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JACS 单原子镍和纳米铜耦合实现CO2电化学还原制乙烯!

2023/7/21 10:32:01  阅读:39 发布者:

研究内容

C2H4是石化工业中产量最大的有机化学品之一,广泛用于合成塑料和其他化学品。先前的理论研究表明,吸附的*CO是随后的C-C耦合的重要中间体,实验表明,具有(100)催化表面的Cu是这样的催化剂之一。然而,CuCO2-to-CO步骤中的动力学迟缓,这限制了*CO的表面覆盖,导致C2H4生成的高过电位和低选择性原则上,将CO2-to-COCO-to-C2H4转化为级联的混合催化剂应该极大地促进C2H4的产生,但这需要这两个互补的转化步骤具有匹配的过电位,以实现最大的协同作用。

弗吉尼亚大学张森教授、爱荷华州立大学Long Qi和黄文裕教授以及哥伦比亚大学陈经广教授报道了集成了单原子Ni和纳米级Cu催化组分的杂化催化剂(Cu/Ni-NACs),提高了C-C偶联和乙烯的生成效率。锚定在高表面积有序介孔碳上的单原子Ni使CO2在大电位范围内高速率和选择性地转化为CO,这补充了Cu纳米线上随后的CO富集,用于C-CC2H4的耦合。原位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证实,一旦单原子Ni掺入Cu, COCu上的富集显著提高。此外,原位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也证明了混合催化剂在eCO2RR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通过调节杂化成分,优化后的催化剂在−0.5 V下,在100 mA·cm2以上的碱性流动电池中,与可逆氢电极相比,具有66%的法拉第效率,与单组分Cu NWs相比,C2H4选择性提高了5个数量级。

研究要点

要点1. 作者发展的这种具有互补的单原子Ni和纳米Cu活性模块的杂化催化剂,具有高表面积有序多孔结构和丰富的单原子Ni催化中心,允许将CO2级联为COCO-C2H4过程,以高效生产C2H4

要点2. 原位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SEIRAS)证实,掺入单原子Ni-NAC是串联转换中补充Cu的理想候选材料,可显著提高COCu上的富集。结果显示,将单原子Ni-NAC单原子组装在{100}晶面主导的Cu-NWs上,在中等电势(-0.5V vs可逆氢电极(RHE))下,实现高效的eCO2RR,具有66%C2H4法拉第效率(FE)。

要点3. 原位X射线吸收近边缘结构(XANES)证明,杂化催化剂在eCO2RR期间的结构稳定性。通过调节杂化成分,优化后的催化剂Cu/Ni-NACs0.5MKHCO3溶液中,在-1.4VvsRHE下,可产生C2H4的法拉第效率为50%,在10 M KOH条件下,在-0.5VvsRHE下,可产生66% FE。与单组分Cu-NW相比,C2H4选择性增加了5倍。

该工作强调了杂化催化剂的模块化设计,以优化eCO2RR和其他复杂反应的反应动力学。

研究图文

STEMHAADF图像所示,单原子Ni-NAC具有有序的介孔结构(2a)。在HAADF-STEM图像中也可以看到单原子Ni的形成(2b)。在Cu NWsNi-NAC成功合成后,在超声下将它们混合在己烷中生成杂化催化剂(1)。如图2cSEM图像所示,组装前,高纯度的Cu NWs相互相交。组装后(2d)Cu NWs均匀嵌入Ni-NACVulcan碳的基体中,表明Cu NWsNi-NAC紧密接触。此外,杂化催化剂形成后,Cu - NWs的形貌没有发生变化。

N2物理吸附测量表明,由于均匀(3a)和互连的3.0 nm孔隙(3b),单原子Ni-NAC样品的表面积达到718 m2 g1。与我们之前的报告一致,从ICP结果、XRD图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测量(下文讨论)来看,Ni-NAC样品在掺n的石墨碳上呈现出单原子Ni, Ni负载为1.7 wt %,而没有形成Ni纳米颗粒。为了了解杂化材料的原子配位结构,我们对Cu/ Ni-NAC进行了非原位EXAFS测量,如图3c,d所示。杂化催化剂的r空间图符合铜箔标准,在2.2 Å处观察到CuCu的散射路径,这是fcc Cu结构的典型特征(3c)。与CuEXAFS不同,Nir空间图的主峰位于1.45 Å,这与N/C原子的配位有关(3d)。与参考镍箔相比,杂化催化剂中没有可检测到的NiNi峰。因此,杂化催化剂既包含单原子Ni金属结构,又包含连续的Cu金属结构。

