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EDU ,作者Science Press
《空间信息系统原理》一书自2001年出版以来,已经过去20多年了。其间,相关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本书内容的更新创造了条件;同时,本书作为相关学科专业研究生、博士生和科技人员的参考书,经过20多年的应用,也为本书再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对于本书第二版,作者有以下说明:
01
关于本书的名称和定位
作者再次阅读了陈述彭院士为第一版所做的序,“空间信息系统原理这个中文名词,在航天专家们乍一看来,也许理解为‘天地一体化’的测控、通信与传输的工程系统。仔细阅读,就会认同本书的初衷,主要是讨论宇宙间的时、空坐标系统下的多维分析、转换与表达的科学原理与技术问题。广义的‘空间’包含着地球,大于地球而更加抽象;而狭义的‘地球空间’则是指地球信息中具有空间特性的一部分。时间和空间在哲学上是并存的,而在信息工程技术中往往又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尽管近几年来学界 “全”字满天飞,如“全息地图”“全息地理信息”“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全时空地理信息系统”,等等,但正如钱学森院士早在31年前论述“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方法”时指出的(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有的人“空谈系统运动是由子系统决定的,微观决定宏观”,等等。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宇宙全息统一论’(注:王存臻、严春友,《宇宙全息统一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他们没有看到人对子系统也不能认为完全认识了。子系统内部还有更深更细的子系统,以不全知去认不知,于事何补?甚至错误地提出“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部分即整体,整体即部分,二者绝对统一”,这完全是违反客观事实的,也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据此,本书的书名仍定为《空间信息系统原理》,内容仍定位为“地球信息中具有空间特性的一部分”。
02
关于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调整
本书第一版采用部分、章、节的组织结构,全书共7个部分20章。第二版归纳调整为10章。
第1章,空间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由第一版第一部分的第一、二、三章构成;
第2章,空间信息系统的时空基准,是第二版新增加的,吕志平教授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
第3章,空间信息系统数据的获取,由第一版第二部分的第四、五、六章构成;
第4章,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融合处理,是第二版新增加的,由武芳教授撰写;
第5章,空间数据模型与存储管理,以第一版第三部分的第八、九、十章为基础,增加了“空间数据分布式存储管理”内容,由成毅教授、崔晓杰博士撰写;
第6章,数字高程模型,以第一版第四部分的第十一、十二、十三章为基础,增加了“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精度评估模型”,由王光霞教授撰写;
第7章,空间关系,主要包括本书第一版第五部分第十五章图形空间关系的内容;
第8章,空间分析与空间数据挖掘,由第一版第五部分的第十六章空间分析和新增加的“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构成;
第9章,空间数据多尺度变换与可视化表达,主要由第一版第六部分的第十七、十八章构成,扩展了空间数据自动综合的方法,增加了“三维城市建筑群模型的自动综合方法”,由钱海忠教授撰写;
第10章,空间信息服务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基于网络服务的空间信息共享与空间数据互操作模式、基于网格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解决问题模式、基于云计算的空间信息服务模式及基于“网格集成”与“弹性云”的混合式服务模式,取代了第一版第七部分第十九、二十章的内容。王利军、程士源、周正等三位博士生参与了本章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
03
关于各章的“总结与展望”
本书第一版各章最后都有个简短的“小结”。考虑到第二版将第一版的7个部分共20章的内容归纳合并为10章,所以每章最后都增加了一节“总结与展望”,分别对各章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各章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总的来看,第二版共10章的内容组织结构,同第一版7个部分共20章的内容结构相比较,显得比较紧凑,而且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删除了同本书相关度较低或没有必要列入本书的内容。全书内容及文字由王家耀修改审定。
节选自《空间信息系统原理(第二版)》前言。
《空间信息系统原理(第二版)》
王家耀 武芳 王光霞 钱海忠 成毅 编著
书号:9787030739384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138.00元
主编简介
王家耀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兼中国测绘学会边海地图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测绘学报》编委等职。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五届)成员、中国测绘学会理事兼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第四、五、六届)主任委员、河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测绘遥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院校测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地图学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网格地理信息服务及时空大数据平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服务于智慧城市和乡村振兴。在地图学理论、数字地图制图、军事地理信息系统和时空大数据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16部,其中《数字地图自动制图综合原理与方法》、《空间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原理与方法》先后获国家高等院校测绘专业类优秀教材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2019年中国测绘学会授予“杰出贡献奖”;2020第八届高校GIS论坛授予“中国GIS教育终身成就奖”;2020年中国地理学会授予“中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士”;2021年中国地理学会授予“2020-2021年度中国地理学会科技终身成就奖”殊荣,荣获2021年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岀贡献奖。
转自:“测绘学术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