打折扣。
(二)通过质量标准价值与内容深度融合,提升质量标准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静态上来看,质量标准价值融合与内容融合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系统性使然。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具有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功能定位和价值追求,涉及的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包括不同层次的质量标准、不同领域的质量标准和不同时段的系列标准等。从动态上来看,质量标准价值与内容融合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先进性使然。任何质量标准都是在不同的时空范围、针对不同对象等形成的系统化的标准体系,如横向标准和纵向标准、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等不同类型的质量标准。这些质量标准和标准体系本身是动态的,有不同迭代方向和发展趋势,关涉到质量标准和标准体系的适应性和先进性。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并不断提升先进性,需要推动标准价值融合、内容融合以及价值与内容相融合。
质量标准的价值融合,是实现既有标准或正在制定的标准价值认同与对接,不断达成标准的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进而实现质量标准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价值。价值融合的过程其实是不断审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理念及其先进性,是不同价值的认同、博弈与取舍。质量标准追求的是各类目标的统一以及对质量标准理解的准确和一致。内容融合即正确处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质量标准内容对接,在哪些维度以及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和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标准价值既不是空洞的,也不是抽象的,它需要实现载体和表达形式。价值与内容融合就是标准内容作为标准价值实现的载体和价值表达的形式,通过标准理念与标准实践的统一、标准价值与教育功能的统一、标准追求目标与标准对象过程的统一,最终达成标准价值实现与标准内容表达之间的统一。
(三)通过过程链接及形式统一,提升质量标准形式和实施过程的规范性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主要包括标准的制定、标准理解与认同、标准实施与执行、标准反馈与迭代等环节。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存在形式。在质量标准存在的任何一个环节,均需纳入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去审视,将各环节主体之间、要求之间、各表达形式之间等有效衔接起来,推动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动态整体,避免环节割裂造成标准的片面化、碎片化和僵化。同时,根据合法性要求,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动态发展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性存在,特别是标准制定生成过程和落地实施过程需要明确的程序、步骤、方法和基本的规范要求,以保证质量标准生成的合法程序和全面贯彻落实。
基于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系统性和表达的复杂性,需要根据不同的质量评价目的和要求,在质量标准客观性要求的基础上,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表达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持续提升质量标准形式的规范性和可交流性,形成统一、规范、简明的质量标准表达方式,推动质量标准的理解、认同和实施。
(四)强化质量标准行动协同,提升质量标准的实践可行性和有效性
标准的关键在落实。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实现,关键在于强化质量标准实施行动的协同。在质量标准实施落地过程中,首先,需要分析标准的可行性,包括理论可行性与现实可行性两个方面。例如,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实施的成本进行分析。通过可行性分析,推动各方主体深入理解和认同标准,为标准协同实施提供认识前提,提升质量标准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其次,标准表达方式的具象化与情境化。标准具象化即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表达进行深化、细化、活化等具象化改造;情境化,即针对现实可能基础和条件,将标准代入各种可能的具体情境,丰富质量标准的现实生态。通过标准的具象化和情境化,为标准实施行动协同提供基础条件,实现标准的本土化。再次,标准的行动化与个性化。标准行动化即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进行二次开发,由标准文本到实施方案,实现标准的行动化,不断提升质量标准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个性化,即在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实施过程中,结合具体使用情景和环境,突显标准的个性和地方性,不断创新标准特色,使标准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起来、刚性执行和柔性表达统一起来。通过标准的行动化和个性化,推动质量标准实施的行动协同,提升标准的可行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标准的系列化。在标准可行性分析及具象化、情境化、行动化、个性化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系列化,不断完善质量标准运行的体制机制,明确标准实施的主体、对象、过程、方法、要求,为标准实施行动协同提供制度保障。
(五)有效推进及优化迭代,推动质量标准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价值
从功能定位和价值实现的视角对质量标准开展元评价,推动标准持续优化迭代,不断提升标准的发展性,拓展标准的规范价值和引领价值,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效用价值,保证标准的有效性。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具有指导当前教育教学活动和深化改革的效用价值,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参照和依据,更具有为未来教育教学和改革实践活动提供方向指引和价值引领的作用。质量标准是否实现了效用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多少效用价值,同其规范和引领价值的发挥程度有直接关系。由此,需要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开展元评价,对其效用价值、规范价值、引领价值进行持续反思和深度分析,对质量标准的目的性、生成性、开放性、引领性等进行价值判断和科学评价,进而对元评价的标准、标准的标准进行方法论价值分析,进而实现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持续优化迭代。
来源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年第6期
作者 | 王军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授),聂伟(中国教科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自:“中国教科院”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