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台湾青年对复兴中华文化的思索

2023/7/4 11:29:58  阅读:71 发布者:

【编按】本文首发于2018年北京大学主办「第四届中华文化论坛」,后经作者补充、修订,刊登于《远望》杂志。

中华文化的复兴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1516世纪,西方新兴海权国家发现东方新航道,为垄断贸易利益,帝国主义国家以坚船利炮强占各地重要口岸。19世纪,欧洲各国陆续完成工业革命与现代化,为扩大原料来源与产品市场,他们开始抢占、瓜分各国领土,划分各自的殖民范围。中国在东亚维系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天下秩序自此被打破。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历经百余年的硝烟战火,艰苦抵抗来自陆疆俄国、海疆西方列强与日本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清朝的藩属与大片领土逐一被迫割让。乙未割台对中国的创伤更巨,台湾被迫成了日本侵略华南的桥头堡。二战结束后,国共内战再次割裂台海两岸。

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美国为巩固其霸权,自早期围堵苏联至今日箝制中国发展,始终不放弃台湾的地缘位置,把它打造成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的关键据点。近年,美国加大力度煽动、支持台独分离主义作为谈判筹码,并以美日、美澳等军事同盟强化抗中势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心人先兴起中国崩溃论,继之修昔底德陷阱以及中国威胁论,种种目的性极强的理论蜂拥而来,同时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科技、金融、外交、舆论、意识形态等多层次、多角度、多部门配合的混合战争,再再显示美国为箝制中国崛起而采取的长时段极限施压策略。

面对险恶的外界局势,无论就历史或现实意义来说,中国都必须走向复兴。唯有完成民族复兴,才能扭转中国百余年来频遭强国威胁、内忧外患不断的态势,并具备足够实力抗衡西方霸权的打压与威胁,争取将和平重新还予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甚至全世界。

(二)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的关联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国家的兴盛,倚赖的不只是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能让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安康的能力。「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再强大的武备,终有衰退之时,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与蒙古帝国莫不如是,武力扩张得来的领土往往维持不过百年,便面临分崩离析的结局。

比较中西方的历史,可知西方长年处于动乱,帝国间兴灭无常,中国则统一多于分裂的年代,安定多于动荡的年代,其中关键便在于两者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西方习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体的最大福祉,在追求中往往忽视甚至牺牲弱势者的权益,同样的思维扩大到国家层次,便成一国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侵犯他国利益,即便有国际法存在,小国利用救济管道抗衡强国的效果也相当有限。如1972年美、日私相授受,牺牲琉球权益,将之交予日本管辖,并继续保留规模极大的驻琉美军基地,使得琉球在战后新国际秩序下,重新沦为强国博弈的地缘政治棋子。

此外,西方国家常以「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价值观为根据,划分同盟国家与敌对国家,将全面改造对手国视为西方国家高尚的道义责任,以经济繁荣的未来图景蛊惑他国遵从西方推销的改造方案。自上世纪末,东欧与中亚地区相继爆发颜色革命,革命者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师,大刀阔斧改造国家制度,但通常结果与预期背道而驰,这些国家在建立新政权、采用新政治制度与经济政策后,反而出现经济下滑、社会失序、政局不稳的普遍困境。

暂且不论西方价值是否真为全人类的发展指南,就美国近几年退出《伊朗核问题协议》、《中导条约》、《开放天空条约》,反对联合国通过《反美化纳粹协议》,组成「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贩卖核潜艇与核心技术予澳洲,公然漠视《核不扩散条约》。以上种种作为对世界造成严重的战争威胁,便可知「西方价值」在「美国利益优先」前只是用来对外宣传的工具,并不对自身构成任何道德约束。

反观东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思想以「仁」、「德」为人生最高价值。有德的上位者不以追求身外之物为要,而是致力于精进个人道德修养,同时将之层层推进至「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最终目标在于「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相较于外在军事功绩,上位者更重视对整个天下布施仁德的教化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仁德之风经由上行下效、风行草偃而传入民间,使百姓在效仿遵从的日常实践中,逐渐习得制度内涵的道德价值。此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最高体现,人人都以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为人生目标,则纷争止、戾气散,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天下太平,自能实现长治久安的王道天下。

