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学校和社会眼中的成果导向教育

2023/7/13 11:22:20  阅读:52 发布者:

近年有不少高校砍掉了“社会工作”专业,或者缩减本科招生,或者转型硕士生培养方案。这种情况与社会对该专业的热切期待似乎截然相反,尤其社会基层治理环节的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特殊人群照护等等都急需专业的社工力量注入。这篇文章,以香港社工发展为例,也许可以为我们带来“社工专业”如何响应市场、适切社会的思考。

凌炜铿、崔永康

《当代社会工作学刊》第十期

香港社工学生、毕业生及雇主眼中的成果导向社会工作教育

毋庸置疑,社会急速改变,社工教育需要与时共进,培养出良好学习态度的准社工,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及技能,令他们在面对不同挑战时能解决各类问题。是次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在学的社工学生、雇主以及毕业生如何看待社工教育中学习成果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眼中最能和最不能达成的学习成果。从他们的角度,讨论该校课程的表现及他们的期望。希望从而了解社工教育是否到位,指出需要改善的地方。本研究选取香港其中一所大学之社工本科生课程,以个案研究为本。此外,我们共有二十位不同的持分者参与,透过参与焦点小组,反映他们的想法。研究结果指出,不少社工学生及社工均对研究、政策及倡议工作欠缺兴趣及信心;不少受访者也认同加强社工学生的批判及解难能力之重要性。本研究肯定成果导向教育之重要性,有助社工老师及院校制定教学方针。另外,本研究亦建议提供社工教育的院校,应定期推行系统化的检讨及评估,以此更有效地运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让社工教育有更全面的开展。

关键词

社会工作教育;成果导向;

学习成果;能力;香港

毋庸置疑,社会急速改变,社工教育需要与时共进,只有培养准社工良好的学习态度,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令他们在面对不同挑战时能有所装备,科学熟练地解决各类问题。

香港不少大学运用成果导向学习(Outcome-basedlearning)逐渐更新大学的本科课程。这个方法旨在通过为每个科目设定清晰的目标来指导具体的课程设计,亦希望借不同的学科互相补足。一个整全的课程有助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现时,不少学科只集中响应部分成效目标,其余的成效目标则被忽略。据文献所载,不少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推行成果导向的社工教育,当中包括英国(Burgess & Carpenter, 2008, 2010; Carpenter,2011)、爱尔兰(Redmond, Gurein & Devitt,2008)、南非(Collins,2015)等。香港也有不少大学已经开始推行这种方法(Lui & Shum,2012;梁佩云,2013)

本研究旨在了解在学学生、雇主以及毕业生如何看待成果导向社会工作教育状况,从而了解当前的香港社工教育是否到位,并指出需要改善的地方,以此使教育资源能得到有效地分配,令学生能更全面地受训。本文章共有十个部份,除背景外,还有成果导向学习、成果导向学习与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时间、程序及访问内容、从香港社工学生、毕业生、以及雇主的深入访问中得出的初步结果、讨论及建议、以及总结。当中第八部份的研究结果以三个主题而整合,包括学习成果的重要性、最能达成的学习成果及最不能达到的学习成果。

成果导向学习(Outcome-basedlearning)

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源自美国学者Spady(1993),他提倡清晰界定学习成果,好让毕业生能展示课程的学习预期。成果导向教育强调学生于学习后可以拥有的能力(吴传慧,2011)。广为人使用的成果导向学习方法主要参照Spady(1994)的四个主要原则:包括教师需清楚订下教学重点(clarityoffocus)、老师需订下清晰的学习期望成果(designingdown)、教师为学生订立高及具挑战性的表现指标,以深化学生的学习(highexpectation)、以及教师需要尽力为学生找寻更多不同的学习机会(expandedopportunities)

在外国以至香港,从不同的学科可见推动成果导向学习之改革。不少学科均有实行成果为本导向学习,如工程系(Tavner,2005)、牙科(Clark,Robertson,&Harden,2004)、中文系(梁佩云,2013)、医学系(Harden,Crosby,Davis&Friedman,1999)以及会计系(Lui&Shum,2012)。梁佩云(2013)指出评估应当紧扣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是检定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而评估则是主要的检定手段。简单来说,学习成果把教学目标变得更具体化及能力化。

