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体制外守望: 中国式的“教育困境”

2023/7/4 9:12:26  阅读:33 发布者:

你知道吗?目前的中国式“在家上学”的孩子已以十万计,而且这个数目还有增长的空间。中国式“在家上学”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各种问题厄待解决。有人认为随着整个社会改革的深入,可以实现中国式“在家上学”。对此,你怎么看呢?如果你也感兴趣,请和小编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深入探讨吧!

任杰慧 清华大学

民族教育研究》2015年第5

体制外守望:中国式“在家上学”的教育困境

基于北京R学堂的个案研究

本文通过对北京R学堂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揭示了中国式“在家上学”学堂所处的尴尬境地并由此带来的师资、资源、机会上的困境和不平等。这一方面是不被国家认可所带来的制度外的尴尬,另一方面也是户籍等社会本身的不公平制度所带来的教育不平等。文章通过对美国式“在家上学”的介绍,认为目前的首要问题是对中国式“在家上学”进行立法,允许它的合理存在并加以规范管理。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改革受制于社会制度,只有改变“在家上学”学堂目前的守望状况才能最终改变这种教育不平等。

关键词

中国式“在家上学” 学堂;

体制外; 户籍; 教育不平等

“在家上学”是最近十多年来在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教育新形式。在国际上,它有一个通用的英文名“Home schooling,19世纪末在美国萌芽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顾名思义,在家上学是指孩子们在家,主要由父母、有时由家庭教师来进行教育,而不是在一所正规的公立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的形式。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式“在家上学”与国际上的通常含义不完全相同。

2013,中国“在家上学”联盟在交流大会上达成“中国在家上学北京共识”。共识认为,在家上学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儿童在家自学、家长自行教授或延师施教、家长组织微型学校或私塾等施行教育的形式,是一种非学校化的、家长自助的教育类型。[1]熊丙奇认为,国外“在家上学”,是真正意义的“在家”,由孩子的父母(或其中一方)进行辅导、教学,且父母拥有相应的教学资格,对于父母不能教授的课程,则聘请家教,或者通过网上课程学习。而国内的“在家上学”,基本上还是学校形态,诸如私塾、学堂,是父母把孩子送到一个地方集中学习。[2]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大陆共有实体书院591家、网络虚拟书院100多所、华德福学校119家、教会学校近200所。整个大陆非学校化教育形态(含幼儿教育)的总人数约在10万人以内。[3]①。私塾在我国古代就是一种相对于公学而存在的教育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消亡。近年来出现的“在家上学”私塾和学堂,不是对古代私塾的简单复兴,有人又称之为“现代私塾”。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位于北京市郊的R学堂,通过对学堂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人的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揭示了中国“在家上学”学堂所处的教育困境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R学堂概况

R学堂最初成立于2006,4位家长组成的一种“家长互助式”在家上学形式。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志同道合的家长都把孩子送过来。孩子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租的校舍也越来越大。短短六七年时间,它已从最初的1个老师带4个孩子的一个小班形式,扩展为具有15个班、80多位老师(20多位后勤老师)250多名学生的办学规模。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加,R学堂三易校址,已从当初的互助式教学小班,发展成如今食堂、图书馆等一应俱全的学校规模。可以说,R学堂见证了中国式“在家上学”的成长。

中国式“在家上学”的教育困境

中国式“在家上学”自出现那天起就一直争论不断,争议的焦点是这些学堂、私塾等的合法性问题。反对者认为它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扰乱了教育体制和秩序;还有一部分人表现了对它状况前途的担忧;[4]更多的人则认为公民有选择教育的权利和自由,而且它是教育模式多元化需求的表现,应当允许它的存在和发展。[5][6][7][8]这种争论的存在一方面因为它是新事物,大家对它要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家上学本身在中国的复杂性。

前几年轰动一时的“孟母堂”事件就是这样一起典型案例,其争论的焦点是教育权在谁手中及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收费问题。“孟母堂”是2002年创建于上海松江区的一家现代私塾,5个老师带几十个个孩子进行全日制学习,教育方法以读经为主。20067,上海市教委将其定性为违法办学并紧急叫停。