当西方以妖魔化叙事动辄对目标国实行单边制裁的今日,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思想的中国,则以平等、尊重、不干涉他国内政为原则,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各国共同发展、分享繁荣,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蓝图,建设和而不同、和合共存的新天下秩序。这种视野、格局,绝非奉行弱肉强食、以力服人的霸权所能做到。

20211216日,俄罗斯等国在联合国再次提交《反对美化纳粹主义》决议案,呼吁成员国透过立法消除一切形式的种族主义,谴责一切形式对纳粹主义、新纳粹主义、纳粹党卫军的美化,以及一切有关二战历史叙述的「修正主义」,130个国家投下赞成票使之通过,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则弃权,惟美国与乌克兰投下反对票(见框列处)。

台湾现状-去中国化、自我再皇民化

中国复兴必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然当前台湾在台独政权的全面把持下,愈发离心离德,背离全民族的共同福祉。近年来,台独理论在台湾学界及学生的大量学术著作出版下已建构完善,法理正当性、政治理想、历史建构、道德高地、心理基础等各方面皆已奠定坚实基础。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台人强烈反中、抗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历史根源,最早可追溯至日据时代。

日本殖民台湾初期,各地先后爆发大规模的抗日事件,日本以残暴武力血腥镇压,屠杀全村泄愤、取乐的恶行亦屡见不鲜,爱国志士牺牲惨重。殖民后期,日帝为发动侵华战争,殖民政府在台推行全方位的「皇民化运动」,除改姓名、废信仰,还推动日语代替汉语及日本史观代替中国史观的皇民教育,小至风俗习惯,大至国族认同,广泛而细致地同化政策施行时间虽不长,但强制性所带来的效果却极为成功,具体体现在台民被武装成忠实于日皇的皇民与皇军,加入侵华战争行列并甘愿为此牺牲奉献。

二战结束后,国民党坚持打内战,该党败退来台之后更不惜与战犯国日本和解,联日抗共,放弃清算犯下重大反人类罪的日本甲级战犯,还聘请他们为国军的军事顾问团。同时,为免得罪日本,最该推动的台湾去殖民化工程亦未彻底执行,皇民思想遗毒奠定台人反中亲日的普遍心理基础,并在此后逐渐发展出台独思想与台独组织。

戒严时期,台独分子已初露端倪,虽不为国民党所容,却受美国庇护,得以暗中积蓄力量发展壮大。戒严解除后,台独势力精心谋划,以教育改革逐步改造社会风气、人心思潮,将台民的反华、反共心理导向反中、反统一,同时以新的历史叙事重新改写台湾史,企图打造以台湾为范围的新国族认同。二十余年的发展,台独思想已完整渗透进台湾社会的各个面向,2016年,台独势力终以势不可当的力量实现全面执政。在此恶劣环境下,台湾遗存的中华文化精神几乎被侵蚀殆尽。

以下,笔者将根据过往在台的经历,以小见大,检视当前台湾岌岌可危的中华文化传统。

(一)大传统沦为小传统-祭孔的形式化

笔者曾在高中时期担任春季祭孔大典的礼生,参与一系列的培训、预演与正式仪典。在这三个月的过程中,培训内容全为典礼的仪式与流程说明,缺少更重要的关于祭典意义与精神的介绍。仅依赖仪式的演练与执行,礼生对祭典的了解流于疏浅而缺乏深刻思想,仅能激起少数兴趣深厚者的自行探究,群体性的教育效果不彰。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古代的礼乐制度并不只是对行为举止、进退应对的规范,其制定背后尚有被今日普遍忽视的深刻含意。孔子提倡恢复周朝礼乐的目的,在于守护制度背后的道德观,绝非如后世误解的那般僵化、不知变通。

祭孔的意义,在于对孔子思想的肯定与传承,在于古代思想对于现实社会的借鉴与启示,其中所包含的儒家精神尤为值得今人悉心体会。然而在台独当道的当今社会,如祭孔这般具有深层意义的大传统,早已沦为小传统,徒具形式而丢失了价值传承。

