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现象的研究:背景、独特性、功效与意义

2023/7/20 11:48:44  阅读:39 发布者:

作者简介

姚小涛:管理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西安交通大学现代管理与组织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E-mail: yxt@mail.xjtu.edu.cn

基于现象的研究的最新相关学术动态

基于现象的研究正在成为当下国际管理研究特别强调的研究思路与方式,例如,国际管理学纯理论性顶级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副主编、主编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发表编者评论(Editorscomments)和刊首语(From the editors),号召发展“现象式的理论”(Phenomenal theory)(Ployhart & Bartunek, 2019)和解析如何进行基于现象的理论化工作(Phenomenon-based theorizing)(Fisher, Mayer & Morris, 2021);战略管理国际顶级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23年第1期刊发了基于现象的研究的特刊,收录了12篇该方面多种风格与方法的论文,四位客座编辑(Graebner, Knott, Lieberman & Mitchell, 2023)撰文解析何为基于现象的研究及其重要作用;国际商务领域一流期刊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的时任主编就曾针对国际商务领域研究时弊发表编者按,呼吁在该领域加强基于现象的研究(Doh, 2015);2013年组织行为领域一流期刊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曾发布围绕中国的基于现象的研究的特刊征稿启示(Leung, Friedman & Chen, 2013),并最终于2017年正式出版了该特刊(Chen, Friedman & McAllister, 2017)。关于中国企业的基于现象的研究近期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是2019年发表于Academy of Management Discoveries上的论文(Li, 2019),该文针对的是这样一个令人困惑且现有理论难以较好、完全回答的现象:为什么那些源自于西方(以美国为主)的互联网公司,都无一例外地在中国失败了,纷纷退出了中国市场呢?相对于其他行业总能见到西方公司及其品牌的影响,甚至成为市场上的强力占据者,为什么在互联网行业却均失败了呢?——这确属一个困惑难解但却让人禁不住想要探究的现象(Li, 2019)。

基于现象的研究方式的独特性

基于现象的研究的核心思路是提炼环境中新出现的令人困惑、难解、奇特且现有知识与理论不易直接回答的管理现象,这种研究方式既不同于文献驱动式的研究,也不简单地以提出某个理论或改进某个理论为其直接出发点,即它也不同于纯粹的理论驱动式的研究(当然,不排除其研究的最终结果是提出新理论或促进现有理论得以完善),被视为是一种更直面管理实践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在复杂环境中的现象阐析与问题解决方面尤为有效(Ployhart & Bartunek, 2019; Satre & Van de Ven, 2021; Graebner, Knott, Lieberman & Michell, 2023; von Krogh, Rossi-Lamastra & Haefliger, 2012),很值得关注与在研究中加以运用(Schwarz & Stensaker, 2016; Ployhart & Bartunek, 2019; Graebner, Knott, Lieberman & Mitchell, 2023),在这一研究方式下展开研究,有助于找寻出意想不到的理论发现。

