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彭慧胜:读研前这个暑假,你该怎么过?| 顶级学者教你做学术规划

2023/7/5 14:45:42  阅读:79 发布者: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读研也成为不少大学生本科后的第一选择。那么读研究竟是“趋同”的不得已选择,还是为了进一步深造,进行学术研究?是否你已经做好了读研的准备?研究生学习与本科学习有何本质的不同?不如趁这个暑假,好好规划接下来的三年研究生生涯,提前做好这样的角色转变吧!

本期推文的作者彭慧胜老师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由这样的大咖来指导你如何读研,可以帮你少走不少弯路,“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很多人读完大学后,也许还会认为进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知识。这种想法不全面,容易误导大家。虽然学习知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但人类最重要的能力是获得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这可能是大学学习的更重要的目的。因此,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自学的方法尤为重要。常有学生抱怨老师教得太浅太少。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在当今中国甚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暂不探究其中的原因。但换个角度思考,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任何老师的讲课都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求知愿望。所以,一个优秀的学生应当也非常有必要自己主动去探究更多的科学和人文知识,也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虽然应该重点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但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其侧重点又不一样,所以有必要首先了解其差异,然后才能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接下来借鉴偶然间看到的一个比喻(据说来自犹他大学Matt Might教授),如下图所示,来形象比较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如果用一个圆来界定人类所有的知识,圆的内部代表已知,外部代表未知。我们在小学学到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中学又多学到一点。大学时期,不仅有了更多的知识,而且不同于小学和中学,有了一个专业方向。到了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大量查阅文献,接触到本专业最前沿的领域,这是目前人类已知知识的极限。那么,研究生到底要干什么呢?研究生必须在专业领域中选择某个特定的点作为主攻方向,深入钻研。这个点就是研究课题,需要与导师探讨并通过各种方案来逐步确定。接下来需要在这个方向有所作为,也就是说,突破这个点,把人类的知识向前推进一步。因此,在3年或5年的时间里,研究生需要对这个点进行长期的思考,找到突破口。要指出的是,虽然导师可以提供很多指导和帮助,但导师也往往不知道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因此,研究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突破的这个点越大,说明读得越成功。当然,研究生还有其他很多的目标,但这个突破是核心。

总结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本质区别:本科生主要是学习知识,而研究生是学习创造知识。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研究生学习的最大特色。创造性地研究,除了需要具有较强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基础和勤奋的工作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1. 思想上做准备

思想上的准备,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制订符合自己长远发展目标的短期目标。也就是说,读硕士或者博士这三到五年,你期望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比如一个考虑从事化学研究的博士生,如果他的长期目标是成为本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那么博士生期间就有必要在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因为这样他才更有可能在某个国际一流的实验室谋得博士后职位,为后面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奠定重要的发展基础。

很多同学即使开始读研究生了,仍然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制定研究生短期发展目标呢?孔子说“三十而立”,二十多岁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决不能稀里糊涂度过。那么,就努力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首先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最后形成一个明确的长期奋斗目标。这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在此之前,必须不断告诫自己,竖立高效率开展工作的良好态度,找到有效方法。比如,不管将来到底干什么,即使毕业以后不从事研究工作,但作为研究生,得“研究”。也就是说,本职工作是做好研究。必须花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如何结合自己的长处和现在课题的特点,找到高效率从事研究的方法,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然研究生的本质是做好研究,而研究成果的一个主要载体是论文,那么如何正确对待论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同学在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只是为了满足学校对毕业的要求,很多时候草率对待,甚至违背学术规范,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学术论文的本质是和同行分享成果,共同推动本专业领域的进步和发展,粗制滥造的论文则起到反作用,浪费别人大量的时间也误导同行。一位美国教授,在办公室醒目地方张贴了一张纸,上书:“你有几篇站得住脚的论文?”他一辈子立志要写出能站得住脚的论文,30年从没忘记自己的初心。

也有些同学,片面追求论文发表在什么期刊上,盲目追求热点,简单地换个体系发表一篇,甚至把一篇论文拆成两篇发表,花大量的时间用在琢磨利益最大化上,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做研究的本质目的,不是发表几篇论文以及发表在哪里,而是做出了怎样的研究,以及能产生什么影响,应该在这方面设定目标,有所准备。人的幸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上的,一部分是精神上的,精神上的幸福可能更重要。所以,目标要有比较好的精神基础。

