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夫,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包括社会不平等、城市社会学、数字社会研究等。
以下问题由高一学生提出来。
利用周六上午的时间,
给出了简要的回答。
希望能够帮助到他们的思考。
QA&
这个专业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
在宏观层面它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现代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时候,工业革命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变,新旧观念交相辉映,新旧制度激烈冲突,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整个社会将走向何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困惑。
在这样的历史关口,怎样去理解社会: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演进运行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社会的未来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思想家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在具体的社会现实面前,城市兴起中的各种相关问题、城市中的社会矛盾、社会群体关系的破裂、人员从乡村到城市的大流动等等社会问题,都需要新的知识体系支撑的社会政策来应对。所有的这些促成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发端,而社会学正是其中之一。
简言之,社会学是一门理解社会的构成与运行的学问。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社会学学科起源的过程中借用了自然科学的种种思考方式与解释模式。最初,社会被看成与人体肌体相似的“有机体”,用“社会生理学”的思路来讨论社会的构成与功能;被公认为创造了“Sociologie”这一学科名称的孔德,则是直接使用了“社会物理学”(当今数据与计算领域中仍然在使用这一术语),并借用“静力学”“动力学”来讨论社会的构成与运行两种状态体系。
从上面讨论的角度来讲,从其诞生开始,社会学在思想与方法上有着特定的学科发展路径。
这个专业解决哪些跟现实相关的问题?
站在整体社会发展的角度,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专业?
社会学的起源,在于反思工业生产与现代变迁对传统社会所带来的冲击。因此,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就是为了提供解决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宏观思想与具体策略(在后来的发展中,的确有偏重前者忽视后者的倾向)。众多社会研究都指向了如何剖析、如何理解具体的社会现实。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重大的社会变迁可能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生产岗位的转移。在研究这一具体社会现象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发明了“农民工”(英译为migrant worker)这一术语,研究了农民工群体的迁移与季节性返乡,研究了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的进程,研究了农民工的收入如何反哺了农村家庭,也研究了留守儿童问题及可能的解决之道,还研究了农民工的收入与社会保障等等方面。
社会学是一门紧贴社会现实的学问,它从人与人的连接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启迪如何理解社会,如何看待他人的生活,如何提升生命的质量。伟大的社会学家米尔斯有一句名言,或许可以作为非常好的注解,作为社会学者,我们“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
在理论研究层面,
这个专业领域里曾经产生过哪些卓越的人物(2-3位即可)?
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毫无疑问,最伟大的社会学家是卡尔·马克思。他是一位思想深邃的批判者。在他看来,工业生产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互成就,带来了一个难以让社会大众受益的社会后果,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成形式:两个利益相对的剥削的资产阶级与受剥削的无产阶级。在此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规范都显示出了特定的结构。这样的社会构成当然也必然导致激烈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共产党宣言》也许是社会学学科中阅读最广泛的经典文献。
另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也是德国人,他是马克斯·韦伯。与马克思讨论宏观社会构成不同,韦伯更多地关注现代社会的观念基础。在韦伯看来,“理性”是启蒙时代的本质观念,而对于理性的追逐则是启动现代社会的根本动力。也正是由于对于理性的追逐,使得工业生产越来越有效率,也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使得社会的运转更为高效。一体两面的是,这样的趋势,一经启动就无可停止,因为它是一个追求至高至强的过程,永无止境。所以,韦伯颇为悲观地警醒,现代社会正走向一个自我编织的“理性的铁笼”。在其中,社会的运转摒弃了人性,只求高效。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不朽的经典名著。
中国最伟大的社会学家当然是费孝通。与上述两位思想家一样,费先生关注传统的中国社会,如何在现代工业生产的冲击下,融洽共生,走向大众富裕。他早期的研究显示,外来的现代工业在传统的中国农村,可以和家庭手工作坊耦合共生,形成农村支撑工业发展的模式。在1980年代以后,费先生探索了乡镇企业、区域发展等更大规模的现代工业生产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志在富民”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费先生的《乡土中国》《江村经济》是不可绕过的、理解中国社会的经典名著。
在社会应用层面,
跟这个专业相关的产业主要有哪些?
就业方向有哪些?
从高阶到普通,都有哪些职业与这个专业有关?
究其根本,社会学是一门基础性社会科学,在社会应用上跟众多(几乎所有)实际工作中的产业与岗位相关。更为关键的应该是,个人的兴趣与所学的知识,能够和什么样的工作相匹配。
在具体的行业中,专门的社会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产业调查、市场调查、社会调查的实施与统计分析中应用非常广泛。工作岗位则是从头到尾全面覆盖,从入门的实习生到世界知名调查公司的总裁都一应俱全。事实上,我有几个北大社会学的师兄甚至成为了中国市场调查行业的开拓者与成功的创业者。
除去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学者与研究者以外,还有相当部分社会学的毕业生进入了各个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政策研究部门,就相关的社会议题展开研究、探索应对策略、实施社会改革、提升社会福利。
事实上,数字时代是一个社会连接更为便捷、也更为重要的时代。所有的数字技术无一例外地最终应用到如何提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效率的领域。微信、微博、脸书、推特等所有产品的设计,其底层逻辑都运用了基本的社会学原理,也不断根据当前的社会变迁与社会研究的最新结论,调整产品结构与开发新的功能。因此,这些互联网大厂设立了众多社会学专业相关的岗位,旨在研究人机互动模式、用户群体特征等,做出更符合社会变化趋势的产品。我曾经也有学生在天美工作室的“王者荣耀”团队工作,还有学生在抖音产品部门工作。
当然,也有很多同学毕业之后,进入其他跟学科专业知识相关性不大的工作岗位。但是,社会学基础学科的训练以及社会情怀的价值观念,帮助与支撑他们适应新的岗位并学习新的技能。在产业界最为知名的应该是,当当的李国庆、蔚来的李斌、京东的刘强东。他们都是社会学科班出身。经济学出身的梁建章关于人口变化的理论研究与对策分析,则是尽显他的人文情怀与社会关怀。
您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是什么,
您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您最希望传递给学生的是什么?
