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6期P21—P22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在创新阐释中推进更高水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孙伯鍨哲学探索为例》,摘自《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1期,李潇潇摘
孙伯鍨先生所奠定的独特学术范式和研究传统,具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影响着一代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人。尤为突出的是,孙先生开创了“深层历史解读方法”这一全新研究范式,以此方法对马克思哲学不同时期经典文本进行了深度解读,在“理论具体”层面呈现出马克思哲学生成发展的完整演进逻辑,有力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与理论实质,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摆脱了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乃至西方学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路径依赖。
“深层历史解读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
面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理解范式与西方学界研究范式的理论局限,中国学界迫切需要思考如下重大问题:如何真正超越传统解读范式,以科学方法加强马克思哲学经典著作的研究,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进而完整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孙伯鍨先生在其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代表性著作《探索者道路的探索》的绪论部分,概括了西方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基本观点与解读范式,明确指出大多数西方学者把人道主义作为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早期著作的主要内容,根本上在于他们“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他们所研究的课题,不能正确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如何从它的理论前提中逐渐脱胎和诞生出来的具体历史进程”。为此孙先生在批判继承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西方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首先注重研究方法自觉与创新,并依此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论阐释创新的艰难探索。
孙伯鍨先生首先奠定了“深层历史解读方法”这一研究范式,其核心是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应自觉“深入地钻研文本,分析每一时期、每一阶段不同文本中的问题提法、解决思路、特殊语境以及每一个重要哲学术语的具体内涵,运用历史主义发生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发现马克思思想的深层变化”。换言之,强调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经典著作中的每一个核心概念、每一处经典表述,其背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从中如何把握其主题、中心线索、理论旨归乃至整体逻辑,进而如何呈现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进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解读就不能仅仅基于概念、问题、观点的字面含义,而应该深入到对文本深层逻辑的探讨,基于宏大思想史视野,并着重在微观领域也即“理论具体”层面彰显马克思思想的逻辑变化,从中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只有按照历史主义发生学的方法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要义和精髓,彰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魅力。这恰恰是孙伯鍨先生“深层历史解读方法”及其哲学探索之所以取得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因。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理解史,可以看到孙伯鍨先生“深层历史解读方法”及其哲学探索,实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创新。
第一,不预设任何解读模式或现成结论作为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介”,而是直接面对马克思哲学文本,通过扎实的文本研究做出中国学者自己的独特思考。
第二,倡导以历史主义发生学的方法对马克思哲学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通过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发展的完整逻辑进路,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质。孙伯鍨先生指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是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必要前提”,因为“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其晚年笔记表明,马克思哲学思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复杂的过程,只有对不同时期马克思哲学文本进行解读,将宏大思想史视野与具体到对某一部文本的微观解读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呈现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演进与生成历程,才能把握其本真精神。历史主义发生学方法同时强调在探索马克思哲学思想生成过程时要抓住解读马克思恩格斯不同经典著作的一条主线,即呈现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生产方式变革中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质,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进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强调着眼于与传统西方哲学相比较的视角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通过对人类客观历史进程的研究超越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和观念论哲学,在哲学变革中超越了以往囿于纯粹思辨领域的传统哲学,彻底改变了哲学思考的方式,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向。因此,孙伯鍨先生指出“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怎样从它的德国理论前提中逐渐脱胎出来的,就不能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而不了解其来龙去脉的马克思主义,显然是僵化的、不完整的、不全面的”。
第四,强调从经典著作产生的具体时代背景中呈现其内在逻辑。任何哲学思想及其发展均是现实社会发展状况的直接反映,代表着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了解世界历史进程以及马克思哲学生成的时代背景,必然将制约我们对其理论实质的正确把握。只有注重深入解读每一部经典著作产生的现实背景,才能更为全面地彰显其内在逻辑和理论实质。
第五,强调葆有学术前沿意识和现实关切,注重在与当代西方学界的理论对话中作出中国学者的独创性研究,进而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
正是基于上述研究方法创新,孙伯鍨先生的哲学探索摆脱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以及西方学者人道主义思路等解读范式的束缚,在学术性、学理性层面系统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的复杂历程与内在逻辑转换,从中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的灵魂,摆脱了之前长期存在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种教条式理解,为开创、奠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科学范式和独特传统作出了突出贡献。
孙伯鍨哲学探索的精神品格与当代启示
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所以取得突出成就,首先在于他始终葆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毕生追求真理的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构成孙先生矢志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的动力,而信仰是一种能力,在理论上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不断坚定着孙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呈现出孙伯鍨哲学探索的鲜明品格。
其次,孙先生始终致力于以科学方法还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摆脱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以及西方学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路径依赖,进而作出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孙伯鍨先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治学品格,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是其取得学术创新的又一重要源泉。
再次,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学术研究取得创新的关键。正是由于孙先生对德国古典哲学、青年黑格尔派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入研究,他才能对马克思哲学生成与发展过程研究的每一具体领域,都能做到在条分缕析的逻辑剖析中呈现出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思想力量,由此又彰显出孙先生思维缜密、思想深邃这一哲学探索的显著特点。同时,孙先生文风朴实,文笔优美,又使其敏锐而又深邃的思想更能打动读者。
最后,广博的学术视野是学术创新的基本要求。孙伯鍨先生学术视野开阔,能自觉与当代欧美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成果展开对话,进而使其能在思想碰撞与交流中彰显当代中国学者的学术贡献与研究特色。
总结孙伯鍨先生的学术贡献和精神品格,带给我们如下有益启示:其一,要学习孙先生矢志探赜真理、追寻正义的情怀,始终葆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切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其二,要自觉沉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孜孜以求真理,怀有人文理想、学术激情以及甘坐冷板凳的坚韧意志。其三,创新是哲学研究的灵魂,要自觉与国内外学术前沿进行对话,自觉关注现实社会变迁,进一步激活马克思哲学文本的当代意义。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