有不少研究反映,成果导向学习有正面果效(Hardenetal.,1999)。香港学者梁佩云(2013)指出「成果导向学习」强调落实学习成果、教学活动与评估的紧密联系,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经验。她更指出,「成果导向学习」有助提升学生中文学科的质素。可见,「成果导向学习」之果效。然而,「成果导向学习」与社工学科的本地相关研究则欠奉。

以香港为例,在大学层面,自2006年起各大专院校已陆续推行成果导向教育。不同院校于网上提供不同的信息,包括最佳实践的学科及课程、成果导向教育的推行理念及手法等。

不同的院校在推行成果导向教育上,其理念、内容、关注重点,以至推行方法,均有异同。但相同的是,每个学系均按照该院校所订的方向及内容,制定其学系的成果导向学习之实际操作。如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能提升研究中心(CentreforLearningEnhancementandResearch),他们订立「路径图」(roadmap),其中一个重心,是由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透过反思,再检视学生的学习需要,然后制订有关学习目标、内容、基本概念、学习活动及评估等。又例如,香港科技大学的教育创新中心(CenterforEducationInnovation)2009年制订一先导的评估计划(PilotAssessmentPlan),并分阶段推行。他们希望设立全面的评估计划,为大学提供一些成功的实证如实际运作,能帮助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成果。另一例子,是香港城市大学的教育发展及精进教育处(OfficeofEducationDevelopmentandGatewayEducation)所推行的成果导向学习,运用ConstructiveAlignment的概念,透过IntendedLearningOutcomes(ILOs),TeachingandLearningactivities(TLA),AssessmentTasks(AT),去协助学生达到相关的学习成果。从以上三所院校的例子可见,每所院校的推行方法、理念及方法,都有不同的地方。

如研究能更全面地评估、分析及响应校内持份者(如老师及学生)的需要及想法去推行改革,课程改革也得以顺利推行。香港本地的学者徐碧美教授曾分享有关推行课程改革包括推动成果导向教育之挑战(Tsui,2012),并于其后分享其于香港大学推动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Tsui,2016)。她向校内教职员描述整体的情况,指出课程改革要与时并进,亦强调有推动转变之重要及必要性。同时,她提供不少有关课程(Curriculum)及学生学习经验(StudentLearningExperience)大型纵向研究(LongitudinalStudy)的数据,以持续的实证(SustainedEvidence)游说校内教职员推动教育改革。

虽然有部份文献认为成果导向学习有限制,因为预定的学习成果与评估细则会妨碍学生的学习机会(Barbara2010)Donnelly(2007)指他在澳洲的经验可见,老师虽将所有关注放在学习成果上,但学习成果亦未能响应老师及学生的需要。但总的来说,无论外地或本地经验,成果导向学习仍有其优胜之处(Spady,1993

成果导向学习与社会工作教育

在香港,不同的社会工作学系,在配合大学的改革下,已在社工教育工作中加入了成果导向的学习元素。但是其在各社工课程中的推行情况及成效却有所不同。

以各社工院校于网上所列出的公开资料为例,虽然有些院校列出教学成果,但有些院校只列出教学目标或者没有清楚说明数据数据。目前关于各院校社工系成果导向社会工作教育的推行情况以及关于在读学生和毕业生对成果导向社会工作教育课程看法的研究又相对较少。

是次为一个在香港大学进行的小型案例研究。香港大学为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的其中一所院校。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经多番的讨论、筹备及推动,于2012年全面推行成果导向学习,同时其社会工作教育课程配合大学课程发展而优化其教学目标与方针。课程中有以下六项学习成果,要求不同学科的老师,在设计相关学科并在教学时,响应部分学习成果。

1 六大成果导向的教育

以上的六项学习成果,分别为有关行为层面(behavioralobjectivesperspective)、能力为本层面(competencybasedperspective)、以及学生学习层面(studentlearningperspective)。受访的社工系教师希望提供具质素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主要的目标是令社工毕业生能成为合资格及受良好训练之社大学教学以至社工的教学,均需要更多实证研究以了解实际的情况,并作出改进。实证研究的结果能指引我们了解有哪些工作已经做得不错,可继续维持及加强,亦能令我们再审视,如何提升教学质素,从而促成正面的学习成果及经验。现时,有一个较普及的做法,是于每一学科完结时,让学生填写检讨问卷,以作出检讨。但此做法只能了解学生整体的印象及满意度,而非向学生及相关人士收集更具体的资料。反之,是次的个案研究,能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之学习成果。对社工应有角色及能力的期望以往有不少本地研究,指出社会上不同人士对于社工的期望,而这也会影响社工教育的定位及方针。Wong,etal.(2000)研究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以及医务社工自身对医务社工之角色的期望。医生认为医务社工的主要角色,是辅导者及小区的统筹者,这也与医务社工对自身角色的期望。但护士则认为社工的主要角色,除了在辅导者及小区的统筹者外,亦要做社交心理评估及经济援助。