事实上,基于现象的研究方式正式、明确地受到集中重视也就是近些年来的事情,这是因为目前管理研究中所盛行的纯粹理论驱动或文献驱动式研究(Hambrick, 2007; Corley & Gioia, 2011; Doh, 2015; von Krogh, Rossi-Lamastra & Haefliger, 2012)往往容易引致研究人员沉浸于虚拟的“现实”中,醉心于简单的从文献到文献式的并不一定能够较好对应现实存在的“头脑式”情境之中,从而使得研究只求推动“理论”或“理论空白点”而不需考虑太多现实需求,其最终结果是管理研究中有了“太多的理论”(Hambrick, 2007)但其却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理论与实践形成了明显的脱节现象(Banks, Pollack, Bochantin, Kirkman, Whelpley, OBoyle, 2016; Fisher, Mayer & Morris, 2021; Ployhart & Bartunek, 2019; Doh, 2015; Chen, Friedman & McAllister, 2017; von Krogh, Rossi-Lamastra & Haefliger, 2012; Schwarz & Stensaker, 2016),研究工作沦为了一场单纯追求期刊发表的“游戏”,这也是目前及时反映并解决时下现实与重大问题的原创工作及理论不易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Tihanyi, 2020; Tsang, 2022; Harley & Fleming, 2021; 姚小涛12023;姚小涛,2016)。何佳讯、葛佳烨、张凡(2021)和赵新元、吴刚、伍之昂、黄宾、王宇(2021)均对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贡献影响力做了系统全面的探析,指出我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以及国际学术活动参与度与影响度等方面均已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这确实是值得我们赞许之处,但与此同时,这两个研究都发现真正属于我们的原创管理理论或由我们主导的原创发现还是非常少的,这种情况值得深入思考(何佳讯、葛佳烨、张凡,2021;赵新元、吴刚、伍之昂、黄宾、王宇,2021)。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许多研究执着于沿着老的文献问题与理论话题接续展开(文献驱动与理论驱动)、较重的直接借用(西方)主流理论来进行分析的研究风格,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令人困惑与奇特的当下现象关注较少而无法形成研究议题的重要突破,最终造成研究总是陷于边际性贡献的困境之中。

基于现象研究的功效

Agarwal & Hoetker2007)曾对管理研究的学科渊源、特征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以“浮士德交易”来隐喻管理研究可能面临的风险与问题。他们指出,管理研究渊源于并借用了大量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但却由此而生成了一个风险与问题:研究研究后续会否跳出上述单一路径,形成属于自己的完整、成熟与独立的理论体系,就如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同魔鬼打赌进行交易一样,以死后丧失自我灵魂的风险作为赌注来换取生前的“享乐”。我们依此可提出类似的设问:纯粹简单的理论驱动与文献驱动式(只从理论与文献出发)的研究方式,会不会以获得大量“理论”与“知识”为代价而丧失了管理研究本来价值取向与真正的应有“灵魂”?这是很值得思考与警惕的,这一反思恰好反衬出基于现象的研究的优势与价值。

基于现象的研究不仅强调始终将研究视野与重点聚焦于实践与环境中的重要、新颖现象与问题,但其最终目标绝不仅仅在于关注现象本身上,而是通过揭开现象之谜而解决现实问题并完善或创造理论,只不过它和传统研究方式在出发点与思维逻辑顺序及特征方面有所不同而已。基于现象的研究,可以是质性的,也可以是量化的,但往往不需在研究之初就先入为主地形成定论或以某个理论为视角作为研究切入点,也不须先提出某些需要实证检验的理论假设,而是通过综合性方法与手段对现象进行梳理与剖析,一点点厘清其中的机制机理,从而最终对已有理论进行完善或形成全新的理论(Graebner, Knott, Lieberman & Mitchell, 2023; Ployhart & Bartunek, 2019; Chen, Friedman & McAllister, 2017; Fisher, Mayer & Morris, 2021; Van de Ven, 2016;von Krogh, Rossi-Lamastra & Haefliger, 2012; Schwarz & Stensaker, 2016, 2014; Li, 2019; Eisenhardt & Graebner, 2007),此种研究思路与方式可以被视作更接近于溯因逻辑法(Sætre & Van de Ven, 2021; Fisher, Mayer & Morris, 2021)。事实上,基于现象的研究与溯因逻辑,本身就是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与新理论提出的重要方式,这种研究方式往往认为理论或概念不仅仅是发现出来的,更是被发明出来的(参见百度百科“溯因方法”)。在管理学科中,奠定现代管理学知识基础之一的“霍桑实验”便是基于现象的研究的一个典范(Ployhart & Bartunek, 2019; Chen, Friedman & McAllister, 2017):正是因为在初期实验中,对于无论如何调整工作条件都会让工人生产率提高这一“反常”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邀请了梅奥(梅约)入驻霍桑工厂,通过一系列持续数几年的研究,揭开了现象之谜,总结得到了诸多奠基性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与强调,但是,许多原先被视作(深度)情境化(例如,Li, Yao, Sue-Chan & Xi, 2011; Yao, Li, Sue-Chan & Xi, 2009)以及某些中国原创理论或构念研究(郑伯埙、王安智、黄敏萍,2009),或多或少都带有“基于现象的研究”思路与方式的痕迹(Schwarz & Stensaker, 2016, 2014; Graebner, Knott, Lieberman & Mitchell, 2023; Ployhart & Bartunek, 2019; Chen, Friedman & McAllister, 2017; Fisher, Mayer & Morris, 2021; Van de Ven, 2016von Krogh, Rossi-Lamastra & Haefliger, 2012)。再例如,笔者曾根据对袁家村长达10年来的体验、跟踪、观察与思考,捕捉到其中某个独特的、令人不解的现象,通过在不断排除已有各种理论能够有效解释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构念:悖论式组织(姚小涛22023),这种研究便带有显明的“基于现象的研究”的思路与风格。

