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资讯 |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2023/7/13 15:11:56 阅读:50 发布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7月1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就、挑战与路径选择”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院长刘历彬主持开幕式。
与会学者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就与挑战”“共建‘一带一路’的可持续性”“‘一带一路’建设的机制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路径选择与经济外交”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显著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李向阳表示,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已经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与共建国家积极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学术界大力加强深入和创新性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当前,学术界围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取得共识,“一带一路”的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理论研究者需要积极加强学术交流,跟上“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对过程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看来,十年共建“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就可概括为“5+2”个方面,即大幅度提升了全球全方位互联互通水平,经贸投资合作潜能得到释放,拓展了国际合作新空间,增进了共建国家民生福祉,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最大的国际公共产品,逐步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理论体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谈道,“一带一路”本质上是新型全球化道路。其引领的新型全球化道路主要有五方面特征:通过改善互联互通来促进发展是精髓,政府间平等合作是标志,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先合作领域,重视民生援助与民生工程,强调新发展理念。
推进“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
“一带一路”未来如何干?刘卫东认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有一个照顾到基层和弱者的全球化理念,要更加重视制度和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注重推动各国发展知识的连通,强化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
翟东升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应稳固共建基本盘,深耕合作新领域,增添共建合作新动力新活力,大力开展贴近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合作,扎实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徐秀军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创造沿线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巩固沿线国家在全球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加强沿线国家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统筹好政府服务与市场主导、理念引领与务实合作、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传统经济与数字经济、巩固规模与提升效益、项目建设与项目运营、沿线国家与域外国家、国内协调与国际协作之间的关系。
“十年实践证明,没有必要的机制化建设,跨境投资者的权益就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曹红辉认为,稳步制定与各国发展相适应的各类规则和机制,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吸引更多资本参与,也有利于保护合作国的权益。要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机制建设,将“一带一路”倡议转换为固化机制。
与会学者还从绿色可持续发展、投融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债务风险等多领域深入探讨了共建“一带一路”在相关可持续性问题开展的积极探索以及存在的挑战,并围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区域和全球投资与贸易规则对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等机制化建设,以及在次区域合作、边疆地区发展等具体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了多学科多层次的学术讨论。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主办。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生态环境部等政府部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近60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