Cheung&Kam(2010)指出社工担任重要的角色,可以发展服务使用者间的凝聚力,亦可建立及连系小区资本(Social Capital)Chu, Tsui & Yan (2009)的研究中,指出道德及政治性的实务工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部份。他们指出不少也忽视了社会工作中两个重要的核心价值,包括社会公义(SocialJustice)及人的尊严(HumanDignity)。他们指出英美已把有关核心价值,再次加入在社会工作发展中(包括治疗上及管理上的角度)Kam(2014)指出因为专业化及社会改变,令社会工作由带动社会公义,转向为个人治疗为重的工作模式。他以6Social(S)的框架,解释社会公义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当中包括:

1.提升社会关注及意识

2.以社会上弱势群组为先

3.社会背景

4.社会建构

5.社会改变

6.社会公平

他指出社工应不忘社会工作中「社会」的元素,应如其他学者(OBrien,2005)所述的有公义的专业“ajust profession”,而非只纯粹为一个专业“justa profession”。

另外,有研究(Johnstonetal.,2005)指出社工能在戒烟辅导及相关介入服务中,能发挥一定的功效。其他人对社工在戒烟辅导工作的态度,及对社工在戒烟辅导工作中的服务角色,以及社工对自身能力的理解,均影响戒烟辅导的模式之发展。有研究(To,2007)指出,学校社工可运作充权(Empowerment)的介入方法,正面地从不同层面发展青年。他提出不少实践的例子,如社工动用社会资源去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同时社工可以鼓励学生做义工,回馈社会。

除了解社工及其他专业外,有本地研究了解服务使用者对社工角色的期望(Chui,2011)。他的研究中,边缘青年对社工角色的期望,最多人选举视社工为朋友、其次为数据/资源的提供者、第三为辅导者。可见,社会上不同人对于社会工作以至社工之角色及能力,均有不同的期望及要求。而本研究集中了解学生、雇主,以及毕业生,对社会工作教育的看法。

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在学的学生、雇主,以及毕业生如何看订立学习成果的重要性、他们眼中最能达成的学习成果,以及最不能达到的学习成果。从他们的角度,讨论该校课程的表现及他们的期望。希望从而了解社工教育是否到位,能否达更有效地培育社工,发展专业,指出需要改善的地方,使资源能得到有效地分配,令学生能更全面地受训。

二、研究方法

首先,这是一项初步研究,而不属于课程(方案)评估研究,主要探讨香港社工学生、毕业生及雇主如何看待成果导向的社会工作教育。本文希望这项初步研究,能为未来推动有关「成果导向社会工作教育」之大型研究的范畴上有所贡献。研究采取了立意和滚雪球抽样方法选出二十位受访对象。是次研究收集的研究方法及数据,已经获香港大学的非临床研究操守委员会批准。

三、研究对象

这项研究是对二十位香港社工学生、毕业生及雇主所得经验及想法的定性分析。当中有五位是社工系(本科生)学生、八位是社工系毕业生、七位是社工系雇主。性别方面,男女各占十位。以上的研究对象,均来自作者的个人网络,尽量找寻不同背景的受访对象,如不同的工作年资、机构类型与性别。每位参加研究的受访者背景资料载于表2

2 受访者

社工系学生是以社会工作为主要修读科目的本科生。他们需要修读不同的课程,以及参与社工实习,以符合香港社工注册局的要求。受访者当中,有三位为二年级生,有两位为三年级生,他们均是该年级的代表。由于一年级生只有约半年的学习经历,故此未有邀请他们参与是次研究。

受访的毕业生均为香港的注册社工,正在香港的社会服务机构或政府的社会福利署中工作。他们工作年资由两年至五年不等,来自不同的服务范畴,包括青年服务、家庭服务及精神健康服务。受访的雇主均在香港的社会服务机构中担任管理及督导的工作,职位包括督导主任、业务总监,以至总干事。他们拥有十九年或以上的社工工作年资。他们均表示于受访前的十二个月内,有聘请同一大学社工的本科生为其机构之雇员。