您最常跟学生讲的一句话是?
回顾我的经历,毫无疑问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在高中阅读了几本“走向未来”(1980年代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丛书)之后,义无反顾地放弃了理科学习,转入文科参加高考。招生广告中的费孝通与雷洁琼两个人名,吸引了我进入了北大社会学系。事实上,当时对于社会学几乎一无所知。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就慢慢地全身心投入其中。
记得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说过,他本身是希望学习社会思想,但到了社会学,发现这是一个可以容纳他学习思考任何研究方向的学科。我的感受也一样。社会学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的视角,提供了一些思考社会的基本工具(包括理论与方法),帮助我们去剖析社会现实,提供我们的解释。
有很多社会学者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更为精深地去钻研某一特定的社会对象的独特因果解释(年轻的我也曾经陶醉于此);我现在所理解的社会学思维与想象力,更能够有助于在此基础之上,帮助我们贯通理解更多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进程。在我看来,人与人是相连的,社会现象是相互纠缠的,社会是复杂的,切割解释社会现象是不够的,也是危险的。
即使抱有这样的想法,我还是能够声称,我的研究方向专注于城市研究、家庭研究、社会不平等研究、还有数字社会研究,以及未来花费更多精力的社会变迁研究。
对社会学或是社会科学感兴趣的中学同学,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阅读经典和体悟自身与他人生活是最不可耽误的青春。
在多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
您对这个专业的认识或感情是否有变化?
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几十年的学习与研究,当然改变了我对于社会学的认识。回想起来,最初对于社会学,仅仅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专注于如何理解那些理论和掌握那些研究方法,获得研究的结论。在此过程中,也知道了解社会,理解他人的生活是所有这些研究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着对于社会更多的理解,包括对自身的反思,现在的我越来越感受到,社会学的研究对于我成为了一种完善自我的过程。事实上,很多对于人生的感悟都可以用社会学的研究表达出来,并由此变得更为清晰。社会很复杂,人生感悟也是五味杂陈,而社会学正好提供了抽丝剥茧的思考视角与工具。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当年博士生申请过程中,有的学校直接提示,他们更希望招收有着社会工作经验的年纪较大的候选人,从学校到学校的“职业学生”并不太受欢迎。也让我想起来,我那些人生经历丰富的北大老师们,对于社会的理解往往高人一筹。麦克·布洛维不是我的老师,但他也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与清华社会学有着非常深的渊源。他也许是我认识的当代最有激情、最富灵感、也最具感染力的社会学家,他一生丰富的经历显示了他的学问深深植根于他对于他人与自身生命的体悟。
因此,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越往后期我越发现,收获最大的经历并不是阅读,而是与他人的聊天过程。在其中,我能够获得无穷无尽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与学术灵感。因为,在那时,我觉得我是真正地在体悟他人的生命,并将之与我自身的体悟相对照。
如果我们要学习和深入一点了解这个专业,
您能否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和相关资源?
行文至此,其实我十分担忧,因为社会学在本质上是一门抽象的学问,我的回答中到处都是一些专业术语与专业观念,是不是给你们竖起了一道社会学的专业隔墙。在口头聊天还可以展开解释,在书面语言中则无能为力。
这也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困境,在大众知识普及中显得举步维艰。因此,中学生深入了解与学习这个专业,我个人并不十分推荐也不十分看好。我所了解的社会学的入门书籍可能都不是专门写给中学生的,阅读起来也有一定的门槛和难度,包括赵鼎新老师的《什么是社会学》、邱泽奇老师的《社会学是什么》。
如果要我向中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我可能会首先推荐社会学学科之外的书籍,大体包括两类。一类是科幻小说。科幻小说的底层架构一定是一个未来社会的设想,这是因为小说的铺陈推进需要简化架构,因此,科幻小说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是简化版的社会现实。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与“机器人”系列,都是不朽的天才之作,他本人及翻译的文笔都相当流畅。刘慈欣的《三体》与其他著作,很多都有相当深刻的社会思考。事实上,郝景芳是一个深具人文社科底蕴的作家,文字也是雕刻打磨得很细腻,作品不多,但特别值得阅读。
另一类是更为广义的社会生物学读物,讨论了生物与人类的社会变迁进程,包括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以及其他三本社会变迁的著作、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及其他相关著作、威尔逊的《缤纷的生命》《蚂蚁的世界》(另一作者写的《蚂蚁社会》也很不错)及其他拓展著作。
在有了这些视野更开阔的阅读之后,回头再来阅读更为抽象的社会学书籍,可能会事半功倍。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清华社会学”
转自:“社会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