因为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义务教育法》第5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8条第1款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9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本法规定的各类学校”。

这表明送孩子上学既是家长的权力也是义务,且孩子所入的学校只能是政府举办或者经政府批准的、由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及教育机构,义务教育是严格置于国家的监督管理之下的。“孟母堂”未到所在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更未获得办学许可,属违法办学。“孟母堂”则认为自己不是办学,只是现代“在家上学”的一种形式,所以也就无所谓违规和违法。

20061128,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义务教育以外的各类学校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有关程序申报,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也可以办。《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条明确了民办教育的性质: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5条规定了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及其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这些私塾和学堂很难达到国家要求的审批标准。

由于“在家上学”是小众群体,除了规模上达不到国家标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的选择是与国家标准最大的不同,无法取得办学许可。如果按现行法律规定去做,即使能够获准,但批下来的也肯定不能再叫“私塾”或“学堂”了。这种尴尬无疑造成了中国式“在家上学”私塾、学堂的生存困境。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以注册公司或培训机构的形式存在。而无论是公司还是培训机构都不能对幼儿或者小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否则就属于不合法办学。R学堂就是这样一所以注册公司名义存在的学堂,学生们没有学籍,只能挂靠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或者是由家长们自寻门路。

家长杨女士在谈到R学堂的生存现状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个学校一进门就写着爱、智慧、自由,从一开始就是倡导这个,它的方向从来没有变过。虽然它现在还很稚嫩,像个小芽一样,社会环境对它也不是很公平,政策上也没有太多的支持。就像一把刀立在你头上,它随时都会掉下来。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体制内的问题,有很多无奈;体制外的也在摸索,其实已经摸索了好多年,不是初期了。那么在这个时候,我觉得确实应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东西,能够支持它,或者说至少让那把刀不是悬在头上。民办、公办只是形式,只是谁来办的一个分类。政府要规范的是那些不是发誓做教育、而是发誓赚钱的,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在这个上面发挥它的职能。

国家目前对“在家上学”的态度虽没有完全把它取缔,但是并不支持,许多小学堂、私塾随时有被取缔的可能,这就像“达摩克利斯亡剑”一样悬在头顶上。因此,争论这些学校的性质,质疑它们是不是“在家上学”,这些意义已经不大。现在的问题是,能否被国家接纳并规范管理。无论国家承认与否,它们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我们现在的政策是不取缔、不支持,因此也不管理、不规范,事实上是一种乱象。而这样一来,众多在这些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权利无法得到真正保障。

这样的生存困境必然会带来教育困境,通过对R学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发现R学堂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缺少成熟教师,教师流动快

R学堂约有60位老师,除去部分家长兼职老师和外聘兼职教师,通过对学堂现有全职45位教师的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果:年龄上,教师群体100%40岁以下,其中30岁以下的有31,占到了69%。这说明教师群体全是75后成员,主要是80,年轻化现象明显。优秀教师的培养需要时间与精力的双重历练,教师队伍虽年轻化但优秀教师显得有些匮乏。家长常女士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目前来看,R学堂的老师都偏年轻,阅历、资历等各方面的经验都还不够。这是它在师资方面比较大的一个短版。为什么会有转出去的学生?大部分就是这个原因,就是对它的信心还不够。因为你要跟R学堂一起成长的话,对于学校来说,它有很多的时间,但是对我们来说,可能孩子只有这几年的时间,所以大家会有一些疑虑和动摇。我们现在之所以还坚持在这里,我觉得应该是我们还没有看到别的更好的学校……师资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此外,流动性大也是R学堂面临的问题。创办人张老师说,其实相比于其他类似的学堂、私塾,R学堂的教师流动并不算快。研究中,对于教师流动没有办法得出特别精准的数字,我们只是在教师访谈中发现这一点,比如在笔者2013年访谈的5位教师中,2014年已有1位离职。