还有一些同学,具有非常崇高的远大理想,这总体上是件好事情。说句夸张的话:年轻人就要有一点“狂妄”的劲头。但是,在“狂妄”的前提下一定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这个目标与自己的长处以及所处的环境要相符合,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比如,有些同学就想拿诺贝尔奖。第一,把拿诺贝尔奖当作目标来做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第二,把目标定得太高,难以实现,最后很可能会因失败而陷入绝望的精神深渊里不可自拔。

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科学研究中,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假如强迫自己,为了赚钱或者为了讨好别人,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必然活得很累,而且往往不容易成功。首先要问问自己,到底这一辈子想要做什么?如果一个人只想赚钱,那就不要做科学研究,因为大部分时候,做科学研究不是一个很能赚钱的行业,尽管现代社会里尊重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政府会适当考虑给予科学家应有的保障。当然,兴趣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如果一开始能做得好,成绩会增加信心,使你慢慢产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也就比较容易做得更好,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要正确对待父母的影响力。毫无疑问,父母总是坚定支持孩子的发展,但很多时候他们基于自己的社会阅历,从比较功利的角度来看待研究生学习,来帮助孩子选择专业和方向,容易忽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这个时候要多沟通,把自身的特点和想法告诉他们,让他们更加意识到你的优势,这样他们可能给出更加合适的建议。善于发现并珍惜自己的才华,正确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吸纳父母的建议,才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目标。

2. 熟悉环境和流程

进入新的环境,首先要充分了解本系的教学和研究资源。积极参加学校和院系组织的各种迎新活动,有助于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系里的资源,融入环境。另外,也需要做好选修课程准备。而选修课程既要在熟悉环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同时也是熟悉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研究生的可选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功利评价体制下,大部分课程质量不高,更需要研究生自己正确应对,一定要调整心态,积极对待,不浪费时间。建议可采取以下选课策略:视野开阔,不要局限于本院系;咨询高年级同学,多和导师沟通。

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时候,你将会面对很多程序、关键事件节点和各种表格。如果没有理智地对待它们,那么这些事情可能会白白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会让你无谓地难过很长时间。更重要的是,耽搁了研究学习进程。所以接下来,尽快弄清楚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流程和要求。

一般来说,按照时间先后,按照要求学习一定数量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总学分达到所读专业的基本要求。同时,需要做广泛的文献调研,与导师多次讨论商量,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在系里参加严肃的开题汇报。通过开题汇报后,必须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明显的研究进展,然后申请参加中期考核,也就是美国大学常说的研究生资格考试。通过中期考核后,就可以专注于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中国绝大部分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确的要求,否则不能申请答辩,或者即使答辩了也拿不到学位。专业课程和学术论文都达到要求后,就可以开始撰写学位论文。每个大学或机构对学位论文的内容和形式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必须按照这些要求认真做,因为学位论文需要通过所在单位的研究生院初评,通过后才能送给外面的专家函评。通过函评后,就可以和导师商量,邀请5~7位专家组成学位论文答辩专家组,计划最终的答辩。通过答辩后,在学术上已经毕业了,等待最终的学位授证仪式。

在上述一系列流程中,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方面,准备好三个关键的答辩会,即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学位论文答辩,因此入校伊始就得琢磨,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方式,培养学术报告能力,比如在研讨性课程中,主动做示范性报告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第二方面,导师在所有环节中都至关重要,比如在论文送给研究生院之前,必须得到导师的签字,来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达到了学校的毕业要求。

第三方面,在目前的中国高等学位培养体制中,学位论文送到校外评审是确保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如果过去大部分情况都流于形式,那么现在是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很多同学因为这个环节出了问题而被迫延期,有些甚至最终拿不到学位,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 广泛阅读