当下国际上管理研究开始日益强调基于现象的研究,不仅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过于明显背景下对于研究的一种反思与重新定位,而且更是数字化情境下不断浮现的组织成长实践中新现象的待解要求(Fisher, Mayer & Morris, 2021),这个总体研究背景正好暗合了基于现象的研究可以有效解决复杂环境中困惑复杂问题的研究方法优势,因此基于现象的研究的重要性在近几年被更明确摆上研究“台面”并非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背景的。可以看出,基于现象的研究近年来日益被集中关注,是与传统研究方式存在的不足及其在当下环境中的难以发军较好担当性有着重要关系的。

基于现象的研究方式对于中国组织管理问题研究的特殊意义

对于当下中国组织管理问题与现象的研究,不仅受组织所嵌入的中国制度独特因素影响(井润田、贾良定、张玉利,2021;黄群慧,2018;姚小涛32023),而且还受到诸多不同于传统环境特征的新的数字化情境因素的作用,因而更具复杂性、独特性与新颖性。对于这种组织管理现象与问题,在研究时,应避免直接简单借用“先前”理论(哪怕是深度基于中国情境、具有中国原创特征的“传统已有”理论与知识),以某种定势来切入分析。这是因为,尽管已有海量的关于组织管理(西方)主流理论以及一定的基于中国特定情境甚至“本土”研究,但在当下中国独特新颖的企业运营环境(如全新的数字化情境)中,似乎不宜强求从某种单纯的理论研究模式先行“刻板”地切入,而宜从特定环境中的具体实践活动出发,聚焦那些有趣且重要同时又令人困惑不解的奇特现象与问题去展开研究(Li, 2019; Graebner, Knott, Lieberman & Mitchell, 2023)。这或许是一种很值得关注与采用的研究思路,即当某些实践现象与研究问题用已有理论及认知难以较好、完整回答时,不应先去“照顾”理论而应先直面现象与问题,而应从现实出发,一步步设问,层层探析,一点点厘清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深层机理与逻辑,然后再回过头来与已有文献成果及理论进行比对与“互动”,以形成对现象与问题的完整理解与认识,从而最终对已有理论进行完善或者形成新的理论。这种研究思路也切中了管理理论与知识形成的基本脉络:理论源于实践,新理论源于新实践而非起自于凭空的构想与虚拟的场景,从而使得管理研究更具“烟火气”和“生活化”,更好地促生原创的灵感源泉。

参考文献

何佳讯、葛佳烨、张凡,中国学者管理学研究的世界贡献:国际合作、前沿热点与贡献路径——基于世界千种管理学英文期刊论文(2013-2019年)的定量分析,管理世界,2021379):36-67

黄群慧,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情境、历程、经验与使命,管理世界,20183410):86-94+232

井润田、贾良定、张玉利,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及其关键科学问题,管理科学学报,202124(8)76-83