如图4a所示,Cu/Ni-NAC 2:1样品在三种杂化催化剂中对COFE最高,表明单原子Ni模块的高比例导致CO过量生产。因此,虽然C2H4产率随着过电位的增加而提高,但同一催化剂的C2H4 FE最高仍小于10%。我们发现,增加杂化催化剂中Cu NWs的相对含量可以显著提高C2H4 FE。使用Cu/Ni-NAC 5:1的催化剂,与RHE相比,在−1.4 V时,C2H4 FE最高可达50%,而在−1.2 V时,C2H4 FE仅为14%。随着Cu NWs的加入,Cu/Ni-NAC 10:1在−1.2 V下产生23%C2H4,但在高过电位下的FE略低。这些杂化催化剂的电流密度如图4b所示。在−1.2 ~1.6 V范围内,Cu/Ni-NAC 2:1具有最高的电流密度(可达80 mA·cm2)。虽然Cu NWsNi-NACCu/Ni-NAC 5:1Cu/Ni-NAC 10:1时,由于增加了Vulcan碳的使用,负载降低,电流密度略低,C2H4 FE大大增强。考虑到C2H4 FE和电流密度,Cu/NiNAC 10:1在优化后的性能中脱颖而出,并在下面进行原位光谱研究和流动电池测试。

如图5a所示,在负扫描中,Cu/Ni-NAC杂化催化剂在20501950 cm1处出现了两个强CO吸附峰,这清楚地证明了Ni-NAC模块产生的*CO被转移并富集在Cu NWs表面,用于随后的C - C耦合。随着电位越来越负,顶界*CO波段强度(2050 cm1)降低,而桥界CO峰值(1950 cm1)增加,这与之前的报道一致相比之下,以Cu NWs为催化剂时,没有观察到与桥界CO相关的峰,并且仅在−0.8 V后出现了一个小的顶界CO(5b),这表明在eCO2RR期间,*COCu NWs上的覆盖率很低。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Ni K-edge x射线吸收近边缘结构(XANES)光谱,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制备和电解后,杂化催化剂的非原位镍kXANES光谱与镍箔不同,但与Ni-NAC相同。此外,在eCO2RR的原位条件下,Ni K-edge光谱保持不变(5c),证实了杂化催化剂中单原子Ni结构的高稳定性。

如图7a所示,在1 M KOH条件下,Cu/Ni-NAC 10:1开始生成15%以上的C2H4,且C2H4 FE随着过电位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在−0.9 V时,C2H4 FE达到53%的平稳值。更基本的条件是10 M KOH,可以提高C2H4的收率,降低C2H4的起始过电位。在−0.3 V时开始生成37% C2H4,在−0.5 V时达到峰值66% C2H4。显然,通过控制液池中的电解质pH值,我们的混合催化剂可以在显著降低过电位的情况下,将C2H4 FE40%(中性)进一步提高到66% (10 M KOH)。为了进一步证明混合催化剂中两组分的协同作用,在相同的流动池条件(10 M KOH)下,对纯Cu NWs催化剂进行了对照实验。我们观察到,在−0.3 V下使能30-40% C2H4 FE, Cu NWs的行为与Cu/Ni-NAC 10:1相似(7b)。然而,在负过电位较高的情况下,由于竞争析氢反应速率显著提高,Cu NWsCO生成量降至接近0CO产量的缺乏导致含Cu NWsC2H4产量急剧下降。同时,我们评估了混合催化剂在10 M KOH条件下eCO2RR的稳定性(7c)。在- 0.5 V条件下恒电位电解10 h后,C2H4 FE66略微下降到53%,而电流密度保持在100 mA·cm2以上。与最近的铜基催化剂相比,我们的混合催化剂具有高选择性和低过电位活性(S1)。因此,Cu/Ni-NAC 10:1有望作为低过电位下选择性将CO2还原为C2H4的稳健催化剂。

转自:“科研一席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