四、研究时间、程序及访问内容

是次研究之主要收集数据方式为「访谈」,而形式为焦点小组(Focusgroup)。谢金青(2011)指出,访谈为应用最广的收集资料方法,因访谈能突破档案纪录及文件之限制,达到理解及诠释之目的。焦点小组让我们能深入地,从受访者身上,了解希望研究的课题。透过互动多变的小组进程,以及小组组员之间的交流,能带来大量的资料予研究员(Asbury,1995)。研究员亦能了解受访者独特的叙述及生活经验(Guba&Lincoln,1994)。故此,本研究采用焦点小组作为收集受访者的方式。

是次研究于二零一二年二月至三月进行,招募了一共二十位的受访者。研究员分别举行五场焦点小组(Focusgroup),包括两次以社工系雇主为对象的访谈、两次以社工系毕业生为对象的访谈,以及一次以社工系学生为对象的访谈(见表3)。每一次的访谈中,在大学会议室内进行。每一场访谈包括一位作者以及一研究助理。作者担任会议的主持,而该研究助理则担任访谈的纪录者。在访谈开始之前,主持会让参加者阅读有关研究的内容大要、研究的影响,以及其权益。其后,主持会让受访者了解「六大成果导向的教育」(见表1)的概念。然后主持会再就「六大成果导向的教育」的基础上,访问受访者(学生、毕业生及雇主)以下的问题,如「对你来说,哪种学习成果对你较为重要?」、「大学社工教育,最能促进你达成那一项的学习成果?」、「大学社工教育,最不能培养你去达成那一项的学习成果?」、「作为雇主的你,你认为社工需要那种学习能力或学习成果」。

3 焦点小组举行的日期

初步结果

研究员与以上三个不同的持分者(stakeholders)探讨三个不同的主题,访问议程罗列以上的问题,一)学习成果的重要性、二)最能达成的学习成果、以及三)最不能达到的学习成果。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受访者响应相关的个人看法。

一、学习成果的重要性

「展现对有道德的实践,以及认识个人的强弱项」访谈对象首先被问及,相对来说,在他们的眼中,哪种学习成果较为重要。最多的受访者关注的是「展现对有道德的实践,以及认识个人的强弱项」的成果。

学生认为,社工的道德操守对服务对象的影响深远,甚至是有伤害。道德操守比知识更重要。

「我以服务使用者优先,其实我认为我运用唔同知识,也对服务使用者没有甚么伤害,但如果我的操守不当的话,我透露左他的个人资料或事情,已经对他造成伤害,所以我会以道德操守为先。」(2-学生三)

有毕业生更认为,社工之价值观及态度胜于技巧。

「有很多技巧,如你(指:社工)对他人(指:服务使用者)说:『我好明白你』,但你个心不是有相同想法,他会感受到的,所以我认为价值观是最重要的。」(1-学生三)

有毕业生也认为,对于社工专业来说,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基石。

「我认同价值观是社工专业的根源。因为不少价值观早需要在学生时期培养及确立,否则真正到职场工作,好容易就会被破坏啊。所以我觉得呢三样野都系比较着重社工专业既基础,而呢个基础会影响他之后的思维,或者之后既判断,或者之后既介入方法咁。」(2-学生二)

有毕业生能具体指出,他们所认为重要的价值观,是在于如何看弱势社群,以及如何为弱势社群服务,他们认为社工应有公义,亦应为弱势社群着力。

「见到从事CD(指:CommunityDevelopment缩写、即小区发展工作)的社工会好火红及好有热诚,他们好着重个价值观,那一种如何看待弱势社群的价值观。」(1-毕业生一)

「我认为社工专业中一定要有一些价值观之教授,我们在课堂演讲有关内地人的权益时,大家(指:同学们)就会分析有好有唔好(指:分析利弊)…有人就觉得社工应为弱势社群发声…」(1-毕业生三)

雇主认为价值观是重要,但又是很难改变的事情。「但问题系个态度好紧要。个信念同价值观好难转变。」(3-雇主四)

更有雇主指出他曾看见道德及价值观有问题的社工,他们未能与服务使用者保持专业关系及较恰当的距离,未能持守专业形象。「价值有问题,同服务使用者的界线有问题…例如搭下膊头影相,你唔知系咪特登,但系经常性确不能容许。」(3-雇主三)

而因社工有道德及价值有问题而有事件发生时,有雇主指出他们只可以:

「出警告、不能过试用期或不再续约了。」(3-雇主三)