广泛的阅读是指在做研究之前,大量涉猎与科研有关的书籍和文章。要精读名著,研究大师的风格和思路。

推荐大家阅读《双螺旋》这本书,它不仅故事精彩,英文语言也很优美,对于提高写作很有帮助。作者沃森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作者自己如何做研究,以及如何把研究做好。因为当时所处的形势,实际上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以非常功利的方式做出来的,这与我们所处的科研环境非常类似。沃森当时是博士后,在英国做研究,与同学们以后的经历可能会很相似。如何去国外做博士后,如果找到一个合适的位子,如何努力做好研究,书中有很多信息对我们很有启发并值得借鉴。尤其要从书中领略他的风格和思路。他最后发表的论文只有一页纸,他如何用一页纸把他的研究阐述得极其精彩,让别人相信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包括那些阐述在国际上重要时期影响比较大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如何做出来的书籍,其中包括很多非科学的资料。阅读它们,能够从中学习做研究的思路和风格,受到启发。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石墨烯的发现。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石墨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得到,但是没有充分把它的价值挖掘出来。直到2004年,Andre Geim等人在《科学》上发表论文,揭示了石墨烯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能,并在201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兴趣,成为此后多年的明星材料。研究工作的思路,很大程度上决定它的影响力。建议大家多阅读这类书籍,虽然看似很空洞,看多了并用心体会,便能从中获益。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你能往后看得越远,你就可能往前看得越远。”多了解一流科学家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对待挫折的,对于研究生的发展极有帮助。拿到一本书或专著,如何将它读好并引发思考,这是有讲究的。每个人采取的方式不一样,但有些共同的信息值得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读好一篇经典名著,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参考。

第一,要了解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来历,对它的背景有基本的认识。比如了解写书的动机,有助于大家更好地或是更客观全面地去理解它。

第二,要了解文章所采用的技术细节,如实验手段、理论推导或数值模式,从中吸取营养,学会一项技术。因为很多类似的信息是非常经典的,是前人做过的,可以去琢磨他为什么会做得好。尤其是跟你相关领域的工作,这样的信息对你在做研究时找到正确路线是很重要的。做研究很强调直觉,大量广泛地阅读实验积累方面的名著,会得到经验,产生灵感,从而培养敏锐而正确的物理直觉。

第三,要了解文章最主要的结论及其意义。

第四,要了解文章中不够完善的地方,也就是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些经典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完美,需要自己去完善。不要以为经典的书和经典的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实际上有很多经典理论都有很多的前提条件,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前提条件可能会发生变化或错误,导致由此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善。在阅读的时候要联系书中内容,努力思考有没有值得学习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才有可能在看完这些经典的著作以后有所收获。简单地把书翻完,必将一无所获。

很多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常认为经典著作就是天衣无缝或白璧无瑕的,将之奉为神明,更不敢超越。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科学的发展永远是后浪推前浪,推陈出新乃是科学发展最基本的规律。因为任何科学的成果都是在一定时代和条件下完成的,所有经典的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产生一些问题。随着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要学会发现问题,发现一些有可能会改变整个方向的领域,那么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必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诠释。因此,读完经典著作后最重要的一步是深入思考:能从中学到什么?下一步到底应当怎么做?没有走这一步的人无异于跑马拉松时在到达终点线前一步摔倒——前功尽弃。看完书要有一些深刻的理解和总结,才算是真正读好了经典著作,才有可能起到作用。

(全文参见《读研究生,你准备好了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1月版。)

内容来源

《读研究生,你准备好了吗?》

彭慧胜

ISBN978-7-309-14654-7/G.2037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1月版   

内容简介

如果你打算或已经开始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那么本书正是你需要阅读的。本书重点介绍了研究生期间需要掌握的技巧方法,涵盖读研究生的意义、选择导师、设计课题、开展实验、阅读写作、学术报告、学术规范、人际关系、学位答辩、职业规划等重要主题,并努力给出可操作的具体建议。为了提高可读性,每个章节都尽量加入图表、详实举例,以加深读者理解。这本书对于研究生导师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彭慧胜,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主要在纤维电子学领域开展工作,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51篇,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7项,其中41项成功实现了技术转让。先后担任20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编委会主席、编委等职务,先后在20个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任职。获得了30多项国内外学术荣誉。获得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指导了12名博士后出站、19名博士毕业、19名硕士毕业,指导的4名博士生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青年化学家奖(含2个提名奖),4名博士生获得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研究生奖。

转自:“复旦新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