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从宏观视野和实践逻辑层面审视和揭示出教育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科技创新、人民福祉、民族复兴间的内在关联,深刻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题中之义和关键环节,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必须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以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实现路径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进程同频共振。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战略蕴含深远意义
锚定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而又紧迫的目标任务,要求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全面提速,充分发挥先导力量和龙头作用,体现特殊责任和使命担当,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真正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梳理高等教育政策可见,我国始终将高等教育做大做强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总定位,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立足国家层面强调了强国崛起进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达到普及化水平,形成了各类高校各展所长、各安其位、特色发展、学科结构持续优化的发展格局,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破除以往的发展定势和路径依赖,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内外部各种要素协调发展和体制机制优化,推进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深刻调整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世界范围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趋向的重大态势。教育和科技实力深刻影响国际力量对比,教育、科技发展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化交互影响,成为决定国家未来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国际科技制高点竞争空前激烈,高等教育变得愈加普及化、多样化、国际化、现代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新形势下,国家教育事业对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强调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凸显。面对当前形势,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开启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迈进的重大决策,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高校要肩负起“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时代使命,站在国家层面去认识、理解和谋划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当前正处在高质量发展“攻关期”的高等教育应总结高等教育强国规律,立足高等教育强国内在特征,探索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完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把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
时代铸造高等教育强国内在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落实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我国教育事业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独特优势和鲜明品格,也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办好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始终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目标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高校重在造就一支思想政治过硬、师德素养高尚、人才结构合理、技术业务精湛、充满创新活力的高校师资队伍。这不仅是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兼备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科技创新是驱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核心力量,彰显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创新驱动增长贡献日益凸显,其他要素驱动增长贡献明显减弱的发展关键期,高等院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肩负国家“有组织科研”任务的关键主体,需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卡脖子”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大科技研发精准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整体竞争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质量发展构建高等教育强国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需要树立新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大力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纵深发展。高等教育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基础和保证。“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射,更是要通过创新发展提供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差异化的高等教育供给,突破现有办学质量瓶颈。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系统提升的发展,使得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和子系统的发展质量都有所提升,尤其针对一流大学应发挥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强国的标识之一是拥有公认的高质量教育水平,一流大学建设应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建设,使得国内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核心办学维度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流学科建设要突出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动建立顶尖、特色、重点学科,提升学科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纵向贯通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提升教育公平,“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办人民群众获得感强和满意度高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建设发展是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寄托着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要统筹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扩大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健全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全民终身学习的氛围,提升国民知识素养与劳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横向协同的发展,通过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这引导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相互关联、互相配合、互相强化、互相促进,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视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统筹推进,才能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部署要求,才能形成“1+1+1>3”的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与良性循环。当今世界的竞争,尤其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竞争,唯有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才能赋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齐头并进。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同加快建设世界科学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之间相互呼应,具有高度关联性和时间重叠性,统筹推进才能共同释放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协同效应和乘数效应。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高等教育强国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但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同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开始步入深水区,亟须顺应高等教育变革趋势,迎难而上,“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求新求变,以坚持改革创新破除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意味着,改革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融入高等教育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强化高等教育改革龙头引领,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先行先试”,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在高等教育创新实践中,持续优化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从教学内容到教育方法,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转变,需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更新迭代,开辟数字化育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跨学科联动育人等教育发展新模式、新突破口,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打造绿色环保的智慧校园,创造开放创新的教育教学生态。
二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校提升大学治理水平,应坚持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围绕政府放权的重点领域,在科研管理、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积极对接“放管服”改革。在理顺大学内部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协调和维护好大学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学术组织变革与积极作为,维护高等教育正向功能的发挥,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制度创新支撑。
三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破解制约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制度困局,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构建社会多元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比如,近年随着“破五唯”“立新标”等政策相继出台,改革面上效果明显,但尚未解决好“破”之后“立”的问题,科研成果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未能充分发挥,科学文化和学术共同体评价建设尚未健全。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需注重有破有立,以立促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发挥教育评价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功能。
坚持对外开放践行高等教育强国必由之路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坚持走高水平对外开放道路,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至关重要。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之所以领先,除了其本身高等教育体系健全、运转高效之外,其高度开放的教育体系和高度国际化的人才体系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目前我国亟须填补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完善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谋划,有助于通过跨国、跨界流动的“人才环流”,突破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的国别边界限制,达到全球有效配置利用,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国际教育、学术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是未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核心,通过扩大国际开放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有助于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首先,提升全球要素配置效率,创建教育、人才和资源要素全球配置平台,获取更多世界一流资源,为我所用。全球诸多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创新科学技术、优质教学体系等一流资源。加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有助于我国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走出去”,利用这些一流资源,吸收和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国际化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
其次,完善科研合作机制,增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分享科技创新红利。历史经验表明,一旦失去开放的科创体系和创新生态,缺失引发创新思想的碰撞,闭门造车式的科研最终会导致科技停滞不前。扩大开放教育和科技领域,有助于吸纳整合世界一流创新要素,加快科研生产和科技创新进程,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分享跨国知识红利和创新红利,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识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开放创新生态。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推动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系统协同发展,形成功能耦合关系,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引领国家发展强盛,在未来的国际教育、科技、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强国、人才强国相伴相生,应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切实发挥履行高等教育龙头作用,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让中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典范。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