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新传博士招生考情分析 | 清华大学

2023/7/14 11:02:54  阅读:50 发布者:

考情分析系列来啦,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编会整理国内各大院校的新传博士招生情况,包括招生人数、申请考核条件、复试比例、复试办法、博导介绍等内容,同时心传考博也会持续关注2024的博士招生简章,及时为大家更新招生信息。

现在,是清华大学专场哦!

阅读索引

招生人数

申请条件

报名流程

材料提交

材料审查与综合考核

推荐拟录取

博导信息

考情分析

招生人数

2023:27

2022:31

2021:31

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可申请普通博士生;本校二、三年级非定向就业在读硕士生已按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学完全部硕士学位课程并完成开题、各科成绩优秀,经导师同意可申请硕博连读生;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推荐免试条件可申请直博生;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

4.有两位与申请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5.论文博士生申请人一般应为获硕士学位后有五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者,以及个别获学士学位后有八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在本人所从事的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已作出有创新性的成果,基本达到或接近博士学位水平;

6.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申请人具体要求详见:清华大学工程博士项目相关招生简章;

7.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申请人应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体要求详见:《清华大学思政课骨干提升计划教育博士项目(2023年)招生简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23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8.对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的人员,需在本人所从事的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发表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要申请专业、学科或相近的领域工作六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

2)已修完所申请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及选修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提供授课单位的成绩证明);

9.我校2023年启动面向海外高校中国籍优秀本科毕业生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申请条件详见招生院系招生简章;

10.非学历教育的专业学位申请人在资格审查时须已获硕士学位,尚未获得硕士学位申请人按同等学力申请人员对待;

11.申请人持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申请,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须提交认证报告;

12.申请人须承诺学历、学位证书和所提交报名材料的真实性,一经招生单位或认证部门查证为不属实,即取消学习资格;

13.申请人存在学术道德、专业伦理、诚实守信等方面问题者,一经查实,不予录取或取消学习资格。

报名流程

申请人申请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凡不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人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申请人本人承担。

1.申请报名时间

清华大学博士生招生申请报名时间分为9月与11月。其中:

①我校所有院系强军计划(限报理工科)、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对口支援(省部共建)计划、政治课教师仅在20229月进行,后期不再继续招生。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等专项计划与院系普通计划同期申请、考核。

②院系如在9月完成招生计划将不再组织后期招生,部分院系如9月未完成招生计划,将组织11月申请。

2.申请流程

1)登录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服务系统(https://yzbm.tsinghua.edu.cn),进入网上报名系统,按要求填写本人各项真实信息,所填写信息确认无误后,须“确认”完成报名流程,确认后,所填信息及志愿不得修改;

2)名信息并缴费确认后,按规定将身份证明、本科和硕士阶段成绩单、学士和硕士学位证书、考生承诺书、报名申请表、申请院系招生简章要求的其他材料等以电子文档形式在申请服务系统内提交并确认。

3)申请人在线邀请两位与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在线填写推荐信。推荐专家按申请服务系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上传专家推荐信,同时请专家协助妥善保存推荐信原件,待后续接收通知将书面版寄至申请人所申请院系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或在线完成推荐书后将书面版密封(在密封信封的封口骑缝处签字)交申请人寄至所申请院系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

材料提交

有效身份证明;

外语水平证明;

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业成绩单;

本科毕业证书(并附学信网《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学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附学信网《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硕士学位证书,其中应届生需提供在学证明;

两封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称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或以上的专家的推荐信;

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考生诚信承诺书;

《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

硕士论文(应届硕士生可提供硕士论文的选题报告);

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

其他可证明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材料。

以上材料须真实有效,如存在失信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等则一票否决,取消申请人博士生报考或录取资格。

1:申请人在线邀请两位与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在线填写推荐信。推荐专家按申请服务系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上传专家推荐信,同时请专家协助妥善保存推荐信原件,待后续接收通知将书面版寄至申请人所申请院系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或在线完成推荐书后将书面版密封(在密封信封的封口骑缝处签字)交申请人寄至所申请院系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

2:申请人持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申请,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并提交认证报告。

材料审查与综合考核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组织材料审查组对全部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阅,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择优确定参加综合考核名单,通知申请人参加综合考核。

1.材料审查流程: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组织材料审查组对全部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阅,每份申请材料至少3位专家逐一审核,百分制打分,并取平均分,如有分组将对各组间成绩进行标准化。按照最终成绩由高到低依招生计划按最多1:3参加综合考核。

2.综合考核形式及项目:综合考核由专业考试(笔试,2小时)和面试组成。

笔试科目为《新闻传播学综合》,笔试时长为2小时,满分100分,考查专业基础知识与英语水平。

笔试由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根据招生情况和专业要求,安排至少3名博士生导师制定统一的笔试考卷。主要考察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全球新闻传播现象分析等,其中英文试题不少于30分。