「展现具有批判及独立性的学习习惯,以及有终身学习的预备」有不少雇主把「展现具有批判及独立性的学习习惯,以及有终身学习的预备」,列为重要的成果。雇主认为社工应有正面积极的态度,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

「他继续去学野个心态就重要。」(3-雇主三)

「只要他有个追求学习的心。」(3-雇主四)

「自学、应变能力高…最重要。」(4-雇主五)

「首要是有终身学习的准备。」(4-雇主六)

「已准备就绪透过直接服务、策略性的研究及政策的倡议,服务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有不少受访雇主关注「已准备就绪透过直接服务、策略性的研究及政策的倡议,服务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成果之重要性。雇主认为研究、政策与服务息息相关。

「最近有个人口普查报告,你看到那么多的数据,你能归纳甚么结论,其实是非常重要,因为这些结论与服务怎样发展息息相关。」(4-雇主六)

「认识跨文化的多样性,识别促成社会问题之社会文化因素」除了雇主外,较少社工及毕业生提及有关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雇主特别注重认识跨文化的多样性。有雇主认为根据香港现时的环境及氛围,社工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化敏感度,以服务不同的受众。「职员对多元文化的敏感度系一定要。而家有好多内地黎既新来港人士同少数族裔。最近咁多煌虫事件,反映左好多香港人整体既一种偏见、误会。如果自己同事对内地人都有种偏见、抗拒,咁会好难相处,但系呢样系重要,要有一种多元化既了解、包容。」(4-雇主五)

雇主期望有质素的社工,能有多角度的思考,需要有批判性的思考,亦需要有多元文化之敏感度以及包容度,更期望他们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如果话少数族裔,唔系冇,但是我的服务就唔系咁多,喺某些服务南亚裔人士多左,但系南亚裔人士都黎左香港一轮,所以可以用其他方法沟通,例如话写唔得,讲都可以讲到下。但系我地作为社工,我地要多方面去睇个问题,唔好单单靠估(意指:猜测),『黎香港攞晒我的好处』,相反他们可能都俾左好多好处我地,点样处理点样睇个问题多元化些,我地是否需要有些质素更好既学生,除左仍懂得批判之外,你要想得多元化些,包容多些,同埋谂埋个解决方法。」(4-雇主六)

有雇主认为长远来说,服务的发展,以至社会融合及平等,社工之文化敏感度多寡,非常重要。「呢个需要(指:社工之文化敏感度)是愈来愈多,不过社福机构未有应的步伐去做到那么多,例如,我们既服务有一堆系非华语的其他人,但系我们的服务都要发展配合到,对将来来说,投资于这方面去增加社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发展社工的潜能,其实根本系个需要,只不过我地个机构未行到咁快,于是同事黎到都未必有那么多的机会去体验去做,反而在长远来讲,这个投资是需要,因为香港系愈来愈多唔同的人,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是好需要,只是机构既服务未可以同步行得咁快。如果真正要向前走,系讲紧成个社会点样去整合,好平等地大家一齐,但系似乎社工个发展模式未到。所以我地会选择语言好同敏锐的同事,于是你提供服务时,他(指:服务使用者)会好欣赏,但系如果你做得冇咁好的时候,他会有好多意见。」(4-雇主七)

无论是社工学生、毕业生或雇主,三者均认同价值观及道德操守为社工专业的基石。但纵使三者均认为价值观及道德操守重要,但实际情况下,雇主认为曾有部份社工的价值观及道德操守未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当然,认为重要的事,未必一定能做到,或做得好。三者对价值观及道德操守的期望及标准,以至对自身及他人的要求,可能会有不一的情况。

4 学习成果的重要性(主要结果总结)

二、最能达成的学习成果

较多访谈对象(特别是毕业生)认为,成果导向之社工教育课程,最能达到以下两种的学习成果:「运用跨专业的知识及理解以应对新及未知的处境及问题」及「展现对有道德的实践以及认识个人的强弱项」。

「运用跨专业的知识及理解以应对新及未知的处境及问题」受访对象认为社工教育中,能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例如医疗、社会学及不同的治疗手法。

「我会觉得跨专业的知识会算系最达到。因为我觉得社工教育学到的科是十分广阔的,我可以接触到好多不同的治疗手法及社会文化,我觉得我接触的领域可以好多包括医疗,咁所以我知识的层面可以识到好多。」(1-毕业生三)