2.课程质量和丰富性需要完善

中国式“在家上学”学堂或私塾,在课程安排上与公立学校有很大不同。比如“孟母堂”,就有家长和社会人士质疑过它的课程。以读经为主,学生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是否会与现代社会脱节。此外,怎样做到科学与人文的并举。R学堂的课程安排上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如经典诵读、儿童文学、文字汇解、武术等,但总体上还是比较靠近国家要求。其2012-2013年第二学期一年级的课程表如表1所示。

R学堂,家长质疑的不是课程安排,而是对课程质量和丰富性的要求。他们希望能够有更多优秀的、眼界更开阔的老师加盟。“希望在坚持目前的这个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的同时,能开出更丰富的、有师资力量能支撑起来的课程”。那么是否R学堂的教师素质就低呢?通过对45位全职教师的学历分析(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但目前我们只能暂且把它作为一个标准),得出的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大专11,24.4%;本科28,62.2%;硕士6,13.3%。单从学历上看,R学堂的教师配备并不比北京一般的公立小学差。如笔者在北京朝阳区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的网站上看到,全校共有教师51,其中大学本科50,大专1人。[9]二者相比,很难说谁更胜一筹。

但问题是,R学堂的入教门槛较低,而一般公立学校有较为严格的筛选流程。R学堂教师应聘相对简单,只是和创办人有一个面试,交流谈心后,创办人认为这位老师符合学堂标准就可以了,缺少必要的招聘机制和过程,特别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定上,连试讲都没有(2012年以后增加了试讲,但相对也较简单)

此外,部分家长认为这些全职教师大多来自农村或小城市,眼界不够开阔(这种看法较狭隘)。通过对45位教师户籍的调查,得出的结果是42位教师来自外地,93.33%。除部分教师未给出具体的地点,36位教师来自全国16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份。具体分布如图4所示。

此外,作为一个由“家长自助”组织起步的小学堂,由于资金不够雄厚,教学设施上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微机课所需的电脑、多媒体教学所需的投影仪等,这些在一般公立小学已较为普遍的设施在R学堂却明显处于不足状态,这势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受场地所限,学生活动的范围只有操场一小块地方,像公立学校的橡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等都没有。体育课的武术虽有特色,但不能达到多样化锻炼的效果。2014,R学堂设置了初中,是因为学堂最早起步时的那4个孩子(后来又转来两个孩子,现在是6)到了升初中的年纪。初中课程对教学设备要求更高,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实验室,配备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也需要相应称职的老师来管理和操作,这对R学堂未来的发展的确是个挑战。

3.缺乏系统管理和必要的规范监管

从学堂或私塾内部小环境来说,需要系统管理。由于最初成立的时候规模很小,具有真正“在家”的含义。R学堂最初没有考试,现在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作业很少,考试也几乎没有,只在期末有一次测试。三年级以上才逐渐增加了作业量和考试,学校也从不排名次。这些都不失为很好的探索,但学校在发展中要防止两种情况的出现,一是完全的无管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二是盲目向公立学校靠拢,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此外,在对教师的管理方面,教师们没有公立学校评职称的压力,更没有和职称挂钩的工资福利等,全由学校创办人来确定,大家彼此不知道对方的薪水,也就是说,工资是不透明的。随着规模的扩大,面对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还用以前的管理方式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老师队伍的成长可能也需要一些更有效的管理。

总之,教学的管理、教师的选择、课程的安排、评判的标准、激励的机制等等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凭创办人的一己之愿和想法。在R学堂,颇有见地的武老师认为,教师成长、教育理念等都需要深化和再认识。因为R学堂是从家庭园做起,刚办家庭园时没有想到会变得那么大,当成一个体系时,做事情的方式就要不一样。最开始R学堂给所有老师是家的感觉,但是现在不可能再用“家”的理念去做了,现在是个“校”,这个感觉是不一样的,就要系统去做事了。

从中国式“在家上学”的大环境来说,一定的规范和监管更是必要的。熊丙奇认为,现在有的私塾称自己是“在家上学”,或“在家上学联盟”,混淆了私立学校和“在家上学”的概念,目的是可以规避法律法规的管理,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10]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R学堂只是以公司的名义注册登记,并不属于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的私立学校,因此也就没有必要的教育监管。