面试过程中每位考生约30分钟,满分100分。面试重点考查申请人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素养、学术能力、学术志趣等。

推荐拟录取

笔试成绩占40%,面试成绩占60%,加权后作为申请人综合考核成绩。

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以申请人的综合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具体招生情况和培养条件,并结合当年招生名额确定推荐拟录取名单,报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在综合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经由导师提出,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签署意见同意,可选择研究方向相近者录取。

博导信息

01中国特色新闻学

王君超 教授

研究方向:媒介批评、新闻学、应用传播学、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联系方式:achao@tsinghua.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新媒介’环境下的报纸发展趋势及转型研究”(14AXW003)

近期论文:

1. 顶层设计与新闻舆论“四力”体系初探

2. 电视新闻评奖的价值维度探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类获奖作品评析

3. 用“症候式阅读法”把握媒体融合的“总问题”——阿尔都塞《读〈资本论〉》的“第二种阅读方法”借鉴

4. 平台型媒体、“中央厨房”与深度融合——兼论《赫芬顿邮报》的衰变

5. 朝日新闻转型及对中国报纸的启示

胡钰  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理论、文化传播、企业传播

联系方式: huyu@tsinghua.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研究”(18ZD21

近期论文:

1.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意蕴与国际传播

2. 展现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中国形象

3. 元宇宙中的人际交往:媒介化依赖与主体性重建

4. 基于文明互鉴理念的国际传播观念构成与效能提升

5. 数字媒介发展的哲学反思——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

吴璟薇  副教授

研究方向:媒介理论、社交媒体公与私、跨文化传播与新闻传播史

联系电话:18500940902

电子邮箱:wujw@tsinghua.edu.cn

科研项目: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媒介技术观研究”(21YJC860022

2.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数字媒介技术视域下的新闻理论与实践探索”(2019THZWJC57

近期论文:

1. 中国企业面向德国“Z世代”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2. 中文打字机与内部出版变革:媒介技术实践与媒介考古

3. 职业书写的“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民国时期的中文打字机与女打字员

4. 技术的追问:对智能新闻生产中人与技术关系的考察

5. 基础设施与数字时代的新闻价值变迁:对媒介技术、新闻时效性与相关性的考察

虞鑫  副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媒介与国家治理、国际传播

联系方式:yuxin1@tsinghua.edu.cn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坚守新闻真实性的路径、机制与方法研究”(21CXW001)

2. 清华大学“清新计算传播学与智能媒体实验室研究支持计划”(2023TSJCLAB001

近期论文:

1. 中国青年政治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政治观念、媒介使用、社会资本与代际差异

2. 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建与共享

3. 从公共性到人民性:媒体的两种不同公意形成之路

4. 超越帝国:国际传播的普遍主义迷思及其范式转型

5.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全球史叙事视野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路径

ZHAO YUEZHI (赵月枝) 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东西方关系和城乡关系视野下的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

联系方式:

yuezhizhao@mail.tsinghua.edu.cn

近期论文:

1. 中国共产党早期乡村革命传播:完善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地方逻辑起点

2. “手握笔杆当战士”:“浙江宣传”的舆论引领创新实践

3. 反“线性历史观”启示的中国新闻理论方向与路径

4. 文艺“剧中人”与历史“剧作者”——《龙江颂》剧组在葛隆大队的经历

5. 读《依附之路》,谈中国道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经典的问题意识与当代价值

02视听传播与创意媒体

尹鸿  教授

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影视传播文化产业

近期论文:

1. 栉风沐雨,逆势前行:2022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

2. 烟火人间 温暖现实——2022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

3. 让中国故事具有世界价值——评《重返红旗渠》对复调纪录片的探索与创新

4. 减量提质 降本增效——2022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发展趋势

5. 在全球化背景下崛起的中国80后导演

雷建军 教授

研究方向:纪录片研究

近期论文:

1. 从产业化到“纪实+” 国产纪录片的转型与升级

2. 人类学视野下的纪录电影创作——以《大河唱》为例

3. 互动叙事与流动的真实:网络纪实影像的逻辑演变

4. 互动叙事与流动的真实:网络纪实影像的逻辑演变

张小琴  教授

研究方向:视听传播、社会化媒体应用

联系方式:903820067@qq.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影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故事的影像修辞系统”(18BC042

近期论文:

1. 符号、故事与形象:中国故事影像修辞系统的建构

2. 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电视剧创作的一种可贵方向

3. 抗“疫”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对外传播策略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4. 高质量发展改版背景下科学纪录片的创新叙事及传播效果