除了学习不同的知识,受访的社工毕业生,认为课程能提升分析的能力。

「因为我都系觉得可能上堂好着重分析,咁所以老师会讲好多好多套的数据俾我地去认识,教我地去分析,咁所以可以吸收好多,同埋比较埋出黎做野之后呢,似乎,我净系讲下可能做个案,感觉上可能比起大家一齐系年资浅的毕业生呢,其他学院既毕业生呢,可能认识的知识上系比较多一点,如治疗手法。我地系会认识多点,可能至少识个名。」(1-毕业生一)

另一受访者认为透过课程,能提升找寻解决方法的意识,亦能帮助他们掌握不同的介入方法。

「因为本身就算系讲一个议题都好,讲者本身都会谂好多介入点。同埋就算系一个个案或者一个社会议题都好,咁都会讲好多介入的方法,例如CBT(指:认知行为治疗)又得,EFT(指:情绪取向治疗)又得喎,甚至系一些灵性上面的野可能都work既,咁就会讲好多呢D野。我觉得系知道领域眼界扩阔了,喺个课堂度。咁开头会以为好单一的方法,原来系有好多,亦亦都系刺激到我们去找更加多的方法。」(1-毕业生二)

「展现对有道德的实践以及认识个人的强弱项」有受访的毕业生认为社工课程最能提升他们对社工道德操守之实践。透过不同课程,他们有很多机会与不同社工同学讨论及交流不同的议题,加上社工老师之回馈,有助他们建立伦理道德操守观,并有助他们认识个人的强弱项。

「遇着一班好既同学,无论喺任何分组情况下,我觉得当然系个课堂引导到我们去倾一些咁深入的东西,这样大家都有好多理性讨论,好多好激烈的讨论,或者针对好多唔同的议题,大家一拎出黎就可以系咁讲,咁我觉得呢个系紧要既。因为有时候道德操守望落去好似系一样好死既野,即系一些规则系咁样嫁喇,但系其实你实质落到去,有些事你究竟做定唔做呢?怎样叫有道德操守的实践,不是那样叫道德操守,只系这样才认为实践,你做出黎先系做到这样系道德操守的实践,咁有些事系要透过讨论

先至会有个方向去谂。咁喺我三年既过程里边系参与过数以千计既讨论既过程,我觉得呢些事系好能够令到我大概慢慢成形,装备我系每个情况,即系大概这些情况究竟我要点样取态,或者我个方向要点样去行,咁当然一倾到深入既野又牵涉到一些有关个人强弱项那些东西,老师都提供好多回应我们…呢个系一个十分有用的过程。」(1-毕业生四)

在最能达成的学习成果中,主要看到毕业生有较多的想法(见表5)。他们认为社工课程能令他们掌握不同的学科的知识,亦能提升他们的分析力、解难力及掌握不同的服务介入方法。

5最能达成的学习成果(主要结果总结)

三、最不能达到的学习成果

「已准备就绪透过直接服务、策略性的研究及政策的倡议服务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有不少社工学生及毕业生均表示,他们认为社工课程最未能做到培训学生达到「已准备就绪透过直接服务、策略性的研究及政策的倡议服务社会上有需要的人」之成果。「我中心既社工好似好怕做研究,感觉好辛苦,要放不少力气去做,唔系驾轻就熟既野。」(4-雇主七)

除了雇主认为社工需要花较大气力才能参与或推行研究外,前线社工亦认为他们自身所掌握的研究知识,不足以协助他们评估服务的效能,亦不足以助他们评估服务者的真正需要。

「平时做检讨,服务你做得好不好呢,你个心都会觉得是有限公司(意指:有限的知识),有些公司(意指:机构)会评估系咪真系帮到服务使用者既需要,同埋个研究背后,我觉得好似好远,又唔系好似真正的研究。」(5-毕业生八)

社工学生对于认为只有少数的社工能运用研究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下。

「研究我地有学,但几多人真系用到出黎,就好成疑喇。可能学嗰下,佢都仲未掌握得好,只不过我考完个试就算,我唔明架喇,因为唔系个个同学个强项也是研究。我都觉得研究需要有点头脑嘅,要对数字比较敏感,第二要对计算机操作比较敏感,你先可以做到。」(2-学生一)

有学生亦反映对毕业后参与政策倡仪相关工作,持保留的态度。「我会觉得是否经过三年教育,我们会好愿意去做些政策倡议呀,上街,但对一些政策写点东西,俾些意见就未必。」(2-学生一)