百度百科,溯因方法,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A%AF%E5%9B%A0%E6%96%B9%E6%B3%95/7276613?fr=aladdin

姚小涛1,中国管理研究问题价值性:有趣性 vs 重要性的辩证探讨,收录于《管理田野笔谈:开展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探索与思考》(姚小涛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3年。

姚小涛2,基于中国组织实践的原创理论构建与“悖论式组织”研究,收录于《管理田野笔谈:开展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探索与思考》(姚小涛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3年。

姚小涛3,研究“有趣性”与讲场景中的管理故事,收录于《管理田野笔谈:开展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探索与思考》(姚小涛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3年。

姚小涛,组织与管理新理论:我等你等到花儿都谢了(1)(2),管理微评论(微信公众号:MMR201609),20161211日、20161219日。

赵新元、吴刚、伍之昂、黄宾、王宇,从跟跑到并跑———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国际影响力的回顾与展望,管理评论,20213311):13-27

郑伯埙、王安智、黄敏萍,康庄大道与羊肠小道之间的抉择:提升华人管理研究的“局内人”观点,组织管理研究(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985-99

Agarwal R & Hoetker G, A faustian bargain? the growth of manage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lated disciplin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6):1304-1322 (P. 1313).

Banks G C, Pollack J M, Bochantin J E, Kirkman B L, Whelpley C E & OBoyle E H, Managements science-practice gap: A grand challenge for all stakehold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59: 22052231.

Chen C C, Friedman R & McAllister D J, Seeing and studying China: Leveraging phenomenon-based research in China for theory advance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17, 143: 1-7.

Corley K G & Gioia D A, Building theory about theory building: What constitutes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1, 36: 12-32.

Doh J P, From the Editor: Why we need phenomenon-based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5, 4: 609611.

Eisenhardt K M &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 25-32.

Fisher G, Mayer K & Morris S, Phenomenon-based theoriz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21, 46: 631639.

Graebner M E, Knott A M, Lieberman M B & Mitchell W, Empirical inquiry without hypotheses: A question-driven, phenomenon-based approach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23, 44, 3-10.

Hambrick D C, The field of managements devotion to theory: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 13461352.

Harley B & Fleming P, Not even trying to change the world: Why do elite management journals ignore the major problems facing humanity?,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2021, 57: 133-152.

Leung K, Friedman R & Chen C C, Call for Papers: Special issue on leveraging phenomenon-based research in China for theory advance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13, 122: 305-306.

Li F, Why have all western internet firms (WIFs) failed in China? A phenomenon-based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Discoveries, 2019, 5: 1337.

Li S X, Yao X, Sue-Chan C & Xi Y, Where do social ties come from: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governmental tie distribution among Chinese manager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11, 7: 97124.

Ployhart R E & Bartunek J M, Editorscomments: There is nothing so theoretical as good practiceA call for phenomenal theo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9, 44: 493497.

Sætre A S, & Van de Ven A H, Generating theory by abduc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doi:10.5465/amr. 2019.0233, 2021.

Schwarz G M & Stensaker I G, Showcasing phenomenon-driven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2016, 16: 245264.

Schwarz G & Stensaker I, Time to take off the theoretical straightjacket and (re-) introduce phenomenon driven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2014, 50: 478-501.

Tihanyi L, From Thats interestingto Thats importa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20, 63: 329-331.

Tsang E W K, Thats interesting! A flawed article has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management researche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2022, 31: 150-164.

Van de Ven A H, Grounding the research phenomenon,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2016, 16: 65-270.

Von Krogh G, Rossi-Lamastra C & Haefliger S, Phenomenon-based research in management and organisation science: When is it rigorous and does it matter? Long Range Planning, 2012, 45: 277298.

Yao X, Li S X, Sue-Chan C & Xi Y, Structural replacement or structural inducement: Government ties of Chinese business executives,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09, 26: 54-70.

转自:“思得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