5. 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最新动向及其启示

曹书乐 副教授

研究方向:传播理论思想史、网络视听传播、社会意义与青年文化的生产

联系方式:caoshule@tsinghua.edu.cn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新媒体艺术创新研究”(18ZD12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数字游戏批评的理论建构与话语实践研究”(18YJAZH025

近期论文:

1. “玩托邦”中的性别实践:中国女玩家如何看待游戏中的女性角色

2. 作为劳动的游戏:数字游戏玩家的创造、生产与被利用

3. 竞争、情感与社交:《阴阳师》手游的氪金机制与玩家氪金动机研究

4. 科幻美剧中的人工智能核心议题

梁君健  副教授

研究方向:影视传播、视觉文化、影视人类学、媒介与社会

科研项目:

1.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5G语境下短视频促进国家形象传播研究”(20205080075

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媒体语境下移动互联网视听内容建设创新路径研究”(20CXW007

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主流电视剧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GD2008)

近期论文:

1. 从视听交往到社会缝合:纪实类短视频的视听话语形态

2. 数字新闻生产创新:一项关于记者Vlog的新闻社会学研究

3. 破壁与融合:当代纪录片创新发展的技术动因研究

4. 静态角色与动态角色:系列片的人物塑造及意义表达研究

5. IP转化的产业偏好与创作特征:基于网络剧集的统计研究

司若  教授

研究方向:视听产业研究

联系方式:siruocuc@163.com

科研项目:

1.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视听艺术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22ZDA083

2.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项目“世界电影产业格局与发展趋势研究”(2019THZWLJ34

近期论文:

1. Film3立体化生态系统:Web3对影视产业的意义

2. 非遗题材短视频的视觉语法与国际传播研究

3. 内容创新与产业赋能:2022年中国网络视听创作盘点

4. 公共艺术 伦理困境 规制探索——移动短视频与公共空间关系研究

5. 主旋律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发展的成功路径

03传媒管理与经济传播

崔保国  教授

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传媒产业、网络空间治理

近期论文:

1. 创新融合与坚韧发展——从2022横店指数看影视集聚区发展

2.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多元化运营

3. 中国传媒产业十年发展的成就与生态之变

4. 话语权重构与闭环化整合:地方报业自建视频新闻客户端的创新探索

5. 2021202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杭敏  教授

研究方向:传媒经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财经新闻报道与经济传播

科研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项目“构建全球化互联网治理体系研究”(17JZD032)

近期论文:

1. 从数据主权到数据确权:数字时代传媒发展的创新路径

2. 2021年全球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3. 互联网治理下的数据主权与媒介策略

张铮  副教授

研究方向:数字文化产业、新媒体与人的发展、文化消费与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zhangzheng@tsinghua.edu.cn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新型数字文化消费对Z世代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22BH156)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和科技融合特色产业集聚公共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2019YFB1406001)

3.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2019THZWJC55

近期论文:

1. 从创意者经济到认同者经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需求侧转型

2. “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我国影视文化产业海外传播的实践升维

3. 拟身链接:基于深度伪造技术的人机互动及其社会善用可能

4. “沉浸”的核心要义与文化逻辑

5. “他乡客”如何“融新城”?——微信使用与当代都市流动青年地方感建构的关系探究

04智能传播与科技应用传播

金兼斌  教授

研究方向:媒介效果研究、科学传播、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编辑出版

联系方式:jinjb@tsinghua.edu.cn

科研项目:

1. 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重大课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2016ZX08015002

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智能时代的信息价值观引领研究(18ZDA307)

近期论文:

1. 对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的理解

2. 社会化媒体使用与科学知识沟——以转基因知识沟为例

3. 社会计算领域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基于两大文献数据库的社会网络分析

4. 科学传播中的科学共识与平衡叙事问题

5. 社会化协同辟谣:行动者网络与运行机制

陈昌凤  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素养

联系方式:fengchen5266@163.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智能时代的信息价值引领”(18ZDA307

近期论文:

1. 由数据决定?AIGC的价值观和伦理问题

2. 媒体融合应深入人类社会和生活

3. 人机何以共生:传播的结构性变革与滞后的伦理观

4. 社会和技术属性与算法偏向

5. “去蔽”的警示:算法推荐时代的媒介偏向与信息素养

卢嘉  教授

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变迁、国际传播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18BXW112

近期论文:

1. 数字时代的新闻真实观:基于全球21个国家记者调查的多层回归分析

2. 网络社会与传播力

3. 互联网与国家认同:媒介生态学视角下基于全球33个国家的实证研究

戴佳  副教授

研究方向:环境传播、媒介社会学、传播与社会变革

联系方式:jiadai@mail.tsinghua.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环境生态文明传播策划与效果研究”(18BXW088