学校没有与当地教育部门相关联系,更不用说学校间的听课、交流学习等活动。看似自由,从另一角度看,也就失去了国家与社会的支持资源。从教育规律看,教师成长有一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听别人的课,课被别人听,评判交流的过程中其实都是在借鉴和学习。我们不否认自我学习的重要性,但如果内外因一起作用,这种成长会更迅速。当然这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我们评课标准的制定原则。R学堂走了一条非主流道路,它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都有独特一面,现行的教学评判标准与其有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但这样更应该敢于展示,在交流中传播介绍符合教育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

分析和建议

在对R学堂存在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优秀教师的需求和资源、管理的欠缺。那么,为什么不能吸引更多样化的优秀师资呢?

作为管理人员的武老师讲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你能招到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举一个老师的例子,我们都觉得他挺好,但突然(别的地方)说你可以有留北京的户口,你怎么做?(所以)能留下的老师了不起。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再谈他业务提升什么的……就是说特别优秀的,或者是说他可以进公立的,或者是进一个更好的学校,他会离开……我们都理解,我们都接纳,但是首先看第一个,你在班里你对孩子的态度。我们也是求贤若渴,也希望有好的教育,但是,你自身没那什么(资源),你招不来更多的金凤凰,现在实际上也有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我觉得这个是相辅相成的。

在对R学堂45位教师的调查中发现,44位教师是因为与学堂的教学理念一致,志同道合才选择了学堂,只有1位教师选择了把它作为暂时的安身之处。考虑到老师们留下来的理由可能不止一个,问卷设计的是一个多选题。具体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事实上,很多优秀的人才也认同R学堂的理念和方法,但毕竟受客观因素所限,只能做一个更世俗化的选择。其实这种所谓为了北京户籍而放弃理想、爱好的现象绝不仅仅出现在R学堂,它是目前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因为在当下中国,户籍制度不仅仅是一项基本社会管理体制,更是一项与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密切相连的制度。[11]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外地的优秀人才集中往体制内寻找工作,因为这些单位可以提供R学堂等体制外单位不能提供的户口、编制等。

改革开放乃至市场转型过程中,阶层结构和社会流动机制虽发生了局部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体制外获取资源和流动机会,但户口作为获取体制内资源的凭据,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整合。由此可见,在一些基础性社会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社会结构、分层与流动机制不会有质的变迁。或许正因为如此,社会上要求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才一直不断。[12]综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允许存在

社会对“在家上学”有需求,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现存教育制度存在许多弊端,而且是千校一面,家长不满意。其次是一部分学生不适应现行的教育,公立学校不接受或被公立学校所摒弃。最后是家长们的多样化需求(如郭德纲让其儿子在家上学[13])和学生多样性的需要。在对R学堂的访谈中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就是被公立学校扫地出门的。学校教育是一个现代性的产物,也是一个主流文化的场所。选择主流文化更容易适应社会,增加个人的文化资本,也更容易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学校教育中的中考和高考,以及社会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人生成就的诸多标准都是主流文化来设计、制定和强制执行的,学业成功学生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存在就更难能可贵。“在家上学”在我国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就无需再过多争论其性质,而应重点思考如何规范管理,让其健康发展。

2.规范管理

理论上说,教育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配合。目前“在家上学”的私塾、学堂出现了一些乱象:有人以“在家上学”为名,实际上是行赚钱之实而不顾学生身心学业的发展和教育规律,而那些想好好做教育的人由于得不到政策支持,连生存保障都没有,发展就更加举步维艰。那么“在家上学”怎样走出困境呢?

