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面对就业压力,主动延毕是一个好选择吗?

2023/6/29 11:27:15  阅读:41 发布者:

临近毕业季,关于延迟毕业(延毕)的话题在各社交平台持续升温,这与近两年越来越多大学生主动选择延毕的现象密不可分。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主动延毕,就业压力成为重要原因。在很多人眼里,延毕是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贬义词,往往是日后求职升学过程的“减分项”,但仍有不少准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毕,似乎与常理背道而驰。要弄清为何会出现这种“怪象”,还得先看看究竟什么是“延毕”。

01

了解延毕

1.本科生VS硕博士

1)本科生

在经济压力方面,相对而言,本科生在延毕期间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小。通常情况下,本科生在延毕期间可以通过家庭支持来解决经济问题,不必过分考虑经济负担。

然而,本科生在延毕期间可能会面临学术资源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完整学术资源,例如导师的实验室设施、论文数据库的访问权等,这可能对本科生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

2)硕博生

对于硕博生延毕,原因和动机则大有不同。以前的延毕可能主要是由于研究进展缓慢、论文撰写困难或毕业成果不足等原因。然而,现在的硕博生延毕更多地与研究质量和学术发展有关。他们可能需要延长研究时间,以提升自身研究水平、扩大学术影响力或争取更多的科研资助。

经济压力对于硕博生来说相对较大。在延毕期间,他们需要面对更多的经济压力,包括继续支付学费、生活费用,正常在学期间的国家补助会被停发。这可能需要他们寻找其他经济支持,如奖学金、助教或科研助理等。

与本科生不同,硕博生在延毕期间仍可以继续享受丰富的学术资源支持。他们仍然可以使用学校的学术资源,以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和学术发展。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扩展研究领域,深化学术成果,并与其他研究者进行合作和交流。

2.以前的延毕 VS 现在的延毕

随着教育理念、培养体系的变革,本科生和硕博生的延毕情况在近些年来都存在显著差异。过去,本科生延毕通常与学业压力、身体原因或无法按时完成学分要求等因素有关。然而,现在的本科生延毕更多地与实践经验和专业课程有关,例如参加实习、交换学习或参与研究项目。这种变化反映了教育体系和就业市场对本科生的期望和需求的演变。

总体而言,过去的本科生延毕更多涉及个人原因和学业困难,而现在的延毕更加注重学术发展和实践经验。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本科生越来越意识到实践经验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他们在延毕期间选择参加实习、交换学习或研究项目,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专业能力。相比之下,硕博生延毕更多地与研究质量和学术发展有关。他们可能需要延长研究时间,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以确保自己的研究工作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02

延毕能获得什么

1.更好的职业规划

延毕提供了额外的时间让准毕业生深思熟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延毕期间准毕业生们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规划和发展设计,避免错误的职业选择,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竞争力和准备时间

延毕为准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准备就业。他们可以参加实习、培训或学习新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延缓毕业的时间还可以用于准备各种就业考试、提升学历、积累实践经验等,增加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找到满意工作的机会。

3.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延毕给准毕业生提供了机会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如考研、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此外,延缓毕业的时间还可以用于参加实践项目、社会实践或志愿者活动等,丰富经历和拓展人际关系。这些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有助于适应社会需求,拓宽就业和发展的路径。

我们可以看到,主动延毕可以为准毕业生们带来更好的职业规划、提高竞争力和准备时间,以及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好处。这些好处可以为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获得更好的机会,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03

延毕可能会失去什么

1.就业竞争可能更加激烈

延缓毕业会延迟进入就业市场,这可能使准毕业生错过一些就业机会。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延毕可能导致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而且某些就业岗位可能仅面向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这会增加找到满意工作的难度。

2.经济压力增大

延毕意味着要延长自己的学习期限,这会增加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学费、生活费和其他开支都需要考虑,而延迟进入工作状态可能会导致收入延迟到来,经济上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压力和困难。

3.社会认可度不高

当前社会对于选择延毕的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质疑。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对延毕的学生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缺乏主动性或能力不足。此外,家人、朋友和社会舆论也可能对延毕持有负面观点,这可能会带来压力和不必要的困扰。

准毕业生需要在决定延毕前充分考虑这些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加强自身能力提升、规划经济支出和寻找支持网络等,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04

不同专业如何看待延毕这件事?