(二)教育走向道德虚无与纵欲

台独的去中国化教育,不但将国、高中古文经典的比例大幅调降,在大学的文学系里更是变本加厉,不只泛化汉语为「华语文」,模糊国家语言界线,同时将地区方言闽南语打造为可书写的新语言「台语文」,并将热爱家乡的乡土文学导向饱含强烈政治目的的「新台湾文学」,企图以新文字、新文学塑造台湾人的新身分认同。

以笔者大学就读的师范体系中文系为例,在教育部的政策制订与推动下,系上的课程设计与安排,具有明显的时代偏向性,着重近现代的新台湾文学。自2017年始,中国古典文学被正式划出本系的学分学程(学生需在各系开设的学分学程中择一修毕规定的必修与选修课程,方得毕业)之外。换言之,中文系学生得以在规定下最大限度避开古典文学课程,即便学生具备极强的学术兴趣选修相关学分,部分教师对古典文学戏谑、轻视的评论态度也无助于学生客观理解古代文人、古代经典与古代文化,反而造成更深的偏见,由此扩大「新台湾文学」与「旧中国文学」的隔阂与竞逐。

在新台湾文学中,现代诗备受重视,而其风格与内容深受日本情欲文学影响,诗人一改中国传统文学的内敛情感抒发,而崇尚生物本能的情欲放纵。以系上现代诗必修为例,课堂上朗诵、细读、讲授的野兽派情欲文学极具性暗示、性挑逗,直白露骨地描写性器官与性行为,此外,现代散文尚有自杀文学、黑暗文学、人兽恋等诡异的流行趋势。某期台湾文学期刊,甚至以「神性、人性与兽性」的人类为主题,搜罗相关文学作品,以此正当化人类具有兽性欲望的合理性,宣扬兽性的发展,此种说法在台湾文学界广为流传,并且广泛应用于创作当中。笔者曾在现代诗的期末考卷中被要求分析情欲诗的创作手法,并仿写出新的一首。

师范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将成为未来青年的教导者与引路人,然而这样的课程训练,是否培养得出健全的人格与正向的价值观,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得有传道授业、为人师表的资格,着实存疑。

当今台湾文学界的另一流行为「读者反应论」,此理论主张:摈弃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创作的动机与意图表达的内涵,作品在被创造之后,即脱离作者而独立存在,成为意义不定的「文本」,读者可凭各自的想象自由解读、诠释、再创作。专注于作品本身的研究路径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彻底消解作者存在并将解释权全权交给读者的极端做法,恐怕只会造成作品意义的最终解构。读者任凭心意将作品强行塞进新理论、新框架中,以新视角为名妄自曲解作品含义的现象,在硕博士论文中并不罕见,此一风气不但无助于学界对作品内容做出严肃的探讨与分析,反而会为了标新立异而出现一堆似是而非、更加远离真实的荒谬解读。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下,逐渐消亡,曾经意义饱满、指涉明确的作品,只余意义不明、指涉游离的「文本」,沦为纯文字游戏。

值得警惕的是,这套理论并不仅仅流行于文学界,而有跨学科扩散的迹象,历史及哲学以其同文学的密切关联性,首当其冲。

在史学界,台独学者为解构、虚化台湾作为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不惜违背历史学的基本伦理,破坏史料的「客观」与「真实」,以「多元史观」的名义恶意剪裁、曲解史实,妖魔化、外化中国史,建构「新台湾史」,使其符合台独建国论述。史料在过程中,与文学作品一样,面临原始意义被解构的威胁,读者反客为主,占据诠释权,历史逐渐失去「真相」,沦为「虚构的叙事」。在台人心中,中国既可主张大一统,台湾自可建立以「同心圆」为理论基础的台独史观,淡化台湾与中国明清两朝的连结,强化日本殖民史的经验,以后者取代前者成为台人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情感倾向。

哲学、思想、伦理界则受到虚无主义的严峻挑战,怀疑论泛起,是非对错的道德观正在快速崩解,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台独教育下严重脱轨,台湾青年在台独的煽动、鼓譟下,思想越发偏激,行为越发激进,行事全凭本能、欲望与冲动,反中、抗中的街头运动接连而起,台湾已成为香港、新疆、西藏、蒙古等分离主义势力的理论大本营与培训基地。