首先需要国家给予中国式“在家上学”一个法律上的认可,允许它的存在。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本研究认为,中国式“在家上学”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上的“在家上学”:它是指脱离了主流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更为灵活和多样化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尽可能规避了主流教育中存在的分数至上以及忽略人的自我发展等弊端。

R学堂为例,现在虽然更像一所学校,但它有三个方面依然具有“在家上学”的特点:一是脱离了主流教育的场所和模式;二是小班教学,教师有更多精力关注每个孩子;三是家长有更多参与教育的机会,有些还在学堂兼职授课。在教材选用、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甚至教师的选任与去留上,家长都有发言权,这一点在公立或一般私立学校都是无法想象的。明确了在家上学的概念,还要对相应的师资、设备有要求,对教学效果也要有个评估。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美国的做法。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在不违反基本宪法的情况下,有独自制定法律的权力。

因此,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美国用将近百年的时间才使50个州全部认可接纳了“在家上学”,但对其管理的机制还是不尽相同,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放任型。对师资、课程内容与安排、学生学业考核均无要求,家长无需向教育部门提交报告,学生也无需参加考试和任何评价考核,家长只要在实施“在家上学”之前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即可。

比如在弗吉尼亚州,父母只需通知当地学校的主管人员,拥有一个高中文凭并且呈上一个他们要使用的简单的课程描述即可开始实施“在家上学”。与此同时,如果父母有严格的宗教反对这些需要,那他们就有了“豁免权”。换言之,在弗吉尼亚有严格宗教信仰的父母可以把孩子带回家教而不需要满足州里的任何需要和监督。①类似的宗教“豁免权”在其他州也存在。第二种是弱控制。

政府规定“在家上学”课程中囊括公立学校几大科目分支,教师如果不是家长而是聘请的老师,则需具有一定资格,且家长需要每年向教育部门提交报告。第三类是强控制。对课程科目有明确要求,对上课时间有具体时数规定,如每天不得少于5个小时等。对师资也有要求,如需高中以上或学士学位以上学历等。家长还需提供孩子的测试分数、学业成绩,每年要提前两周提交年度报告。第四种是严控制。如纽约州除对师资、课程、课时数、年度汇报等有具体要求外,①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由专业人士进行考核和评估,学生还需参加州里认可的标准化考核和考试。

根据美国家庭教育法律辩护协会(HSLDA; Home School Legal Defense Association)的调查,美国41个州不需要“在家上学”的家长满足什么具体的资质,仅有25个州坚持标准化考试和评价。[14]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需要完全照搬美国的做法而应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对“在家上学”立法,明确它的具体要求,对师资、课程、学业监督也有个具体标准,那么,“在家上学”就将走出灰色地带,避免现在的乱象和由此造成的对孩子教育的耽误。

其次,“在家上学”应被纳入国家教育监管。国家应在政策上给“在家上学”的孩子和教师们一个认可,比如这些学堂或私塾的老师可以像公立学校老师一样评专业职称,让他们可以在公立、私立学校之间自由流动,教师之间也可以有业务方面的交流和学习。让学生可以在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在家上学”之间转换,寻求更适合自己的教育。这对双方都是一个促进,可以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不但使家长更满意,也可以使教育走向以人为本的教育。

最后,要给予“在家上学”一定的社会支持。美国由于“在家上学”人群巨大(204万人[15]),有立法保障,国家也会给予一定支持,如“在家上学”孩子的父母可以免除教育税等。来自民间组织的社会支持也相对成熟和完善,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网站提供大量的资源支持。如http://www.home-school.com/http://www.hslda.org/http://homeschoolcentral.com/等为“在家上学”提供了有关政策、教学资源、支持团体、其他国家的实践以及国际组织等各种信息。另外美国还有专门的国家家庭教育研究机构,这些对于我们都是一种借鉴。

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揭示了中国式“在家上学”学堂所处的尴尬境地以及由此带来的师资、资源、机会上的困境和不平等,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允许存在,规范管理”的建议。教育的改革关系到成千上万孩子的未来,也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目前的中国式“在家上学”的孩子已以十万计,这个数目可能还有增长的空间。所以对中国式“在家上学”进行立法和规范符合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当然,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我们相信,随着整个社会改革的深入,可以“在家上学”。

①这是目前所知最全的调查报告。据各种报纸杂志的零星报导,现在全国各种各样的小学堂、小私塾遍地开花,如深圳有近300家私塾,江西省有近20家私塾,重庆、武汉、沈阳、上海、太原等地都出现了数量不少的私塾或学堂。另据《中国私塾名录》统计,全国私塾目前已有两三千家。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