有受访毕业生认为,课程未能为社工对政策倡议的工作,做好准备。他们认为部份同学对于能否为弱势社群发声,并不热衷。「我觉得政策倡仪的预备程度都系少…我记得我们在课堂上分享嗰阵内地人的权益咁样,咁大家就会分析有好有唔好啊,咁但系呢同学喺下面都唔系觉得一定要争取,有些人就觉得社工系要为弱势社群发声,但系有些同学都系好冷漠。」(1-毕业生三)

总括而言,在三个不同的受访人士中,均认为社工课程中,未能让他们准备就绪,去学习以至运用研究及政策倡议的工作(见表六)。当中,学生的主要想法是研究未能运用在实际环境中。学生及毕业生均认为他们未有足够的能力及知识去处理研究的工作。雇主指出社工需要花较大的力气去参与推行研究,正正能解释以上的情况。

就政策倡议方面,学生及毕业生的想法,均显示他们对于社工参与政策倡议之角色,持保留态度,亦欠信心、决心或热心参与。

6 最不能达到的学习成果(主要结果总结)

讨论及建议

透过是次研究,社工学生、毕业生及雇主表达他们对于社工课程的理解及成效均有异同。本研究肯定成果为本教育之重要性,有助社工老师及院校制定教学方针。本研究发现,整个课程中,有较多受访者均认为只有部份教学成果已成功或全面达到。其中一个原因,相信是有某些教学成果是多个学科的目的皆共同期望学生可达到,而有些成果则只有少数的学科包含。本研究建议提供社工教育的院校,应对整个课程检视,审视每一个学科的预期教学成果等,协调以令各个教学成果得以全面达标,令学生受惠。长远来说,各院校应定期推行系统化的检讨及评估,有效地运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让社工教育能更全面地培育社工。另外,研究的结果反映社工未能好好掌握研究相关的知识及技巧,亦有社工对研究本身失去兴趣。有雇主更认为社工对研究「感觉辛苦」,或形容社工处理研究及数据非「驾轻就熟」的事,社工学生及毕业生也没有信心有能力好好掌握研究。由于研究为循证为本的服务之其中一个重要元素(Gilgun, 2005; Matthew, Curtis,& David, 2003),研究员建议提供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应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首先让社工学生掌握基本研究必要知道的基础理念,并在学生们的小组计划或在社工学生实习时,让学生选取日常真实需要研究的课题,提升研究的真实性,以及加强学生对研究的兴趣,并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习,协助他们更掌握研究及分析数据相关的能力。

就「已准备就绪透过直接服务、策略性的研究及政策的倡议服务社会上有需要的人」的方面,有趣的是,有雇主认为社工怕或需花大力气才可做研究,而同时有毕业生认为社福机构所做的不是真正的研究。可见,两者对研究的期望不一。应让学生在课程中了解不同类型的研究如传统学术研究,以及实践/实务研究(PracticeResearch),更于可行的情况下,邀请前线工作而有进行研究的社工分享,实务中如何推行研究工作。

另一方面,研究反映社工不太了解政策倡议的工作,亦不愿参与政策倡议有关的工作。这情况和一些本地文献有相类似的情况,如(Fung&Hung,2010)指出香港为争取弱势社群福祉而成立小区工作之服务(如小区中心CCs及邻舍层面小区发展计划NLCDP),因政府政策而未有持续发展,因而可参与的社工亦因应减少。当然,社工不参与政策倡议有很多不同的个人原因,亦有不同的社会原因。但研究员建议提供社会工作训练的院校,能设计及推行合适的课程,能让学生对政策倡议有更多认识及了解,并提升他们对政策倡议相关课题的兴趣。

就有受访者反应「部份同学对于能否为弱势社群发声,并不热衷。」,反之,有其他受访对象认为,在社工教育中,能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例如医疗、社会学及不同的治疗手法,不少学生也向往学习辅导的知识及学习微观的介入方法,而非学习弱势社群发声为本。这情况与Kam(2014)指出的状况十分类同,因为专业化及社会改变,由社会公义为重的工作模式,转向为个人治疗为重的工作模式。建议在课程设计中,让学生透过亲身的探访以及体验活动,辅以讨论及反思,希望能培育更多有心有力的社工新一代。

再者,不少雇主也期望学生更持续地学习,以及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社会工作训练的学院,应找寻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难能力,培育他们有持续学习的习惯及能力。如Lam(2009)指出问题为本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之良好果效,也值得各学院参考。

