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扶贫安置(Poverty alleviation resettlement)、生计韧性(Livelihood resilience)、生计策略(Livelihood strategies)
本文发表在国际期刊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20年第150卷,第一作者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刘伟博士,通讯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黎洁教授。
科学问题:为了缓解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福祉,中国政府正在实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移民安置计划。虽然扶贫安置可以改善家庭生计资产,重塑生计模式,构建生计韧性,但很少有研究以综合实证的方式直观地将扶贫安置与生计韧性联系起来。由于迁移农户生计资产、权利等背景的差异,生计韧性水平和生计策略选择存在差异,生计韧性对生计策略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生计策略决策的范围由生计韧性水平决定。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在家庭规模上定量探讨生计战略选择及其决定因素,而另一种关于生计战略的文献则侧重于生计资产与生计战略(如农业扩张、土地利用、生计多样化和移民)之间的联系。
研究方案:
文章将扶贫安置(PAR)作为家庭生计的外部冲击引入动态生计框架,以实现可持续生计框架与生计韧性之间的有效联系。如图1所示,在脆弱性的背景下,PAR可能是重新安置家庭探索自身拥有外部资源潜力的绝佳机会。
提出的框架可以作为解决以下研究问题的工具:
1.如何利用这一框架来衡量搬迁人员的生计韧性?
2.在PAR背景下,影响生计策略的生计韧性因素有哪些?
在此基础上,文章拟利用安康市65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设计迁移户生计韧性评价指标,并采用多项logit和多项probit模型考察生计韧性对生计策略的影响。
研究结果:
1.搬迁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从表3可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都是影响安置户生计韧性的关键因素。其中,富裕的资本禀赋可以为缓冲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社会合作网络和交通便利可以提高自组织能力,教育因素和从城乡迁移中获得的技能是衡量学习能力的关键指标。这些因素都可以在构建安置户生计韧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表格来自原文)
2.不同特征生计韧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特征的搬迁户生计韧性存在差异。五个不同搬迁原因群体的生计韧性类型存在显著差异。生态恢复类搬迁户的韧性最高,灾害类搬迁户的韧性次之,扶贫类搬迁户的韧性最低。但从迁移类型来看,散居安置户的韧性最高,集中式安置户次之;自行决定的安置户最低。最后,从迁居年限来看,迁居时间为3-5年的家庭韧性最大,迁居时间为5年以上的家庭韧性最低。
(表格来自原文)
3.计量模型结果
如表5所示,与纯农耕型生计策略相比,在10%水平下,人均林地面积对非农策略的选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与非农业生计策略相比,物质资本在10%水平上对多元化生计策略的选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物质资本水平较高的安置户更倾向于非农业生计策略而非多元化生计策略。此外,在5%的水平上,家庭规模对非农业类型的搬迁家庭生计策略的选择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而在1%的水平上,家庭规模对多元化的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人均现金收入有正向影响,显著性水平为10%。
在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维度上,与非农业生计策略相比,社会支持网络对多元化生计策略选择的正向影响在5%的水平上。与纯农业策略相比,对他人的可信度在5%的水平上负向影响非农业策略的选择。与纯农耕型和非农耕型生计策略相比,在10%的水平上,居住便利性与多元化生计策略显著正相关。此外,与纯农业类型的生计策略相比,城乡迁移对非农业和多元化生计策略具有显著的正影响,显著性水平为1%。与非农业策略相比,工作经历在1%水平上对多元化生计策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日常信息沟通在10%水平上对搬迁家庭的多元化生计策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此外,与纯农耕型生计策略相比,项目性搬迁和灾害性搬迁在10%水平上对非农耕型生计策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集中安置对多元生计策略的影响显著性水平为10%。与非农业类型的生计战略相比,搬迁3-5年对多样化生计战略产生了10%的显著负面影响。最后,与安置时间不足3年的家庭相比,安置时间3 - 5年的家庭更倾向于选择非农业生计策略。
(表格来自原文)
推荐人点评:文章的研究结果为提高生计韧性和扩大现有生计战略的范围以摆脱贫困陷阱和适应新环境提供了政策意义。然而文章也存在一下几点局限性:1.对陕南地区PAR进行的静态横断面调查无法更好地揭示移民的变化,也很难捕捉和描绘搬迁家庭生计韧性和生计策略的动态变化过程。2.调查样本不足。3.目前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家庭生计战略的探索和描绘是松散的。应提出收入与资产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家庭活动选择变量。4.对子成分进行主观选择。应考虑各种社会经济变量和更多的指标,以适应应用变量和指标的不同特征和具体背景。
声明
本推送内容仅代表课题组对文章的理解,不是对原文的翻译,请有兴趣的同学阅读原文。课题组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讹,也请各位专家、同学批评指正。
原文请见:Liu, W., Li, J., Ren, L.et al. Exploring Livelihood Resilience and Its Impact on Livelihood Strategy in Rural Chin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50, 977–998 (2020). https://doi.org/10.1007/s11205-020-02347-2
来源:土地科学文献传递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