近期论文:

1.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外传播与话语权构建

2. 全球视野下的环境正义:垃圾跨境转移报道比较研究

3. 从民主实用到行政理性:垃圾焚烧争议中的微博行动者与话语变迁

4. 用社交媒体讲好中国的绿色故事——“地球一小时”活动案例分析

曾繁旭  教授

研究方向:环境与气候传播、风险沟通、政治传播、战略传播

联系方式:zengfanxu@tsinghua.edu.cn

科研项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媒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6XCB010)

近期论文:

1. 传媒创业机构的竞争战略:个性化、社群化与联盟化

2. 传媒创业语境下的传媒公共性:困境、张力与前景

3. 文娱报道的脉络感与纵深感

4. 重新定义传媒业的创新:持续性传媒创新与颠覆性传媒创新

5. 传媒创业项目的融资:风险资本青睐的商业模式

沈阳  教授

研究方向:AI和大数据、新媒体、元宇宙、网络舆论、虚拟人和机器人

联系方式:124739259@qq.com

科研项目:

“基于机器博弈的网络信息传播安全多准则动态管控策略研究”(19ZDA329

近期论文:

1. 智能对话新篇章——ChatGPT的探索与未来

2. 元宇宙的三化、三性和三能

3. 元宇宙不是法外之地

4. 元宇宙的大愿景

5. 网络连接观:类型划分、演化逻辑及风险防范

蒋俏蕾  副教授

研究方向:人与媒介交互、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数字融入、计算社会科学

联系方式:qiaoleijiang@tsinghua.edu.cn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智能时代的信息价值观引领研究”(18ZDA307)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智能手机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及其协同共治机制研究”(20BXW127

近期论文:

1. 数智时代的“亲密”:媒介化亲密、亲密资本与亲密公众

2. 全媒体时代的决策与素养:媒介可供性与分布式认知

3. 隐蔽而日常:游戏霸凌机制探究

4. 弥合数字鸿沟 助力全民阅读:信息无障碍与数字融入研究脉络与趋向

5. 银发冲浪族的积极老龄化:互联网使用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陈梁  副教授

研究方向:健康、环境与风险传播,计算传播,媒介心理学

联系方式:chenliang@tsinghua.edu.cn

近期论文:

1.Wang, X., Chen, L.(Corresponding Author), & Shi, J. (in press). Who sets the agenda? The dynamic agenda setting of the wildlife issue on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SSCI Journal Q1 in Communication).

2.Chen, M. & Chen, L. (Corresponding Author) (in press). Advancing the EPPM through inclusion of other-oriented threat for promoting smoking cessation inten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SSCI Journal, Q2 in Communication, Q1 in General Social Science).

3.Chen, L., Tang, H., Liao, S. & Hu, Y. (2020). e-Health campaigns for promoting influenza vaccination: examining effectiveness of fear appeal messag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Telemedicine & e-Health. doi: 10.1089/tmj.2020.0263 (SCI Journal, Q2 in 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

05国际传播与全球治理

范红  教授

研究方向:国家形象、城市品牌、战略传播、跨文化传播、企业传播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研究”(18ZD21

近期论文:

1. ChatGPT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图景:分析与思辨

2. 从文化认同到跨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交际伦理转变

3. 中国传统节日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符号表征与创新传播

4. 国家形象与文化符号体系的战略传播——基于日本文化符号传播实践的考察

史安斌  教授

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全球传播、危机传播

近期论文:

1. 平台化时代的调查性报道:历史传承与实践转型

2. 人机共生时代国际传播的理念升维与自主叙事体系构建

3. “技术后冲”时代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趋势与路径:基于五大主题的文献分析

4. 乌卡时代的“健康游戏”:概念演进与实践发展的路径探究

5. 聊天机器人与新闻传播的全链条再造

周庆安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媒体与外交政策分析、政治传播与新闻发布

近期论文:

1. 人工智能冲击下新闻传播教育的认同构建

2. 在历史冲突情境中重新与学科对话

3. 在多元语境下理解国际传播效能命题

4. 学科与民族: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重构

5. 多元主体和创新策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构建

张莉  副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政治传播、中欧人文交流与传播、媒体与国际关系

联系方式:lizhang11@tsinghua.edu.cn

匡恺  副教授

研究方向:健康传播、人际传播、风险传播

联系方向:kuangkai@tsinghua.edu.cn

近期论文:

1. 人工智能冲击下新闻传播教育的认同构建

2. 基于动机信息管理理论的系统综述与元分析

3. 不确定性与信息管理:基于动机信息管理理论的元分析

转自:“心传考博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