不同的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看待延毕的角度也有很大差异。

1.研究型学科

在研究型学科(如科学、机械、数学等)中,延毕可能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深入研究和探索特定的问题领域。这些学科通常需要较长的实验、数据分析和研究时间,延毕可以提供更多的时间用于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读,进一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2.实践型学科

在实践型学科(如医学、护理、教育等)中,延毕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实践机会和专业资格的获得。这些学科通常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或实践经验,并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延毕可能延迟学生进入实习环节,从而影响其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机会。

3.创造型学科

在创造型学科(如艺术、设计、写作等)中,延毕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创作和提升个人作品。这些学科注重个人创造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延毕可能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完善作品,并提高作品的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学科特点的例子,实际情况会因具体专业、学校和个人情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考虑延毕时,小伙伴们应该综合考虑自己所处学科的特点,权衡延毕可能带来的机会和风险,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

05

已经延毕了,或者决定延毕该怎么做

当你已经延毕或者已经做出决定延毕的时候,就应该制定出详细的规划,最大程度利用好这段时间。

1.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延毕期间的时间是宝贵的,你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计划。确定你想要在延毕期间实现的目标,例如提升特定的技能、参与实习或项目,或者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

2.提升能力和经验

延毕期间是提升自身能力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良机。积极主动地参与实习、兼职、志愿者或研究项目,这些经历能够为你提供实践机会,增加专业技能和经验。此外,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或自主学习,深入学习和掌握你所感兴趣或专业领域的知识,通过不断提升能力和经验,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扩展人脉

人脉关系对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延毕期间,积极参与行业相关的活动和组织,与行业专业人士建立联系,比如参加行业会议、职业交流活动或社团组织,与同行、学长学姐或行业导师进行交流和互动。此外,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个人品牌和专业形象,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扩展人脉获取更多的行业信息、职业机会和导师指导,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坚实基础。

明确目标和规划,提升能力和经验,扩展人脉关系,这些步骤将帮助克服延毕带来的挑战,增加自己在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成功铺平道路。记住,延毕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给自己更好的准备和发展的机会。

06

延毕背后“就业难”问题的破局之法

一边是经济不景气导致的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一边是北京地区硕博毕业生超过本科生,一边是大学生摆地摊日入过万,一边又是大学生“主动延毕”,争当“全职儿女”……这些新闻在最近几年疯狂轰炸我们脆弱的神经,字里行间都写着三个字-“就业难”!我们又该如何破局?

1.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要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经典案例再难上演,社会的巨大变革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修养与能力。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上可能面临竞争激烈的情况,而通过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学历上筛掉一大批人,增加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2.积累实践经验

步入社会就会发现,工作就在那,大家都有能力做,你要给出为什么让你去的理由。这时候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积极争取大厂实习机会,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实践技能,同时丰富自己的简历。同时,通过参与项目实践和志愿者工作,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个人品牌,展现不同精气神

通过建立个人网站、博客或社交媒体账号,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创意和独特性,吸引潜在雇主的注意。例如,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创建自己的设计作品集网站,展示自己的设计技能和风格。

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个人增强在求职就业上的竞争力,重要的是要持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技能,并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些努力将有助于提高个人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破局就业难的魔咒。

是否延迟毕业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先择业再就业”方式,但没有计划、盲目延毕等于饮鸩止渴。本硕博的小伙伴们应该根据学科专业、个人情况以及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出合理的决策,切不可盲目跟风!

转自:“大学生科研竞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