在社工课程上,部份学习成果得以达到如「运用跨专业的知识及理解以应对新及未知的处境及问题」以及「展现对有道德的实践以及认识个人的强弱项」,但有些学习成果相对不能达到如「已准备就绪透过直接服务、策略性的研究及政策的倡议,服务社会上有需要的人」。这情况与台湾一所提供社工教育之院校相似,他们于学士班的课程中所包含的核心能力,最多为「社会工作专业知能」,最少出现者为「批判视野与决策能力」(陈政智,2016)。就「运用跨专业的知识及理解以应对新及未知的处境及问题」,这可能与香港实际的工作环境也有关。在工作方面,不论在多个服务范畴中,强调与跨专业协作之重要性,也强调认识及掌握跨专业知识能应对不同的处境及问题。例如在处理怀疑虐待儿童个案中,一般除社工外,会有医生、护士、学校社工及警察等专业为个案进行评估,共同参与多专业的会议,为个案定性(包括虐儿个案、高危个案及非虐儿个案),并为儿童的最佳福祉而讨论福利计划。又如在医院中,医务社工会与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及临床心理学家等专业,为住院及专科门诊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计划。其他服务之社工如在学校、院舍,均需要与其他专业紧密合作。本研究建议提供社工教育的院校,应再重新检视不同课程的教学方针、内容及方法,以令学生能更多方面地,在社工课程中得到不同的学习成果。

有受访者反映社工学生需要培养有批判性的思考,才能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基础,去面对社会的急剧改变及服务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而训练社工院校可参考不同的经验,令课程能提升学生之批判性思考(Mumm&Kersting,1997)。当然,单单透过一般课堂的模式,不能提升同学批判性的思考。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如以系统的方法教授学生何为批判性的思考、鼓励在课堂内及课堂外如网上平台之讨论及辩论、就某一特定议题进行研习及批判、鼓励有质素的发问、尝试撰写具批判性的文章向外投稿等,以提升社工批判性的思考。

再者,有雇主及毕业生均认为社工应有良好的道德伦理及价值观,在课程的设计上应多花功夫,把广义的道德伦理及价值观融入社工教育中。例如陈政智(2016)指出,社工伦理的内容千篇一律,未能包括网络伦理及新媒体伦理的讨论,台湾已出现一些社工在社交平台上(Facebook脸书)刊登于工作中的抱怨文章,引来一些个案或家属不满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情况与香港也相似。有关社工实习之本地文献提醒社工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因应学生的经验而设计社工课程,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包含不稳定性及不明确的地方,令学生有更多的反思(Lam,Wong,&Leung,2007)。而是次研究正有毕业生反映社工课程中,要求他就不同议题讨论及反思,对他发挥正面的影响。

令课程能更贴近社会发展以至前线服务需要,本研究建议提供社会工作训练的院校,需要定期进行咨询小组,除了访问社工学生、社工毕业生以及社工雇主外,更可考虑访问社工系的教师、服务使用者,与社工合作紧密的其他专业如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护士、临床心理学家、医生、老师等。其中一个本地的研究(Chui,2011)亦建议定期向服务使用者发布问卷,了解服务使用者的需要及期望,以响应服务使用者的需要,以及改善服务。由此方法可引申至改善课程内容,以更有效地评估及响应服务使用者的需要。

本研究亦建议未来学术研究的方向,能透过质性及量性的搜集资料手法,深入探讨相关议题如成果为本教育对社工学生的影响、检讨社工学生的学习成效、检讨院校对社工学生的支持、比较成果为本教育与其他教学方法之异同,以及整合实践为本教育与成果为本教育。

结语

诚然,本研究只是一个小型的个案研究,只能有限度地检讨一个社工本科的课程,并不能全面检讨香港大学整个社会工作学科,以至香港整体的社工教育的状况。但本研究所反映的结果,望能为社会工作训练的院校、社工,以至业界,提供了解有关持分者对社工教育的想法及意见。更重要的是,希望提供社会工作训练的院校,能持续地追求更卓越的教学手法,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培育社工学生,让他们掌握所需的态度、知识及技巧。此研究反映成果导向的社会工作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培育社工学生装备成为更具质素的社工,如拥有道德操守的服务实践和掌握跨专业的知识。诚然,有系统且定期的检视、优化及协调课程,是必须的。这才能令社工学生于毕业后,能面对及应付新及未知的情况。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