1949年,蒋介石向侵华战争日军最高长官岗村宁次(曾任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祕密提出聘请旧日本军官的军事协助请求,以富田直亮(化名白鸿亮,曾任华南派遣军参谋长)为首的军事顾问团「白鸿亮军事顾问团」(也被称为「白团」,既是简称,同时取其与「共产党红军」对抗之意)由此成立,随后赴台训练军队并协助拟定针对共产党的军事作战计划。白团成员大多参与过侵华战争,有着与共产党交战的丰富经验,在蒋介石的庇护下取中国名以掩藏身分与经历。

在台复兴中华文化的急切性

复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不仅攸关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导正误入歧途的台湾来说更是重中之重的迫切问题。台湾「去中国化」与「自我再皇民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自我断裂与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连结,抛弃儒家思想与道德约束,彻地改造台人的知识结构与台湾的社会氛围,影响广泛、弊端深远。即使两岸未来完成统一,人心的回归却绝非易事,唯有统一后彻底的去殖民化工程与系统的教育改革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台人的国族认同问题。

(一)塑造台独的巧门

中、小学时期是现代人建立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关键塑造期,基础认知框架一旦建构完毕,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随之形成,即便将来接收到与过往认知截然相反的冲突讯息,也会被脑中自动判定为「假消息」或「宣传用语」,产生不了任何正面效果。台独教改将台湾打造为自外于中国的主权独立国家,并成功将这个概念与身分深植青年脑中,「仇视中国,追求台独」已是台人近乎本能的自然反应。

中国大陆与台湾就如同太空中两颗迥异的星球,概念与认知完全不同,彼此无法相互认同,各自观点在双方看来皆是指鹿为马,离奇又可笑。这也就是两岸交流往来数十年,每年举办两岸交流营,推出惠台方案,优待在陆台生、台商,却始终无法撼动台人台独思维的根本原因所在。具有祖国情怀的老一辈人,无法将国家认同及爱国情感传达予后代子孙,同样基于此原因。

历年台人对中国的国族认同持续降低,台独教育贡献最大。教改至今已近三十年,第一批师范体系的毕业生早已为人师表,每年教导、出产一批批的「人造天然独」,周而复始、繁衍不息。带有台独思维的台湾青年在当前及未来长时段内都是台湾社会的绝大多数与中流砥柱,情势的严峻性不容低估。

(二)中华文化复兴的急迫性

国族认同不仅是政治问题,更是道德抉择。

鸦片战争以来,信奉弱肉强食准则的列强,不断侵犯中国领土,残害中国人生命,掠夺中国珍贵资源,践踏中国尊严。至今中国尚未统一,很大程度更源于美国及其盟国的介入干涉,帝国主义尚未成为历史,现在更以霸权主义的面目再现。处于和平年代的吾辈若忘记离当今世代尚不遥远的过往苦难,轻忽国家认同与国家统一对中国的重要性,就是不道德,此其一。

近代中国的有志之士,为救亡图存曾尝试各种改革与革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中国走过不少弯路,付出不少代价,如今终于开辟出一条迥异于西方但适合于自身的发展道路,逐渐步上复兴之途。「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的本质在于重道德、有人性,台湾原本作为中国传统天下秩序的一员、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如果站在美、日霸权主义立场阻挠民族正当复兴,就是丧失人性与道德,此其二。

眼下是中国复兴的良机,但同时也是反中分子勾结外力发展台独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复兴不仅要求领土的完整统一,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彻底回归。古代中国能「用夏变夷」,源于儒家文化能超脱部族间的血缘界线,对各方展现极大的文化包容性。《论语》曾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近者说,远者来」,儒家拥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北京要解决两岸问题,除了政经、外交与军事考量外,也应从传统思想里汲取古人智慧。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唯有心向统一的台湾,才能确保迈向复兴的中国无后顾之忧;唯有中国复兴,才能解除西方霸权加诸人类的枷锁,让全世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全人类共同受益的和平、安定、繁荣与共存同在的新天下秩序。

转自:滇史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