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ChatGPT横空出世,瞬间燃爆科技圈,人工智能浪潮再起!国外谷歌已拉响“红色警报”,国内百度文心一言、华为盘古、360智脑、商汤日日新、阿里通义千问、京东灵犀……各大互联网大厂纷纷布局,加入AI赛道。人工智能专业领域也再次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焦点。
人才短缺,高校发力!
一方面是行业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行业人才的短缺也正在成为常态。2022年,浙江大学和百度联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白皮书》显示,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缺口高达500万,在高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下,这种人才短缺将会长期存在。
迎合产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发展上加快推进,教育部、科技部、发改委等多部门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多层次、全方位促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成。
正如上述政策所言,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特别强调“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等。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院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到,到2030年,高校要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如下图所示,近5年来,国内已有499所高校获批增设人工智能专业,这也是近5年来高校增设数量最多的专业。
“人工智能”梦启航
对高校而言,专业的增设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这一新兴、热门、高需求的专业建设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而不仅仅停留在“抓热点”的层面上,避免因“内功”不足而导致培养的人才无用武之地,意义更为深远。
哪些学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已经入选“双万计划”?
在近500所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中,哪些高校表现亮眼值得借鉴?
哪些学校在课程、教材、教改等具体方面引领国内高校的发展?
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共有9所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另有19所高校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可作为宏观了解人工智能专业高校建设情况的一个参考工具。
另一方面,具体的专业排名也是判断某一专业实力的参考系之一。近日,软科发布了2023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该排名体系对所有符合排名条件的人工智能专业进行排名,并公布了综合排名位列前50%的高校。值得一提的是,“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依托专业建设水平数据监测平台,从学校条件、学科支撑、专业条件、专业生源、专业就业等五大维度对专业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助力高校专业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专业动态、客观评价专业水平。
从学校层次来看,双一流高校包揽百分段位在前10%的位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超群拔类,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紧随其后。
从专业支撑、专业条件等方面分析,则可发现,这些人工智能专业实力排名靠前的高校,或在教材建设、或在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全面开花 实力超群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辟了我国电子与信息学科的先河。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特色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双一流”学科的优势建设人工智能专业,是教育部试点建设的“人工智能+教育”标杆高校之一。
学校于2017年成立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个人工智能学院;2021年人工智能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工智能学院现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全国首批一流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及国家级一流专业“人工智能”2个本科专业,是全国唯一一所两个专业双双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高校。
在教学育人方面,学院领军人物焦李成,是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曾获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尚属“冷门”领域时,焦李成教授就带领团队勇闯多个学术无人区。与此同时,教研队伍还在致力打造好书好课,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开展科研实践创造有利条件。2022年,刘若辰教授负责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同时,学校也在持续深化教学改革。2020年,时任西电校长、党委副书记杨宗凯教授主持的“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和李辉教授的“AI+安全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双双获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教材建设 专家领衔
南京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以“双一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支撑,据学校官方透露,该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南京大学正式下文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由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被称为人工智能领域“大满贯”会士的周志华教授挂帅。2019年,人工智能专业入选首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南大人工智能专业,在教材建设方面走在了国内最前沿。学校针对人工智能的课程规划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规划了一整套全新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率先出版了《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领跑国内人工智能本科教育的系统化探索。2021年,周志华教授所著的《机器学习》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
人才培养 优势凸显
西安交通大学于2017年就创办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由我国人工智能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授领衔,旨在通过发挥学校在人工智能方向上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优势,来探索人工智能方向本科生培养的最佳模式。
让人欣喜的是,2021年,第一批人工智能试验班的本科生潘远志荣获了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他不仅入选了“福布斯中国三十岁以下行业精英榜单”(福布斯U30 ),还通过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超高功率芯片散热基板研究,在国内首次建成高功率半导体器件陶瓷封装材料完整生产体系,让“中国芯”恒久生机,填补国内相关“卡脖子”领域的空白。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西交大在人工智能“真人才”培养方面探索的有效性。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如何应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以及构建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时反复揣摩、不断思考这一问题。2020年,郑南宁院士主持的“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西安交大的未来技术学院现设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医工学四个方向,也是学校打破传统教学培养模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自教育部首次批准设计人工智能专业至今,仅走过了短短数年,从上述高校的种种优秀表现可窥见,我国高校的努力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但必须承认的是,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依然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尚存在不成熟的地方,无论是培养速度、产业端的高质量人才供给水平,还是教材体系、课程体系都有待打磨。对高校来说,优势和短板更可谓一校一面。客观厘清自身优劣势,高校方能明确对于该专业下一步应向何处发力,向着“一流专业”的目标出发。
转自:“高绩”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