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特质的高度概括,也是塑造现代文明大国的主要内核。深刻理解和把握“五个突出特性”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为我们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塑造中国现代文明大国新形象提供了方向和指南。
顺势而为的必要举措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是实现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独立,首先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是做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必经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是展现现代文明大国新形象的有效手段。文明是进步的标志,而文明进步的载体通常以文明大国形式出现的。从历史规律来看,处于文明发展高点的大国往往具有世界性影响力,也因此成为人类社会某一时期展现文明进步的风向标和引路者。中华民族在农耕时期所创造的文明成就曾对世界文明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进入工业社会后,以工业进步为标识的西方文明因其起步早、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丰富而成为现代文明的代名词。但是,西方文明绝不是现代文明的“终结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唯有那些具有领先时代精神的大国才有可能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文明发展的新高度。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种种风险和挑战,中国以坚持胸怀天下的实际行动,提出诸多推动世界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那些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新理念、新行动讲出来,把现代文明大国应有的样子讲出来,也才更有助于各国之间加强了解、增进互信、推动共同发展。
深刻理解“五个突出特性”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我们讲好中华文明“五大故事”的来源和内容。
讲好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活了数千年且仍在发扬光大”的文明,这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力量一直在影响、甚至决定中国未来前行的方向,不会为一时所改变、所左右,“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观仍在指导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协和万邦”“亲仁善邻”思想也在指导今天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华文明古老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出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物质成果,也通过自我探索创造出永续发展的精神品质,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一部分。讲好中华文明连续性故事就是要把中华文明中那些影响中华民族进程的进步元素讲出来,把那些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品质讲出来。
讲好中华文明创新性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进取精神以及对这种进取精神的长久保持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品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千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去除糟粕、守正创新的历史。讲好中华文明创新性故事,就是要把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讲出来,把那些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讲出来,展现当代中国的卓越成就。
讲好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坚守核心利益是每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底线。讲好中华文明统一性故事,就是要把中华文明中“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统一进程讲出来,把不容置疑的统一底线讲出来,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性质和意义讲出来。
讲好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国文明发展史表明,什么时候采取开放包容的政策,什么时候就是中国最繁荣昌盛的时候。闭关锁国不仅锁住了他国,也锁住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开放包容被列为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今天的中国要发展,文明要进步,更需要借鉴他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把自身的经验和做法介绍给他人,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讲好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故事,就是要把那些勇于向其他文明学习的故事讲出来,把交流互鉴的故事讲出来,把多元文化并存与发展的故事讲出来,把推动共同发展的故事讲出来。
讲好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华文明天生带有和的基因,不会因为今天的发展就去威胁其他国家的发展,在历史强盛时期,中国也未侵略、欺负他国。今天,中国发展同样没有采取西方列强的发展模式,而是选择和平发展道路。讲好中华文明和平发展故事,就是要把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的故事讲出来,把中国作为全球发展贡献者的故事讲出来,把中国作为国际秩序维护者的故事讲出来。
中国已具备塑造现代文明大国新形象的条件
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错综复杂、挑战层出不穷,对现代文明大国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承担大国责任,引领时代新风是现代文明大国应有的内在要求。今天的中国已具备了塑造现代文明大国新形象的前提和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现代文明大国首先要具备先进的物质文明,在某个方面、某个领域起到榜样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样一种新生的力量。西方文明花几百年时间才完成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同时也留下了包容性不足、对立对抗思维模式等痼疾。中国式现代化则打破了西方传统,不仅实现超大规模的人口现代化,使得工业化、现代化在全球落地生根成为可能,而且树立了包容性发展的典范,超越了西方文明在精神层面所达到的现有高度。这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塑造现代文明大国新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确保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符合世界大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流传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那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内容,也为中国作为新一代现代文明大国提供了脚本。
中国已为塑造现代文明大国做好了理论储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今天中国已经超越西方文明的等级观、优劣观、冲突观,等等,积极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充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恃强凌弱,这些都赋予了现代文明大国应有的价值内核。
中国提出的多个全球性倡议成为塑造现代文明大国新形象的内在要素。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发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些构成讲好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故事的核心内容。现代文明大国理应承担起时代的责任,无论是应对共同挑战,还是解决遗留难题,都需要新理念、新方式。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故事讲出来,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文明要素,有利于塑造现代文明大国新形象。
中国已踏上迈向现代文明大国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了前提和条件、内容和理念,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易借鉴、更贴近发展中国家实际的宝贵经验。讲好中华文明现代化的故事将有助于我们在讲故事的同时聚合人心,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出一条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新路。
需要遵循的原则
人民性。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也是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继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近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吸引全球超过3/4的国家参与,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成为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平台,也因此深受国际社会欢迎。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塑造现代文明大国新形象,首先要突出人民性,使中华文明深植世界人民心中,使中华文明在“走出去”过程中赢得国际尊重。
科学性。文明的发展代表一种进步力量,这就决定了文明必然包含科学的成分。所谓守正创新、创造性转化,等等,都是因为在推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把那些包含有科学内核的东西保留了下来,不仅为本国所继承,也为外界所接受。因此,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塑造现代文明大国新形象,首先是把现代中华文明的内核和外延以更加科学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实践性。文明是人们长期从事实践活动获得的新物品、新知识、新制度,此外,通过交流互鉴,文明之间又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就是文明的实践性。空中楼阁的文明是不存在的,文明应该有它的外延和内涵,可以为他国所欣赏、模仿和学习,促进共同进步。
时代性。自古及今,地球上诞生出多个文明,但是能够流传下来的却为数不多,有的盛极一时,有的亘古长青。其中的关键在于,文明是否适应时代要求。这就对文明提出更高要求,即文明中存在值得流传千古的精神理念。同时,这种长青的内核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符合当下大众的精神需求,既守正又创新,守正守的是那些能够存续千年不变的精神品质,那些能够推动人类进步的永恒精神,创新创的是符合时代要求、能够适应大众新需要的精神食粮。
世界性。值得学习的文明都具有世界性特征。工业化、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到今天最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它使世界部分人口享受到最新的人类文明成果,今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仍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就是要更多的民众享有现代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文明的世界性是我们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塑造现代文明大国新形象的内容之一,要把中国创造的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成果为全人类所分享,共同促进人类的进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