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信息类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

2023/7/4 16:58:21  阅读:30 发布者:

0   引 言

当前“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找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类通识课作为面向学生未来科研与工程提供信息素养与程序设计能力的有力支撑的课程群,应该与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相结合,需要基于多层次互补、有机融合的立体化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从知识传授过渡到人才培养(育人),从而最终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的目标[1]

1   “信息思政”3 级指标体系与课程思政教学“6 板斧”

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创建“信息思政”特色育人体系,根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信息技术强国为目标,培养更多专业技能与信息化技术交叉学科人才”的育人原则,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专业背景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线上资源建设、线下教学活动、思政认知评价、师德师风示范引领各环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素养、创新精神、计算思维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2]

基于“有意义学习框架”理论,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型(如图 1 所示);从学习观、价值观、集体观 3 个维度,创建“信息思政”3 级指标体系(如图 2 所示);基于多个学习理论打造课程思政教学“6 板斧”(见表 1 )。

2   信息类通识课课程思政实践过程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基于 OBE 理念,转变思维,从“知识输入”转变为“思维产出、能力产出和成果产出”。针对传统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与专业教育、实践创新、特色育人和信息化技术都缺乏联系的四大教学痛点问题,通过“重塑教学内容、创建育人体系、更新教学环境、混合教学形态”等措施,推动实现课程的联合创新教学目标[9]。以 C 语言程序设计为例,信息类通识课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如下。

2.1 课程教学目标制订

C 语言程序设计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类通识课。课程服务于专业,是面向学生未来科研与工程提供信息素养与程序设计能力的有力支撑。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从知识、能力、思维、素养 4 个维度制订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 C 语言程序控制结构,辨析 C 语言语法逻辑,编写程序,鉴别程序优劣,掌握典型问题算法设计思路。

2)能力目标。

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修改和调试能力,能够从多维视角对多种程序设计算法进行分析、评价、权衡和优化;能够用程序解决工程中的问题。

3)思维目标。

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基础,以工程思维培养为台阶,以创新思维与学科前沿为引领,勇攀科技高峰[2]

4)素养目标。

通过分析设计,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通过思考辩驳,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与自我关系;通过解决应用问题提升学习能力,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为未来的自我发展进行较全面的能力与素养储备;在不断地挑战中,直面问题,看到行业软件的短板,自主创新,心系家国[2]

2.2 “信息思政”教学案例库创建

将课程主要内容分为八大模块,每个模块都要设计相关应用实践案例,在案例中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0],主要内容以及教学案例如图 3 所示。

利用课程思政教学6 板斧”创建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见表 2 )。

2.3 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思政教育实施

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基于程序设计实时评测一体化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内实验;利用小学期实践课指导学生开发基于实践应用的多个信息管理系统[11];申请开放实验为学生配备硬件设备,与专业相结合进行嵌入式程序设计;成立科技社团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程序设计大赛,并支撑学生本专业学科竞赛软件设计部分,实现课程实践育人功能,多方位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12],同时积累竞赛获奖作品,不断充实教学案例资源库[13]。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的 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思政教育体系如图 4 所示。

3   包括课程思政内容的立体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基于多个目标(知识、能力、思维和价值目标)、多种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形成性与结果性相结合)、多个主体(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进行构建[4]

课程总评成绩构成包括过程化成绩 35%(视频任务 10%,课堂互动 25%,随堂练习 15%,平台作业 20%,主题讨论 20%,分组任务 10%),课程报告 15%(完整性 50%,合理性 30%,创新性 20% ),期末成绩 50%(基础知识 60%,拓展应用 30%,情感态度 10% 3 部分内容。

C 语言程序设计”模块化程序设计—函数的应用为例,线下教学分组任务具体评价标准见表 3

分组任务考核兼顾知识( 50% )、高阶能力( 20% )、价值观( 30% 3 个维度,分为优秀( A )、良好( B )和及格( C 3 个等级。

4   结 语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针对传统授课过程中教学痛点问题,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指定“信息思政”3 级指标体系,利用课程思政教学“6 板斧”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四驱动”措施,推动实现课程与“专业教育、实践创新、特色育人、信息技术”相联合的“四联合”创新教学目标,提供了一种可在同类高校中应用推广的信息类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对比研究,教学改革前后,C 语言程序设计综合考核结果,学生及格率提升了 30%,优秀率提升了 35%。实践证明该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内驱力,激发了学生探索欲和实践创新精神,极大地增强了课程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2022-10-1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李骏扬. 从关注“教”变关注“学”的计算机语言在线教学[J]. 计算机教育, 2020(11): 8-12.

[3] 杨书新, 兰红, 蔡虔.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21(6): 47-51.

[4] 赵佳彬, 于莉莉, 李德恒.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微思政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0(8): 45-46.

[5] 赵丹迪, 卢海翔. 美国SIOP教学与观察模式对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启示[J]. 高教学刊, 2019(8): 5-7.

[6] 杨桂婷. 浅析高职院校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J]. 决策探索(), 2021(7): 30-31.

[7]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 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67-69.

[8] 郭蕊. 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下学习支持服务的构建[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36): 109-111.

[9] Sorkos G, Hajisoteriou C. Sustainable intercultural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Teachersefforts on promoting a combining paradigm[J]. Pedaogy, Culture & Society, 2021, 29(4): 517-536.

[10]   Douglas F D. Responsiveness-to-intervention: Definition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learning disabilities construct[J].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003, 18(3): 157-171.

[11]   蹇柯, 胡良兰, 王芳芳, .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实践[J]. 软件导刊, 2020, 19(10): 280-284.

[12]   荣蓉.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J]. 电子技术, 2021, 50(6): 174-175.

[13]   张孟凡. 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对策研究[J]. 教育观察, 2020(45): 101-104.

[14]   Griful-Freixenet J, Struyven K, Vantieghem W. Toward more inclusive educ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universal design forlearning conceptual model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72(3): 381-395.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项目( CERACU2022R16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项目( 2021JGYB202022JGYB192022JGYB22 )。

第一作者简介:周淑一,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8125334@qq.com

引文格式: 周淑一, 方炜炜, 徐英慧, . 信息类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 [J]. 计算机教育, 2023(6): 23-28.

转自:“计算机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